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组主题为《和》的紫砂壶作品中,作者将雕塑艺术融入紫砂壶的创作之中,将皮包与壶这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形态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兼具紫砂质感和新颖形式的作品。正如作品的名字《和》,它是风尘与岁月之和;是五色土的色泽之和;是泥性与灵性之和;是紫砂与皮革在质地、肌理、皱折、光泽、甚至气息上的融合。作品将不可能与可能打通,亦壶亦包,惟妙惟肖,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一方面丰富了紫砂壶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同时,又展示出独特的境界、独有的心语与独创的内涵。
对紫砂略有了解的人,看到此类皮包造型的紫砂壶,就知道是史小明的作品。史小明是宜兴紫砂中青年代表人物之一,他师从国家级大师徐秀棠,作品往往使用写意的手法,构思夸张,并且不拘一格,富有想象力和时代感。皮包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还曾经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在《和》这一组紫砂壶的创作中,他突破传统,在造型上注入了新的理念,充分展现了紫砂材质之美。
传承:两代紫砂雕塑人
《陆羽》是史小明的代表作之一。陆羽是唐代茶学家,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被誉为“茶圣”。三百六十行,百工技艺,各祀其祖。紫砂技艺的发展与茶文化息息相关,茶圣陆羽与紫砂五色土的发现者“始陶异僧”一样,是紫砂界备受尊敬、推崇的先贤之一。这尊紫砂雕塑,刻画的是茶事的神圣,也是史小明心中的神圣。
选择陆羽作为紫砂雕塑创作的题材,用意在于文化传承,也在于对紫砂陶渊源的文化认同。史小明创作紫砂雕塑《陆羽》的时候,还不到 30 岁,这个年纪,陆羽刚好也开始写作《茶经》。作品中展示的是陆羽手拿书籍,放松休息的一刻,将这一特定状态下的动作、表情、姿势展现得颇为传神,人物面部表情刻画到位,麻布质感的宽袍大袖也进行了写意的塑造,突出了陆羽“闭关对书,不杂非类”的气质。
紫砂雕塑是史小明的师父徐秀棠开创的紫砂陶艺新领域,在师父的培养下,史小明已经成为紫砂雕塑界的一名翘楚。
徐秀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 1937 年12 月出生于宜兴蜀山紫砂陶艺世家。《供春像》是徐秀棠紫砂雕塑的代表作品。供春,是紫砂工艺史上第一位被记下名字的制壶者,是典籍记载的紫砂壶的开山鼻祖,在砂壶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大约生于明弘治年间、公元 1500 年前后,此时正是垂髫之年,十二三岁模样。他聪明伶俐,悟性极好,学做茶壶,没有工具,就用手捏或用茶匙掏,做好壶坯后,再捏上壶嘴壶把,放到不远处的陶窑里火烧而成。传说供春在金沙寺和尚那里窃得了技艺的火种,传承至今。供春所作,人称“供春壶”。
明朝末年的江阴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记载:“供春,学使吴颐山家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陶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世以其孙龚姓,亦书龚春。”
《供春像》中的人物正是徐秀棠大师为这位紫砂茶壶的鼻祖所做的紫砂塑像,可谓形神兼备。供春面前的壶,就是著名的供春壶,壶的造型似树瘿壶,壶身通体纹理缠绕,如同嶙峋的老树,瘿瘤满布。整器质朴古拙,自然生动,匠心独具。整个作品在质朴中藏着稚趣,富有生机。
发展:紫砂塑器
1999 年,史小明创作了一个紫砂仿生作品:一段树桩上匍伏着一个憨睡的小孩,树桩本来已经枯萎,但是又萌出了新芽,芽边栖息着一只知了,加上一个小孩子,整个画面就很和谐,同时一老一小形成强烈对比,也代表生命的延续。史小明给他取名字叫“延续”。六朝大将军桓温曾经有感于生命的流逝,他抚摸着一棵大树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感叹韶华易逝。相较于桓温的悲情流露,史小明让未解世事的儿童抱着大树,讴歌生命蓬勃旺盛的可贵,反映出作者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与思索,也给观者带来一股活跃向上的正能量。
在这个基础上,史小明创作了一系列以《延续》为主题的作品,一方面,将人物结合到茶壶的创作中,这个系列作品,都有小孩的元素。另一方面,他将自己的这一类作品称为“紫砂塑器”。紫砂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等,其中传统的花器如南瓜壶等融入了更多造型元素,但是依然局限于壶的概念,紫砂塑器则在更大程度上使用雕塑的语言来创作和表达,作品不仅仅限于壶,笔架、香插等带有实用功能的器皿雕塑都属于塑器。
“历史上也有人提出过塑器这个概念,但是没有很正式地去推动。现在我又兼任宜兴市陶协雕塑协会会长职务,我希望大家一起来把紫砂雕塑推广开来,在紫砂中创立塑器的这个门类,更希望借助紫砂实用器这个概念,让大家逐渐地认可它。”史小明认为,只有作品慢慢形成风格,让更多人接受以后,紫砂塑器的推广才能逐渐取得成功。
史小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紫砂九隽董事长、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设计总监。1970 年生于宜兴。1989 年起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秀棠先生,学习紫砂陶艺创作设计,并一直投身紫砂创作至今,多个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国美术馆及南京博物院收藏。
Q=《家族企业》杂志
A= 史小明
Q:您创作的灵感从哪里来?
