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贵族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则是一种对财富、权力、成败、生死的超越,并且在这种超越中获得荣誉,维持住让人们各得其所的社会规范,乃至一定程度的灵魂自由和人格独立。
平民社会和平民精神推动下形成的大众文化,往往倾向于形而下的功利性、世俗性,而传统的贵族精神则是一个充满超越性、自由性的精神宝库。重视中国的传统贵族精神,宏观上是一种文化生态的再平衡,而对微观的个体而言,也是每个个体生命实现超越,驾驭功利,获得精神自由的必走之路。
先秦的“骑士精神”
翻开先秦的历史,常常看到让人唏嘘的桥段。
比如,晋楚邲之战中,楚军大胜,溃散的晋军争舟渡河,很多战车陷入泥坑。但此时出现的画面,不是楚军趁机掩杀过去,大砍大杀。而是楚人上前教已败的晋人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泥坑。见战马仍盘旋不进,楚人又教他们拔去大旗,扔掉辕前横木,战车才冲出陷坑。晋人脱离困境后,还回头对楚军开玩笑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大意说,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啊!
先秦的贵族普遍以武士为业,以武士为荣,从军是贵族男子主要的“就业”方向。因此,战争中的表现也是贵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和验金石。而崇尚周礼的时代,礼仪就成了战争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战争也更像一种大规模的绅士间的决斗。
子路正冠的故事,也必须在这样一种精神背景下来理解。当时,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在阻止卫国政变时,丝缨被击断,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结缨正冠的过程中被人杀死。既然局面已是必死,那就死得庄重,正冠而死,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教养,也是当时贵族式的从容赴死。
君子理想中的精神贵族
要从中国传统的贵族精神中汲取营养,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中国贵族精神的来龙去脉。总体来讲,中国的贵族精神是一个文化下移的大趋势。
中国的贵族精神成形于西周贵族时代—封建分封制时代,以周礼为主要载体。刚才提到的先秦战争轶事,就是战场上的“君子”遵循当时的战争礼所为。而周代的贵族精神首先从上层开始瓦解,周王室衰微,贵族(诸侯)崛起,中央在诸侯中难以维持周礼,但在列国中保留了下来。而随着诸侯兼并进一步加剧,大量贵族崩溃,贵族精神和君子群体又逐步在上层社会瓦解。
这时孔子在贵族文化下移的过程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孔子创建私学,“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在普及文化的同时也在平民中普及着贵族精神。虽然在孔子的时代,原先存在于贵族中的君子群体正在瓦解,但孔子在平民化的社会中重建了君子群体和承载着传统贵族精神的君子理想。
也就是说,中国的贵族精神发展到一定程度,贵族精神与贵族身份已经剥离开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样“精神的贵族”,替代了中国先秦贵族时代的“贵族的精神”。
而中国在秦汉分封制时代结束以后,早先的贵族精神,主要是道家的清静无为和儒家的刚健自强,出世入世浑然一体地广泛存在于新的君子群体里。
如果从贵族精神的超越性上来判断的话,贵族精神有这样三个支柱。首先,是文化的教养。这也是西方人说一夜之间可以出来个暴发户,但三代人才能培养个贵族的缘由。教养,自然还包括各种外人看起来复杂的贵族礼仪,好在这些贵族门槛现在已经被平民社会拆掉很多了。但无论怎样,文化教养作为一个人获得精神超越性的基础,是一个重要支柱。
著名人文学者刘再复曾经谈到过《诗经》在中国贵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诗经》是贵族交往的一个文本,一种道德的文本和文化的通行证。”
很多人对《诗经》的作用有疑惑,为什么先秦会广泛流传这样一部精美的“诗三百篇”,当时的社会功用是什么呢?刘再复说,《诗经》在先秦时代的贵族生活中非常重要,宴会、聚会,甚至诸侯的外交场合,首先都是需要念诗的。如果一个贵族在这样场合里念的诗与身份、环境不符,可能会被其他贵族“同讨不庭”。
可以想见,《硕鼠》这样的诗篇,不仅是“劳动人民”控诉“奴隶主”的,也是贵族们用来讽刺那些不争气贵族的诗歌。从《诗经》中,可窥先秦贵族精神世界的端倪。
贵族精神第二个支柱,是对家族和社会的担当,包括维护家族荣誉,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承担国家责任等等。这种精神在儒家文化里浓缩得最多,也是厚德载物的重要方面。在当前社会“仇富”心态普遍的情况下,这种担当,是新富阶层绕不过去的路。但相比较而言,第三个支柱更接近贵族精神的核心。
贵族精神第三个支柱是独立、自由的灵魂。关于独立精神方面,先秦有一个著名的太史伯的故事。公元前548年,齐国大臣崔杼设计杀害了齐庄公。事后崔杼找来太史伯说:“前几天主公调戏我的夫人,被人杀了。为了照顾主公的面子,你一定要写‘先君害病身亡’。”不想太史伯却回答说:“按照事实写历史,这是太史的职责。”遂在竹简上直书:“夏五月,崔杼弑君庄公”。
崔杼大怒,抽剑杀了太史伯。按惯例,太史之弟继承其兄之职,新太史在记载这一段时,仍然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把他杀了。可是第三个太史还是照样写。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一个叫南史氏的太史听说几位太史都被杀了,大义凛然,“执简以往”,准备续写史书,走到半路,听说已经直载其事,才放心返回。
有独立的意志,这是贵族精神的核心所在。在这方面,道家的无为哲学把这种精神进一步推向高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中有大量与“侯王”间的对话,这些谆谆告诫里,不仅让当时的贵族保持独立意志,也让他们通过无为的方式,尊重“万物”和百姓的独立意志和自由发展。
当然道家中体现的贵族精神,不仅包括对外的管理,更侧重于对内的“自我解放”—自由的灵魂。国学大师傅佩荣有几个很精准的判断:“没有道家思想,我们将喘不过气”;“我跟别人相处时是儒家,跟自己相处时是道家。”儒家思想非常积极入世,承担使命,有忧患意识。但是道家则可以把这种压力化解于无形。
如果说儒家在以人为格局看待这个世界的话,道家则是以天地宇宙为格局看这个世界。结果同样看一个事情,儒家会让人产生忧患奋进的意识,道家则从更大的格局让人的精神超越出来,用“天地境界”给独立人格和自由灵魂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这就是所谓的出世入世浑然一体。
《红楼梦》中的“富贵闲人”
《红楼梦》也可以看做是对传统贵族精神诠释的著作。里面有一个情节:贾宝玉和探春姐妹建立诗社的时候,有人提到每一个人都要一个名号,贾宝玉说,那你们帮我取一个笔名吧。于是有人跟他开玩笑说,要不你就叫无事忙吧,或者叫绛洞花主吧,他都不满意,后来薛宝钗说我给你起一个名字,叫做富贵闲人,贾宝玉说,那就由你吧,他其实很高兴。富、贵和闲三者兼得,所以薛宝钗说,你已经大富大贵了,再加上闲散,那太了不得了。这个闲散就是精神贵族。
关于闲散的语义考察,希腊文写法为schol,意思是闲暇,这也是英文中学校(school)一词的来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是哲学和科学诞生的三个条件之一(另两个条件是好奇和自由)。一个人只有有闲暇,才能沉浸在求知的好奇和选择的自由里。
不过,这样诠释道家思想依然是从功利性出发,如果超出真和善这些功利层面,“富贵闲人”也是一种臻美的境界,由美出发统驭真、善、富、贵,这样的人则是更高的一种存在了,那可是真正的精神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