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航运家族香港东山再起

       上期郑宏泰教授、高皓博士在《董氏航运家族的婚盟传奇》中讲述了由董建华的外祖父顾宗瑞开创和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振兴的航运世家的传奇。董氏航运家族开拓于第一代(顾宗瑞),壮大于第二代(董浩云、顾国敏、顾国华及顾国和),然后在第三代(董建华、董建成)领导下克服困难后名扬天下,目前董氏航运家族已经由第三及第四代经营拓展之中。本文继续讲述这个家族在香港的扩张史。

 我们常说,成功的企业家必然具有洞烛先机的锐利目光,既能别具慧眼地看到某些市场潜力,又会较一般人更早地察觉某些市场或社会的危机。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中国政局的急速转变,可以说是对不同企业家的重要考验,顾宗瑞父子和女婿们的不同应变之道,又十分清晰地展示了他们之间不同程度的企业家精神。

联姻中枝叶茂盛 强化家族航运地位

 回到顾宗瑞的姻亲联盟上。在香港东山再起的顾宗瑞,于1951年为三子顾国和完婚,三媳妇名叫水文梅。水家祖籍宁波镇海小港,与顾家祖籍大碶近在咫尺。据说水家也做航运,拥有自己的船队和船公司,发家时间则较顾家稍晚,规模亦较小,所以知名度远没有顾家大。然而,正如有人所评论的:“宁波人是大家庭制度的拥护者,乡党的观念非常强烈。只要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成功,立刻一家、一族、朋友、亲戚,甚至同乡都闻风麕集了,不出数年间,就成了一大群。他们因为寄居客地,怕被土著欺侮,在保护同乡之谊下,团结起来。”此点则可以作为顾宗瑞着意建立婚姻联盟的一个脚注。

 为三子完婚七年后的1958年,航运生意已经取得不错成绩的顾宗瑞,宣布为次子顾国华完婚,而这位二媳妇名叫张肇澜。原来张肇澜的父亲张明为, 乃昔日上海有名的“纸头大王”,后移居日本,从事地产生意,而顾宗瑞早就认识张明为的父亲张佩珍,二者不但是同乡好友,且属生意伙伴。顾、张两家可以说是世交的亲上加亲,令顾宗瑞夫妇备加欢喜。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顾宗瑞与女婿和媳妇外家之间,建立起一个以姻亲为骨干的互相支持、彼此关照的坚实网络。

       除了上述核心家族成员掌管不同航运公司外,家族分枝的其他成员不少亦在航运或相关公司中任职,强化了家族在航运界的地位。举例说,董浩云胞兄董兆丰 (1908年生),早年曾服务于通成公司、美亚保险公司,后从事仓储、驳船等业务,于1952年赴港,先后创办海宁保险公司、亚洲船壳保险联营公司。董浩云胞弟董兆裕,他在抗战胜利后被董浩云派往广州,创立中国航运信托的分公司,并于1949年移居香港,后出任香港邮船公司经理,到了七十年代,他自立门户,“1971年成为拥有散装柏油船的独立船东”。至于顾宗瑞三女顾善珍的丈夫张翊栋,其胞弟张翊梁,长期任职金山轮船公司,主要管理物料供应事务;其他还包括顾宗瑞的亲戚顾邱(江苏轮船有限公司股东之一)等,均在不同层面上从事航运或相关行业,显示近代中国这个航运家族的枝叶茂盛,不断发展。

(详细内容见11月刊......)

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婚盟关系多元化

 诚然,对于董浩云一脉的发展而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积极开拓,无疑令其身家财富不断大幅膨胀,但论影响深远,却是对子女的培养,以及利用婚姻联盟的策略,进一步有效落实其促进家业繁衍的目标,此点同样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较岳父顾宗瑞还要出色。举例说,董浩云与顾丽珍育有两子三女,长子董建华娶赵洪娉。赵洪娉的父亲是赵卓如,他在香港从事建筑及地产生意,虽不是地产巨擘,亦家财丰厚。次子董建成娶温子华,温子华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温应星,他早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后曾任清华大学校长、上海公安局局长和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将团长等要职。至于温子华的父亲温陵熊同样颇有名气,他乃工程专业留美博士,曾任职于美国多家大型公司;温子华的叔父温哈熊,他曾任国民党联勤总司令,乃陆军上将,而温哈熊的妻子洪娟则为国民大会秘书长洪兰友之女。

 董浩云长女董建平嫁金乐琦,金乐琦父亲为金维贤,他曾任职美国中国银行,后从事保险业;金乐琦祖父金润泉,曾任大清银行浙江分行行长;而外祖父为史久鳌,他是中国银行元老。次女董小平嫁彭荫刚,彭荫刚父亲为彭孟辑,他乃国民党高级将领,曾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及驻外大使。彭荫刚曾为中航伟联集团董事长、国民党运营部主委、海基会董事。幼女董亦平嫁刘广斌。刘广斌的父亲为刘攻芸,他曾在解放前任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总裁、财政部部长。

