家族企业中的向心力和离心力

华人移民在海外如果选择自立门户,走上创业之路,很多会选择开餐馆,或是经营洗衣店与百货店等小商店,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生意的规模较小、成立手续较为便利、投入的启动资本不多,以及技术要求不高和经营模式较为简单(陈祥水,1991)。餐馆更因属于衣食住行的民生必备,具有最基本的市场需求,所需技术水平不高(厨艺),潜在利润相对较厚之故,深得某些移民的青睐(Christian2003)。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对谭氏家族的历史与背景进行了粗略的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其家族上下几乎全都有营商创业的意识与经历:谭笃寿创立了冶金工厂,二子、三子曾成为其主要助手,太太曾做小商贩,后来其子女(除二子去向不明外)和女婿均投入到米线生意中,可谓全家皆商。贫寒的家境,且移居香港后生活条件欠佳,一家人必须自食其力,这是促使他们各自走上创业营商最重要的因素。

另外,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视被统治的本地华人为二等公民,来自中华大地的移民更是二等公民中的次等,处境极为不利的谭笃寿一家,既不能在政府或大机构中找到有良好待遇的工作,更没有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所以一家人必须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挖空心思地想方设法找谋生之路,做自己的生意,而经营及做决定时表现得灵活而具有弹性、生命力强韧等,则成为他们创业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特点。难怪学术界过去的不少论述,总是将移民视为孕育企业精神的沃土或源泉(Hughes1968Wong1988Mackie1993)。

两种创业类型

所谓创业,或者创业家,其实有创新型企业家innovative entrepreneur),或称熊彼特式企业家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与套利式企业家arbitrage entrepreneur),也称柯兹纳式企业家Kirznerian entrepreneur)两大类别,而学术界之所以有这样的分类,与熊彼特(J.A. Schumpeter)和柯兹纳(I. Kirzner)这两位著名经济学者的理论有关(郑宏泰、黄绍伦,2004)。

简要地说,熊彼特提出企业家必须具备企业精神,并指出这种精神应具有肯创新、敢冒险和勇于打破传统的行为和作风,并可时刻推行新组合carries out new combinations),坚持创新求变而不墨守成规的特质,同时又提出五种创新:创造新产品、寻找新市场、寻找新原料、创新生产方法,以及创新组织。换言之,就是创造一些前所未见之物或事(熊彼特, 1934)。

而柯兹纳认为,并非所有企业家均具有创造性。现实中,具创造性的企业家比例极小,他们一般都做高端及高增值产业或生意,但大部分企业家其实只在买卖中盈利,即所做生意属中低端及中低增值生意,而令他们可以生存的关键,是他们能够洞悉市场的机会和空间,例如由于他们掌握市场网络和资讯,并具有商业敏感度,能够发掘市场的需求,然后模仿一些已有之物或事,或是别人(创造性企业家)的发明,也可从一些低买高卖或左手交右手的交易经济活动中,赚取利润。柯兹纳将这些靠市场资讯不完全流通而采用套利方法、赚取盈利的企业家称为套利式企业家(柯兹纳,1973年和 1979年),而这种类别的企业家,在任何经济体中其实更为普遍和常见。

移民创业家的特质

若按以上标准而言,具移民企业家色彩的谭氏家族,父母子女上下的创业举动,自然属于柯兹纳式的企业家,而关键或灵魂人物,则应是三哥谭泽群,如果我们综合坊间传媒有关他的多个访谈资料,则可以相当清晰地看到不少很有意思的问题。

第一,他年幼追随父母移民到港,其移民身份的遭遇,虽没父母般强烈,或是一时难以适应,但相信会对某些穷苦、歧视与别无更好出路等经历感同身受,也必然会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坎之中。

第二,他上学读书似乎缺乏耐性和兴趣,据说在中学未毕业即已选择或被逼加入父亲的工厂工作。到父亲工厂结业后,他曾当计程车司机,然后在有一定积蓄后走上创业道路,并在经历一系列的挫折后摸索出吸引食客的窍门,令生意得以渐入佳境,而这样的创业故事,则成为绝大多数移民企业家的写照。

