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福楼于1986年创立,是香港大型连锁酒楼,当年以提供巧手高质的点心小菜一举成名,随即带起了香港饮食界中小型精致酒家之潮流,高峰期分店超过三十间。叙福楼创办人之一黄耀铿的儿子黄杰龙,于2007年开始接手管理公司生意,除了成功把集团打造成出色的宴会品牌御苑皇宴,以创新形式结合了酒店的环境服务、传统酒家的中式烹调水准及西餐厅的浪漫气氛而提供婚宴场地外,还引入不同东南亚菜式的品牌到旗下集团。黄杰龙除了是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外,相信最为人认识的,是参与了电视节目“穷富翁大作战”,以富翁的身份体验贫穷户的生活后有所启发,于是在旗下食肆推出“待用饭”帮助基层,引起社会广泛回响及报导。
在亚洲推动待用文化
究竟他为什么那么积极推广“待用饭”?是为了帮助公司宣传、建立社会形象的一种手腕,还是真心被感动要回馈社会?究竟“待用饭”对集团有没有实际利益?“待用饭”是如何运作的?
相传待用文化是起源于百多年前意大利一个小镇拿坡里的一所咖啡店,当时这间咖啡店的消费者多是工人阶级,待用咖啡是指任何人可付两杯咖啡的钱,但只拿走一杯咖啡,另一杯则暂存在咖啡店,待有需要的人免费享用。所以待用咖啡即是提前支付一杯咖啡的钱以行慈善,使到有需要人士可以免费喝到咖啡的一种行动和文化,故此亦称为“分享咖啡”。
今天香港台湾等地亦有好些食店把待用文化伸延开去,而叙福楼的待用饭所宣扬的是一份关怀和尊重,市民可以优惠价购买待用饭,将爱心献给需要帮助的一群,所得款项全数用作购买待用饭而非捐款,并经此计划之供应点转赠予有需要人士,集团亦会随市民所买数量再额外加送饭券使更多人受惠。自2013年起,集团积极联合慈善机构及私人企业每日派发超过100个待用饭给低收入社区有需要的人士,包括低保及在职贫穷家庭,并把销售点扩展至全线28个分店及网上平台包括雅虎、网上集资和团购平台,到目前为止共派出超过62,000份。
不了解黄杰龙的背景,可能认为这位富二代派饭是做秀而已。 在“穷富翁大作战”的节目中,他要亲身体验贫穷人的生活,除了要住劏房(编者按:又名房中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种,常见于唐楼等建筑物。业主或二房东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隔成不少于两个较细小的独立单位,然后作出售或出租之用。),还得做洗碗工,因收入有限而要到慈善机构所办的十元饭堂用餐。他跟坐在旁边的女士谈话,得知她一年没有吃过牛肉是平常事,顿时流下男儿泪来。其实他对服务社会的负担,早在他澳洲毕业回港时已植根在他心中,他曾经投考政府政务官,又申请过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工作,虽然最终无缘达成愿望,但服务市民、回馈社会那团火却没有因此而熄灭。自从加入叙福楼,他便首创无翅婚宴推动环保,证明了他对社会责任认真坚持的态度。
做善事也要营商智慧
要当好人做好事,也不是随便在街上派饭。做慈善,在成本控制、分布渠道、顾客体验、市场推广、营运执行等方面,也需要营商智慧,让好人好事能长远持续发展。
首先是定价。虽然叙福楼是中档酒家,外卖小菜一客就要港币60元,但若待用饭卖得太贵,一怕未能吸引市民参与,二怕被误会借做善事赚大钱;可是卖得太平又怕把其他待用饭的生意抢去,甚至有人会买来自用,失了果效。前思后想,最终定价为港币33元。
接着是怎样把待用饭送出。一是等有需要的人自动走进餐厅,像黄杰龙当初一样,虽是免费,却被看等为一般顾客,感觉被尊重。可是在待用文化未普及的香港,生活困难的人大多未习惯这样放下自尊心去接受恩惠,所以恐怕未能把捐助者的心意成功送出;第二个方法是定时定点派饭/饭票,先到先得,这是暂时在香港十分普遍的做法,可是这个做法也有不足之处。最近在某间餐厅便爆发了派饭风波,原因是有街坊投诉派饭活动影响附近区内秩序,又不忍老人家要日洒雨淋排队好几个小时(要知道无论什么时候有什么派的,老人家总是会早几个小时排队),此事一度令餐厅东主灰心而停止派饭,实在可惜; 第三个方法,也就是黄杰龙选择的方法,是跟社会福利机构合作,确保饭菜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中。
为了将待用饭带入社会各阶层,黄杰龙不断将计划微调,最近透过社会福利机构成功把一间愿意提供待用饭的茶餐厅跟一所小学作出配对,由学校选出合适的非低保低收入家庭定期领取待用饭。他深信要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是每一位市民的责任,所以他坚持带领集团利用企业拥有的专业和优势,带头把待用文化推广开去。以集团累计送出62,000份待用饭为例,暂时只有三分之一是市民送出,其馀都是集团及其他机构送出,故此他希望受助学生长大后有能力,能薪火相传,把助人精神继续承传下去。派饭这种慈善行动曾经被批评为欠缺可持续性去彻底解决贫穷问题,由此看来,把待用饭的互助及分享精神植根在受惠人中再承传下去也是一种可持续的行善模式。
企业责任与投资回报
虽说推广待用饭有善心人士分担部分成本及得到义工帮助,但始终劳心劳力,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那为什么不索性捐出一笔款项便可?简单之余也算做了点善事。事实上,捐款可能只停留在社会企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的阶段,最近欧美企业已渐渐把社会责任提升至另一个层次,社会责任投资(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环境、社会、公司治理) 。有学术研究指出,社会责任投资做得好的企业,给予投资者的回报会比较高,而且越来越多人相信,为社会做好事是一门好的生意。国际上越来越多的评选机构将企业在社会责任投资方面的表现纳入评选机制,比重也逐年增加,显示投资者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投资方面的表现越来越重视,这可推算出企业价值将会更大地与企业的可持续性挂勾,即使在香港,监管机构亦提高了对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投资的要求,估计未来企业会更关注其业务利润以外的可持续性。
故此一个可持续性的企业,不仅要对全球生态环境负起责任,节约资源,还要确保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公正,自己得益之馀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而且致力解决社会贫富悬殊问题。既然是这样,今天企业有一个更明确的框架去做好人好事,对社会有益又利己的事了,不是一个好消息吗?
做好人好事吃力又未必讨好,而且过程困难重重,可是只要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抱着穷富翁黄杰龙的至理名言:“困难是常态”,就能正面地与困难共存,并快乐地把这种社区互助精神,在今天这个互不信任漠不关心现象普遍的时代,积极推广开去,将来拥有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便是对自己及对下一代的最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