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压力下,如何避免财富缩水?

今年上半年以来,全球疫情叠加,供给弹性下降,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胀率持续走高。近期中美两国的货币调控政策也引发了高度关注,一边是美联储频频释放加息信号,一边是中国央行发布了新一轮的降准政策,这些政策对本轮通胀会有哪些影响?金融市场的投资方式会有哪些改变?在这种背景下,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避免财富缩水?

围绕上述话题,在7月13日举行的《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财富公开课”上,财经评论家、叶檀财经创始人叶檀,广发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杨正科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资产配置建议。

全球通胀改变投资环境

7月9日,中国央行宣布于2021年7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9%。7月13日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9%,是2008年6月份以来最大环比涨幅,显示成本上升继续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叶檀认为,目前全球的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比较强烈。“受此影响,市场担心两件事:一是如果美联储加息,对于全球市场会造成比较重大的打击,且美国股票市场一直在创新高,如果进入加息周期,美国股市会不会下跌?二是通胀会上升到多高的程度?不管是CPI还是核心的通胀指数,动辄就创下十几年来的新高,具体数据方面,美国现在的二手车价格、能源价格数据,都相对来说处于高位,且美国房地产价格在其国内有些地方从2008年、2011年一直到现在创下新高,这些都是很明确的通胀预期。”

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在近期有些冲高回落,大宗商品价格也存在一定的压力。叶檀认为,从国内市场看,中国的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是可控的。

叶檀认为:“美国市场对于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像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都在加息。但中国市场比较特立独行,美国股市涨,美国一些货币政策官员提出要加息,但中国反而在降准。相对来说,中国和美国两个市场比较独立,即使美国加息,中国也不会跟着加,因为中国已经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了息差,我们有足够的‘水位’来应对,所以我们不必跟着美国走。本次不管美国货币政策怎么样,对中国的市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信贷中枢银行,对通胀或者通缩的感知更强烈。广发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杨正科认为,现在全球通胀水平短期上升已成既定事实,但长期趋势还有待观察,比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阶段性推升了我国的PPI,而美国内部对于通胀发展趋势并没有形成共识,甚至有对立的观点出现。其认为,不同国家差异大,建议以国内经济作为主要参考。

在此背景下,在投资方面,杨正科建议,不宜追高,更不要加杠杆追高,可以关注权益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从风险方面来看,建议稳中求进。“今年不确定性非常大,建议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收支情况,做好收支测算和风险测评,再做多产品的组合,比如在今年波动性较大的情况下,适当增配一些低风险的固收产品配置。”

投资需要“择时”+“逆向思维”

在全球通胀的压力下,中国的商品价格走势将是怎么样的趋势?哪些商品的增值空间更大?是否有新型避险资产来对冲通胀风险?

叶檀认为:“从现在市场来看,CPI和PPI走势对于部分行业的冲击比较大,尤其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本来利润空间就很薄的传统制造业而言压力比较大。另外,疫情发生以来,航运产业也受到冲击,比如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等又回到原来的高位,对于相关企业影响较大。过去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上升比较快,很多出口企业都很紧张,觉得如果人民币涨幅过快,赚的钱还赶不上汇率下跌的速度。”

7月13日,创业板指盘中一度超越上证指数点位。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靠什么弥补未来有可能产生的通胀损失?叶檀表示:“2020年之前,中国人主要靠买房来弥补通胀损失,越通胀越买房,这样的对冲手段在过去几十年里被证明是基本有效的。但从这两年开始,房地产黄金时代逐渐过去了。疫情对某些产业是利空,但对于物流行业和港口行业等是利好,通胀上升之后,对于没有定价权的企业是利空,但对于有定价权的企业是重大利好。因此,从去年到今年,本质上那些头部的投资者通过投资高科技指数和高科技公司对冲风险。”

对于投资者而言,现在是不是买进高科技企业股票的好时机?叶檀分析认为,2020年高科技板块是个牛市,大家抱团进入到科技股,这个趋势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停止,但如果现在进入高科技股的话,已经是后半段了,其安全边际已经没有那么高了。

关于高科技企业,叶檀看好头部企业。“机械工程、精细化工、消费医药等行业中有很多比较出色的企业,但它们的周期比较长,需要找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点进入。例如医疗和消费的一轮周期最长可以长达5年,然后才会上涨。”

叶檀建议投资要有择时的概念。择时不是涨了之后去买,而是要等到它有一波套现完成,成交量下降了之后,再切入是比较合适的。证券市场80%的人会亏损,很多人说国内市场割韭菜,并非如此。在国际市场上长期投资也会有很大部分投资者亏损。所以,当大多数人要去买这个产品的时候不要买,要有逆向操作思维。”叶檀称,“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有一些头部企业业绩还没有释放出来,可以进行关注。”

“黄金”“学区房”还香吗?