第三,他在烹调做菜与饮食方面有天份,并有深入钻研的兴趣,所以才能令谭仔的米线和土匪鸡翼等食品吸引普罗市民的垂青。

第四,餐厅食物主打麻辣,看上这个细分市场(market segment),主要原因是在香港尚未有垄断者,或者说还没有具实力的竞争者,而他身为湖南人,自小对吃辣情有独钟,用他的话是用辣椒养大的(吴美茸,2016),因而既能发挥所长,又可开拓还没有太多人问津的这个市场。

对于第三点,由于兄弟间对谭氏所生产的米线、麻辣汤底及土匪鸡翼等独特口味与配方,到底是由谁发明一事,颇有一些说法上的出入,引起争执,例如谭泽群一方指出是他本人精心研究成果,但谭泽均一方则说是父亲自幼教导的缘故他指的是谭笃寿其实精于做菜,也喜好吃辣,他们兄弟姐妹耳濡目染,所以能对各种辣味,乃至做下饭菜等有所掌握和了解。当然,真正令家常小炒的下饭菜与饭食可以变成大众化口味,甚至变成一盘生意,甚至以中央厨房的方式确保食物品质和统一的食品标准,则应是诸兄弟姐妹的努力,其中三哥谭泽群的功劳应该是最大的。

如果用柯兹纳创业家理论看,无论是米线、麻辣汤底,乃至于土匪鸡翼,其实均非什么新鲜事物,就算是利用不同饮食配搭,创出一些新意思和新味道,以迎合市场需求,在熊彼特的眼中,也实在不属于重要发明与创新。尽管如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香港人不太爱吃辣,辣菜、辣面等不是香港民众的主食,但在谭泽群的带头开拓下,以辣为主打的谭仔云南米线,却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片新天地,令谭氏兄弟不久即能在竞争激烈的香港饮食界站稳脚,其发展实在令不少人啧啧称奇。

谭氏兄弟的管理特点

进一步分析发现,谭氏兄弟在创业、开拓市场,乃至经营管理上,其实均流露出不少移民企业家的风格、特质与心态。直接点说,谭泽群最初与六弟谭泽强创业时,走的是本地大众口味的茶餐厅路线,但在试验失败后他们立即变阵,改攻自己及家族更为熟识的辣味路线,并摸索到了通往成功的窍门。

由于湖南人惯吃辣,他们最初推出麻辣汤底时,因为未能符合本地市民口味招来了顾客异口同声的大呼太辣。他们随即进行调整,在辣味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本地化改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举措,是将汤底的辣味分为不同级别,以符合不同食客对辣味不同的接受程度,并进行有效地市场开拓,进而,复制一家又一家的米线连锁店。

对于谭氏兄弟这种以麻辣米线为主打,配以辣味特色小吃自由配搭的生意,有分析指出其经营方法,其实是香港地方特色食品车仔面的变身,只是主调改为不同级别的辣味,而原来的面改为米线而已。而麻辣的味道,则因年轻人较易接受新事物和新口味而能获得其垂青,所以能成功攻陷8090后香港人(吴美茸, 2016)。

自从分店愈开愈多后,谭氏兄弟开始深入思考如何确保食物质量与统一食品水平的问题。其他大型连锁快餐集团已行之有效的中央厨房制度,迅速进入其视野,然后他们斥巨资设立中央厨房,藉以更有效地处理食物、统一质量,同时强化调配,减少采购重叠与存货积压。由于中央厨房对于各连锁店的食品质量影响尤为重要,关系生意命脉,所以据说谭泽群将绝大多数时间都放到对中央厨房的管理上。

另一个有特点的管理风格——这后来也变成餐厅的一个卖点,则是谭仔聘用了大量新移民女工,设立了妈妈更兼职(用内地话说,即是大妈),方便员工照顾家庭(香港中小型企业联合会,2016)。由于谭氏兄弟大多口音不正,常会引来食客笑话。但那些新移民大妈员工却因服务态度诚恳亲切而深得包括年轻人在内很多顾客的称赞,并令这一特殊聘用安排变成了谭仔的一大服务特色。

对于这种为新移民提供方便的聘用手法,坊间自然有了不同说法,有些更认为这是一种歧视,曾因移民身份受过歧视的谭泽群,相信自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但他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

