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普惠金融提质扩面

来源:经济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专家认为,高效优质的普惠金融供给能够通过对广大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市场繁荣。金融机构要持续深入探索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新路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点和堵点,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动能。

  聚焦“雪中送炭”

  “普惠金融更加聚焦‘雪中送炭’,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中,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是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全表示。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研究显示,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农业户口、低社会资本、低人力资本、低物质资本、贫困线以下家庭的收入水平产生了更显著的正向影响。

  为积极推进普惠金融,今年5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普惠金融要雪中送炭、服务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银行保险机构要公平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鼓励开发符合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积极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对高标准农田、种业振兴、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融资支持。

  在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纳入战略规划及重点布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加大了对特色农业支持力度。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积极推动广东茂名荔枝产业发展。针对果农面临缺乏抵押物等问题,该行联合广东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推出“产业贷+农担保证模式贷款方案”;与茂名市电商协会合作共建“茂名电商企业金融服务站”,为荔枝电商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贷款服务。截至5月末,邮储银行广东省分行对荔枝产业累计发放贷款超7亿元,同比增长21%。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今年启动实施了“高质量普惠金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未来5年新增1万亿元贷款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为解决农村农户金融信息不对称、金融需求满足不充分的问题,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辖内文成农商银行通过升级迭代整村授信工程,提升农户贷款授信的覆盖面,实现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授信全覆盖。目前授信金额70.7亿元,授信户数12.8万户。

  城市商业银行也积极细化金融服务。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台州银行商海街支行通过走访企业,为企业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不仅提供了低息的流动资金贷款,还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推出承兑汇票等一系列金融服务产品。台州银行商海街支行行长李昌军表示,将继续通过定期走访企业的方式,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

  “未来,银行业要锚定‘增量、扩面、降价’三大方向进一步发力,稳妥合规开发更加符合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生产经营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产品及服务,探索建立保障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商业可持续性推动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表示。

  运用科技赋能

  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普惠小微授信户数达6201万户,同比增长7.5%;普惠型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33.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远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除了监管政策的推动外,普惠金融的快速增长还与金融科技的应用有关。

  普惠金融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交叉融合,拓宽了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信息渠道来源,保证信息真实性,提高风险定价效率和可靠性。“发展普惠金融,如果仍然通过铺机构、拼人员等传统手段,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难以满足金融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深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持续提高首贷、信用贷款比例,并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不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借助小微担保体系建设和农村征信体系建立,探索适合小微和“三农”业务的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

  专家表示,金融机构要加快自身组织变革,持续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专门的综合服务机制、资源配置机制、风险管理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效能。

  目前,商业银行正积极创新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建设银行以手机APP和应用小程序为载体,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全流程网络化、移动化、自助化,通过数据整合、在线审批,让客户在线上实时获得贷款审批额度。在浙江省嵊州市鹿山街道金融服务工作站,建设银行针对辖区内小微企业推出“小微快贷”等贷款产品。贷款产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信贷模式,较快地提高审批效率。

  在浙江省三门县健跳镇,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三门农商银行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搭建“鲜甜e塘”数字化平台,探索“一键直达”全产业链贷款模式。“用户只需在线上进行操作,系统就会根据录入的信息,自动匹配贷款额度、利率,客户经理会在第一时间‘接单’,做好贷前准备工作。”三门农商银行副行长王智俊介绍。

  针对农村金融工作中的难点,专家表示,可利用金融科技赋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加速推进数字技术应用,运用金融科技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可加强涉农融资数据服务库建设,梳理、汇集、清洗农业农村大数据,加快探索现代信息技术赋能农村金融的途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谢玲红表示。

  打通堵点难点

  推动普惠金融提质扩面还需打通堵点难点。

  当前,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信用风险偏高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银行积极性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征信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部分中小微企业、低保人员等机构或群体的部分交易信息未被完全纳入征信体系,征信覆盖人群较大但是有效融资人群较小,在征信系统中没有借贷记录的用户数量庞大等,这制约了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继续扩大征信体系覆盖范围、提升征信系统信息质量,不断完善征信体系,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中之重。”李全表示。

  发展普惠金融,需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提供便利条件。“要加快推进市场化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同时,进一步优化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建设。通过向各类机构提供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基础设施,显著地降低运营成本。还应进一步加强普惠金融法治建设,不断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制度环境。”董希淼表示。

  普惠金融发展关系国计民生,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要健全完善普惠金融评价指标,对积极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加大对普惠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定向支持,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成本;加快完善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进一步改善普惠金融风险补偿环境和风险分担机制。”李全说。

  “在服务机制上,推动形成以信用为基础、以抵押为补充、以担保为支撑的授信服务机制。在信用体系上,完善资产资源抵押、信用数据共享、农业担保分险的增信体系。在金融产品上,持续丰富以信贷、保险为核心,服务农村全域、农业全链条、农民全主体的高效便捷的金融供给。”谢玲红表示。

  专家表示,做好普惠金融领域的风险化解工作需要财政、货币、产业、社会保障等政策协同。在财政层面,对普惠金融机构和社会困难群体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保持其现金流稳定和持续经营能力。通过政府投资等方式,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普惠金融机构成本;在货币政策方面,通过再贴现、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定向调控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确保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在社会保障方面,发挥社会保障的“稳定器”作用,加大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降低违约风险;在产业政策方面,做好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健全行业发展长效机制,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记者 彭江)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