A: 创作灵感一方面根植于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另一方面需要多学习、多交流,拓展自己的眼界,吸纳各方面的知识。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比如我曾经做过一只跳舞的生肖小猪。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动态,而不是传统的四脚着地姿势?这个想法来源于有一次我在迪士尼乐园看到的跳舞的米老鼠,恰逢猪年,我女儿也属猪,我就做了一个俏皮的小猪。做完之后,见到的朋友对这个作品都很认可,都喜欢。这就是触类旁通。
此外,紫砂是一门传统技艺,还可以从传统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比如传统的青铜器、陶器中的元素都可以作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源泉。
平常跟各个行业、各个艺术门类的人交流,也可以让自己获得一些灵感。紫砂创作到了一定程度后,比的是修养和眼界,不是纯粹比技艺。就像大家都熟知的紫砂七个老艺人,包括我师父的师父任淦庭,还有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为什么其中顾老的作品远领先于其他老艺人,应该正是因为顾老的修养、内涵、境界远高于其他老艺人。现在的爱好者、收藏者的眼界不同,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也更高,当代艺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碰撞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Q:您的作品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陆羽》《皮包壶》《延续》等,在您自己眼里,哪一件作品是您的代表作或者成名作?您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
A: 成名作和代表作这些说法,应该是爱好者的说法或专家的认可角度。在我自己眼里,很难说哪个作品是代表作、成名作。一方面,我认为爱好者对自己作品的认可与喜欢,是一种感情的延续,所以创作时会用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作品,一定要做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才会放手完工去烧制并送到爱好者手里。所以创作的每一件作品,在当时都是自己满意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回头看自己的作品,比如 20 世纪 90 年代的作品,又会发现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调整提高。就像《陆羽》这个作品,那是 2001 年创作的,当时自己很满意,很多人也认可与推崇这件作品,会问我,这是你的成名作吧?但现在来看,我还是觉得有可以提高的地方。
Q:徐秀棠大师在哪些方面对您的影响比较大?
A: 我师父徐秀棠是紫砂雕塑的开宗立业者。由于一个契机我师父 1958 年参加了中国民间雕塑研究班,后来又跟“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景祜学习泥塑。回宜兴后渐渐开始紫砂雕塑创作,陆续推出了“煮酒论英雄”“西游记”“萧翼赚兰亭”等作品参加广交会。我的学徒历程也是以紫砂雕塑为主。紫砂是因茶而生的,以壶的独特的拍打成型工艺而闻名,师父要求学艺也是先由壶的制作方式入手,了解了制壶方法后着手紫砂陶塑创作。先学成型工艺,之后才进入创作学习过程。一开始,师父安排作品让我临摹,他会先评价我做得怎么样,手把手地指导哪些地方作调整。
工艺美术发展很容易出现徒弟跟师父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徒弟就是缩小版的师父。我师父特别注意避免这一点,他要求徒弟们都能形成自己的不同风格。他告诉我,首先是学技法,然后在创作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理念。这种思路一直影响着我。初时主要学习一些传统的内容,如佛像题材的观音、弥勒佛等造型,这些是基础。然后渐渐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钻研进去,发展开来。要成为一个有影响的紫砂艺术家,关键是要能创作出有影响力、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你的作品,这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师父创作严谨、讲究,如陶刻作品,什么样的壶刻什么内容,或切壶,或切茗,或切茶,都能找到其中的关联性。师父善于思考,每一把壶都有自己的想法,他经常为了装饰一把壶查阅资料,反复琢磨。这一点也是我一直要向师父学习的。
Q:在参访徐秀棠工作室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徐秀棠大师每个不同的阶段,作品都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到了晚年,其作品则更加随性,比如供春壶,仿佛信手拈来,非常质朴。您现在处于创作的什么阶段?