大量聘用新移民大妈,并非性别歧视,只因饮食业请人难,新移民肯搏肯捱,于是一拍即合……好多女工是由乡里之间一个介绍一个,以贵州及四川最多(不知是否好辣之故)。她们很够义气,绝对是两肋插刀,但不会插你两刀!(吴美茸,2016

突围香港餐饮界

无论是麻辣口味的特色,还是聘用新移民女工的特色,抑或是各种麻辣小吃自由配搭的特色,有分析指出这些形成了谭仔三哥特有的市井文化(吴美茸,2016),而说到底是指谭仔米线贴近草根,符合市民需求。此点相信是谭仔可以在香港快餐饮食界突围而出,成为一道风景的关键所在。

谭仔米线生意节节上升,每年的营业额更把很多老牌大型快餐饮食集团如美心、大家乐、大快活,甚至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等比了下去,盈利能力更是尤其突出(我们将在下文讨论),所以常常成为不少财经媒体争相报导的焦点(陈咏研,2016)。至于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谭仔米线会否上市的问题,谭泽群的回答是:

美心是饮食界巨人,都没有上市,我还是努力做好盘生意,对自己有个交待,钱是其次……我安于一间间铺砌出来(打拼出来),管理不善会死得好快!老老实实做,不沾手任何炒卖,实业永远不会死!(吴美茸, 2016

由此观之,作为谭仔米线灵魂人物的谭泽群,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是秉持小心踏实的态度,既注意到同行有选择不上市的例子,也察觉到上市所带来的风险,所以他宁可选择踏实的发展道路,不但没有打算上市,也强调不会参与任何炒卖,至于一间一间地开设分店,看来应该会成为他继续经营谭仔三哥米线的一项重要策略或原则。

家族企业中两股并存的力量:向心力和离心力

我们在连续两期文章中藉着谭仔米线这个家族的发展故事,一是说明移民背景如何滋生创业意欲问题,二是更好地解释任何家族同时并存的两股力量:向心力与离心力。父母健在,向心力强而兄弟姐妹众多的家族,上下同心协力必然可以释放巨大发展动力,推动企业前进。但是,当父母去世,失去权威领导时,在诸子均分意识的驱使下,离心力必然高于向心力,于是难免导致四分五裂的情况,最后以分家告终(郑宏泰、高皓,2016)。

兄弟分家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被认为会削弱家族财产积累,但如果能深入而多层次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家族企业的发展特质,便会发现分家同时产生兄弟间会相互比较,进而刺激起彼此竞争也会产生的巨大力量。这些特点在谭氏家族个案中有所反映,相信可为我们提供很多具启发性的思考。

当今的香港经济已经十分成熟,巨型企业垄断各行各业,创业空间已大幅收窄,而在移民心态又已悄然消退的环境下,谭氏兄弟创立谭仔米线,并可由小店发展成连锁店,甚至将分店开到成行成市,更可吸引日资巨企垂青,以高达十亿港元的天价,收购其中一系的谭仔云南米线,无疑令不少市民感到意外。麻辣米线并非本地主食,但在大力推广下获本地市民欢迎,令其杀出一条血路,且企业聘用不少新移民妇女,乃至创业、经营和管理时处处流露出的讲求实效与变通,这鞋无疑与典型移民企业的形象及举止十分吻合。

更值得关注的是传统诸子均分文化如何左右谭氏家族企业发展。谭氏家族由诸兄弟姐妹携手创业以打下基业,到大家因共事相处不合而分家,虽然印证了华人家族家大必分的常态(郑宏泰、高皓,2016),但同时又清楚说明分家不一定会令家族企业走向败亡或萎缩:由于中国文化强调兄弟之间为了光宗耀祖或为了证明自己并非阿斗,在分家后愈会发奋图强,所以必然会互相竞争和较量,因而可变成推动家族企业不断发展的正面力量。谭氏昆仲同心协力地创业,然后经历分家,然而分家后他们并未走向没落,而是各领风骚,干出好成绩,其中一系获日资企业垂青收购,另一系亦表现卓越,正是最好的明证。

 

郑宏泰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郑教授主要从事华人家族企业与港澳社会政策研究, 并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主持多项香港研究资助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项目及台湾蒋经国基金科研项目。

 

高皓博士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战略合作与发展办公室主任。高博士在家族宪法、家族信托、家族办公

室等领域有前沿研究,并担任《家族企业治理丛书》、《家族财富传承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