 相对于岳父顾宗瑞一代对子女婚姻的安排,董浩云子女们的姻亲,明显有多项不同:其一是大多来头不少,反映其安排较注重门当户对,亦说明其身家财富及社会地位已届很高位置;其二是不少乃国民党军政高层,显示出政商关系十分深厚;其三是亲家们并非集中于航运界,反而较多从事银行、保险及建筑地产等业,显示其婚姻联盟及人脉关系网络较偏向“多元化”的一面。尽管董浩云在子女婚姻联盟上的安排与岳父的安排略有不同,但两者同样发挥了重大的促进家业繁衍、延续辉煌作用,对家族进一步壮大和发展实在举足轻重。

董建华兄弟临危授命 董家坚度难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以说是顾董两家的重要转折时期。对于董浩云而言,花费巨额投资的东方巨人号属于当时全世界最大型的油轮。在1980年建成之时,世界航运业却因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陷入了衰退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不断扩张船队的东方海外,则因没如另一世界船王包玉刚般及早做出“弃船登陆”,或是减少建造新船,反而继续扩张,因而遭遇了严重打击。正如包玉刚曾指出的:“一艘没有收入的船只,与其说是资金,不如说是负累。”因为停泊在海港,租不出去的船只,不但没有收入,反而会带来沉重负担,原因是停泊、维修等开支相当巨大。

 由于面对世界航运业市场急速萎缩之时,董浩云不但没有及时做出收紧投资、减少建造新船的应对,而是一如既往地维持扩张策略,这令企业营运开支居高不下,债务日益深重,这不但给董浩云带来巨大压力,也迫使他必须四出奔走,寻找解决方法。1982年4月15日,一直事务繁重的董浩云于凌晨时分在九龙塘住宅中突然心脏病发,家人将他送往养和医院急救无效去世,终年70岁。

 董浩云去世后,两子董建华和董建成临危授命,立即披甲上阵,正式接班。由于世界航运业持续低沉,东方海外生意自然一落千丈,亏损严重,令债务问题更加显得尖锐,到了1985年的高峰期,东方海外的债务据说曾高达200亿元之巨,显示公司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沿。对于这个严峻的财务挑战,董建华日后回忆时说:“东方海外”是世界上名气甚大的跨国航运公司,面临破产,要财政、业务重整,不成功便要结束,又担心、又忧虑,亦很沮丧⋯⋯朋友跟我说:“放弃,算了吧!”我说:“不行!公司有大批员工,公司对社会、银行有责任,所以我要振作起来。”

       然而,在那个前景不明,并带有一些风雨飘摇的年代,高达数百亿元的债务,不是任何一个人想振作便可轻易振作得起来的事,亦不是有很多财团或富豪有那种财力可以轻易协助其振作起来。至于令董建华可以真的如神话般振作起来,日后甚至踏上青云路,出任中国恢复香港主权后香港特别行区首任行政长官,写下家族在香港极为传奇故事的,则是日后令人津津乐道的,却带有神秘色彩的被誉为“红色资本”的霍英东,因他那时同意伸出援手,答应向东方海外注资,同时又牵线搭桥,让东方海外成功获得汇丰银行的信贷,最后令其进行债务重组,成功化险为夷,扭转困局,令企业可以奇迹似地由谷底翻身,转亏为盈。

(详细内容见11月刊......)

顾家三分天下 稳步上扬

 相对于董浩云一脉在八十年代的重大转折,然后在进入新千禧后的再创辉煌,顾国敏三兄弟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走到了重要关头,必须出重大抉择,然后在解决各种问题后展开新局。原来,自父母先后去世后,早已各自成家立室,育有子女的顾国敏、顾国华与顾国和三兄弟,一如不少家族般出现一些内部矛盾,最后在“合则来,不合则去”原则或观念的驱使下,决定分家,各立门户,各谋发展。为此,1983年,长兄顾国敏决定继续经营万利轮船,并安排儿子顾建舟逐步接掌业务,而两位胞弟顾国华顾国和则决定合在一起,一方面继续发展日本的同和公司,另一方面则决定另起炉灶,别竖旗帜,在香港重新注册“泰昌祥”航运公司(简称TCC或香港泰昌祥),一心希望继续经营航运生意,力图恢复父亲昔日在航运业的光辉,并同样安排他们的子女在公司中实习,计划接班。

       值得指出的是,顾氏三兄弟分家之后,综合力量虽因“三分天下”而削弱,但发展势头反而较未分家之前突出亮丽,令不少人大感意外,同时亦反映传统印象以为分家不利家业传承发展并非事实之全部,因为不但万利轮船的表现理想,香港泰昌祥的业务同样蒸蒸日上,稳步上扬,尽管那时的世界航运业仍处低潮,而他们一直偏向保守,其不愿过度举债以达扩张目的的经营作风,则可说是传统民间智慧“小心驶得万年船”的最有力写照,此点与董浩云的经营哲学可谓截然不同,所以他们旗下企业的发展路径呈现了各自的特质。

(详细内容见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