A: 正如我们平时闲聊的时候也会说“老小”,师父现在这个阶段,更是进入了随心所欲的状态了,创作不再执着于工艺和造型,给人的感觉是返璞归真。他七八十岁的作品,信手壶也好,还有这几年做的一系列的供春壶,不再去追求造型的规范,而是非常随意,信手捏来,所以才叫信手壶。
我现在刚刚步入中年,对我来说,创作中既需要追求一定的风格,又必须寻求变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突破和创新,这是我目前努力的方向。即使到了我师父现在这个境界,他也一直在寻求变化,就像功夫片里说的,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忘记所有的“招式”,在顿悟中抵达更高的境界。这个忘记不是将一切都忘了。就像我们经常说紫砂创新需要立足传统中创新,在紫砂语言基础上创新。我们就是做这个行业的,就需要不断地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变化,创作更好的作品,做出让自己高兴、满意,带来愉悦感的作品,创作出爱好者接受、专家认可的作品,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并且会一直顺着这条路往前走。
Q:在您走上紫砂创作道路的过程中,哪些人、哪些事对您产生了重要影响?
A: 我的奶奶是蜀山人,小时候我的母亲、伯母、姑姑等就都给紫砂厂做壶(乡坯),紫砂就是我自幼的启蒙。 1989 年我高中毕业的时候,当代紫砂的第一个发展高峰已经开始,整个产业正在走上坡路。时任紫砂二厂的厂长是现在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的会长史俊棠,也是我的堂叔。这样,我就有缘进入了紫砂二厂。我们那个年代,考大学还比较难。一个班级只有三五人可以读大学,读高中的比例也就三分之一左右,我当时就进了紫砂二厂的雕塑分厂。
紫砂二厂的雕塑分厂就是徐秀棠工作室。徐秀棠大师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很幸运,一点弯路也没走,直接拜入了徐秀棠门下学艺。刚进厂时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学徒工,可能因为我做事比较认真,每天早上都第一个到,早早地帮师父烧水泡茶。一个月后,师父就认可了我,跟我说可以到他旁边去,这样我就进入了他的个人工作室,到现在,已经 30 多年了,我一直跟师父在一起。
Q:您平时如何进行创作,如何平衡创作与其他工作?
A: 我师父是一个有着大视野和大格局的人,他一直致力于陶瓷行业的振兴发展,力推成立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并且在陶瓷行业协会中呼吁、主导紫砂文化研究与发展。在我师父的影响下,我一直积极参加或者组织一些推动紫砂文化和整个行业的发展的活动,我现在也在多个行业协会里担任社会职位,并且牵头成立了“紫砂九隽”,因为白天事务多,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可以干活,因此我主要是晚上在干活。到今年为止,我从业已经近 32 年,这些年来,我排算下来只有两年没有做满 300 个晚上。
其中一年是 2006 年,当时受美国一个大学邀请,作为访问艺术家前往交流,一共在美国停留 50 多天。另外一年是 2010 年,由于长期坐着创作,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休息了 45 天。平常的日子里,哪怕是晚上 8 点回到工作室,做到 12 点,还能做 4 个小时。我女儿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个晚上我看《新闻联播》, 7 点多还没有开始干活,我女儿潜意识地说,爸爸你怎么还在看电视啊?――她已经习惯了我到这个时间就要坐到泥凳那边去了。你也许会觉得这样很辛苦,但我觉得我们这行是最惬意的,做多做少可以凭自己的心情。当然刚开始学基本功必须要下苦功夫的,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到了我现在这个阶段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创作、做陶已经与生活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