说起通货膨胀,普通人最先想到的是投资黄金。通胀预期不断上升,再加上加密货币行情受到打击,市场避险情绪助推黄金价格不断上涨。在此轮通胀背景下,黄金是否值得持有?

杨正科表示:“去年疫情期间,全球经济持续动荡,国际黄金充分彰显了避险属性。随着市场避险情绪的不断升温,去年年中,国际黄金价格最高已经突破2000多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后来随着疫情出现转机,疫苗推出、美国通胀攀升、市场预期经济复苏,美联储也有可能会推出量化宽松的政策等,黄金价格才掉头振荡一路向下。”

“黄金投资很受市场情绪影响,如果想短期盈利,需要很精准的行情把握能力。”杨正科建议,如果有黄金投资需求,建议用“投资组合+定投”的方式进行投资,投资目标还是以避险、资产保值为主,投资者不要用高杠杆去投资黄金,有可能杠杆之后本金都没了,甚至还亏了,注意规避风险,防止高位接盘。

除黄金外,房地产也一直是大众投资者关注的重点。近期,北京部分区域学区房价格出现波动,成为热议话题。学区房还有未来吗?国内房地产投资还有哪些机会?

叶檀认为,目前房地产行业的关注点有三个方面:第一,房地产行业并非泡沫是否过大的问题,而是该行业遇到了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碍”,无关乎房地产企业本身做得好不好,而是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二,如果有买房资格,能够摇得到比较好的楼盘,基本就是赚到,因为房价是控制的,跟市场的价差是可以测算的,但买的时候也要做好资配的比例,中国家庭房地产配置比例超过70%,调到40%~50%是比较合理的;第三,学区房的价值正在以冰山瓦解的速度被瓦解掉,因为学区房背后对应的是教育资源,只要绑定教育资源,学区房就有价值,一旦把教育资源剥离掉,学区房就会恢复到砖头水泥和普通住房的价值上来。

“帆船理论”指导大类资产配置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叶檀和杨正科均认为,大类资产配置是一个好的投资方式。

“大类资产是一个资产组合的概念,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可以投资股票、债券、外汇、商品、房地产等,如果看不清楚局势变化,更需要组合投资,这样既能保持稳定的收益,也能较好地把控风险。”杨正科表示,在现在的大背景下,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投资者,可以尝试偏股的权益类产品,重点关注成长性较好的权益的结构性机会,固收类产品适当增配,强化收益曲线的稳定性。

现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繁多,理财产品收益各有不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值得研究。

杨正科从需求的角度分享了一个简单易懂的“帆船理论”:“一个家庭就像一艘在货币的海洋里行进的帆船,海风就是千变万化的产业跟政策波动,帆船是由船身、风帆和救生圈构成的,船身好比是固收类的产品组合,风帆就好比权益类的投资,救生圈则是保障类的产品组合。只要配置合理,家庭财富会稳健地到达自己幸福的彼岸。”

作为银行来讲,会提供哪些“船身”产品呢?“固收类里的存款、债券,包括央行票据、同业存单的一些理财产品,这些资产的安全性非常好,整体来看‘船身’的部分需要一个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组合。此外,船身不能太大,太大不利于资产增值,但也不能太小,在风向不明的情况下,一阵风吹过来,船身小的船就翻了。所以建议一般家庭可以留6个月左右的生活费,去做货币基金这些流动性较强的理财产品,另外可以根据自身的收支情况去做一些不同期限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让这个船身不大又不小。”杨正科表示。

“‘风帆’对于政策风向、市场导向有很好的灵敏性。大类资产配置不依赖于单一市场,投资更灵活,可以在组合科学的情况下控制风险的同时,又可以获取更高的收益弹性。”杨正科说。

最后一个是救生圈,杨正科表示:“就像现实中的救生圈,大家往往很少用到,这也是家庭理财规划里面最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这个组合里最有代表性的产品,一个是保险,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可以通过保险产品进行底线支撑;另外一个就是黄金,黄金作为避险之王,在关键时候可以强化资产的保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