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德宝的社会责任“护身符”

储小平

此前我们提到科德宝集团拥有强烈的家文化氛围,家文化的温暖与关爱不仅限于对家族成员,而且还延伸到全体员工。不仅如此,科德宝也是一个有责任和担当的企业,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公益节”上,科德宝再次荣获“年度责任品牌奖”。提到企业社会责任,大多数人会想到慈善捐赠等行为。根据学者卡罗尔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在经济、法律、伦理和自愿方面的期望。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经济责任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企业必须盈利、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就业,上缴税收;其次是法律责任,要求企业的一切行动都必须遵守法律;紧接着的伦理责任指企业行为要符合正义、公平、环保等社会价值;最后是自愿责任,就是让企业尽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为社区捐献资源,改变生活质量。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一个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一定首先要创造经济效益,然后能够守法律、重伦理、行公益。当然,一个重视伦理规范,常行公益的企业也会拥有良好的品牌影响力。那么,家族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持续成长有什么关系呢?科德宝集团的百年历程或许能给出一份可能的答案。

创始人种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基因

如果说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最大不同就是这个家族的文化观念基因会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发展,那么科德宝集团的社会责任意识应该就传承自其创始人Carl Freudenberg。

自从1874年成为公司的唯一所有者之后,Carl 就主动为员工建立了由公司出资的健康保险计划。当1891年一项要求公司明确工作说明的法律出台后,Carl亲手草拟了“Carl Johann Freudenberg在Weinheim地区工厂的工作规则”,明确了有关招聘、辞退、工龄补贴、工作时间、健康保险、员工和部门职责与权力等规则。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第一代领导者的Carl,在保证企业盈利的同时,注重兼顾企业员工的利益,这在那个年代及初期的家族企业经营中并不多见。正是源于创始人利及于人的理念,才使得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在科德宝集团生根发芽。也就是说,创始人从一开始就为公司后续履行社会责任注入了文化基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Carl夫妇为了纪念他们的金婚(结婚50周年)成立了基金,用于企业员工和周围的社区关怀。除了关注企业的社会利益,他们也捐助了大笔慈善基金用于救济,这一行为受到了其子的岳父、当时的教区牧师Eduard von Bahder的颂扬。

这种慈善行为也在家族中流传下去,并结合现实的社会情况与时俱进,1889年,德国的养老计划开始实施,然而对于鳏寡和残疾人士而言,养老金数额仍旧有限。为此,1903年Carl的长子Friedrich在残疾人士养老方面补充了父亲所建立的基金。此后,Hermann Ernst作为最小的儿子和其妻子Helene Freudenberg为纪念他们的银婚为鳏寡、孤儿捐赠了基金。从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行动中,我们发现最初的家族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是通过企业家个人捐赠体现。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公司在克服了战争时期的重重困难后,终于走上了正轨。但短暂的繁荣在1929年纽约股票交易市场遭遇“黑色星期五”之后戛然而止。德国的皮革出口大幅削减,而出口贸易在公司的销售额中占75%。即使在这一时期,第二代领导人为了避免解雇员工,多次把工作周的工作时间缩短成24小时,由此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员工们都显示出了很大的团结性。

1933年迎来了第四代的第一位家族成员Hans Erich Freudenberg。1938年,Hans成立了一个培训年轻人的工场,该工场在当地的作用日趋重要。这一年的11月举办了Friedrich的90寿辰和公司的60年庆典。此时,管理层建立了一个贫困基金,名为Carl Freudenberg基金。由市长选出最需要资助的一些最贫困人士,然后在圣诞节之际获得帮助。

1945年4月3日,第三代的核心人物Richard Freudenberg被任命为市长。德国投降后,他提出了重建城市的计划,并进行了一系列行动,如安排公司的工匠修补了城镇被破坏的电缆和水渠。在军事政权被告发之后,1945年Richard Freudenberg被逮捕。但指控证据不足,加上大量员工和当地民众的帮助作证,他被宣告无罪。这也是科德宝集团长期注重社会责任、关注员工利益、乐善好施无形中所获得的回报—当遇到危难时,会有员工和当地民众挺身而出,帮助企业解困。

作为家族第四代成员的Hans,在Kralsruhe科技大学获得工程学位后加入公司。Hans特别注重公司的技术升级。除此之外,Hans也很注重培养和大学之间的关系。在前瞻性和社会责任意识的驱动下,他为员工提供了不少培训计划。Hans很乐意帮助那些天赋好、工作又勤奋的学徒和年轻工人,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培训机会。由于战争时期很多父母不能承担教育费用,就把子女送到工厂。1957年,公司出资赞助职业学校的学生,让他们完成学业。为了纪念自己两个在战争中丧生的儿子,他成立了Heiner和Walter Freudenberg基金来赞助有天赋的年轻人。共有150名年轻员工由此获得进入好学校学习的机会,并最终获得学位。今天,仍旧有很多科德宝的员工通过这一路径获得教育。1978年后,由于政府开始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这一赞助不再具有必要性,所有剩余的资金全部都被转入当地为纪念Hans70寿辰所成立的另一个基金中去,此基金同样旨在资助有天赋的青年学生。

数十年来,一些家族合伙者多次表达了他们想运用公司资产或部分资产进行慈善行为的愿望。因此,1984年在对科德宝公司的合伙协议进行修改补充时添加了一条:新成立科德宝慈善基金,由此家族的慈善行动有了公司层面的支持。在理事会主席,第四代家族成员Hermann Freudenberg的鼎力支持下,基金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德宝慈善基金的核心目标是反对社会排斥和提倡民主文化,专注于帮助移民融入社区及支持贫困儿童和青少年。基金的核心使命是改善教育机会和促进社会参与。在这方面,科德宝基金会与柏林参议院及许多其他来自柏林莫阿比特区的合作伙伴展开密切合作。通过城市的“一平方公里教育”活动,使得这个困难区域—三个有移民背景的区域之一,约有2万人—的教育机会得到改善。基金还通过对Amadeu Antonio基金的财政支持提倡民主文化。

反对社会排斥方面,科德宝集团一直有支持为心智或身体残障人士提供工作机会的悠久传统。目前一家慈善组织专门根据残疾人的需求提供了大约100份社会工作。这些社会机构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德宝公司委托和担保的。科德宝基金会大约每年会花费250万欧元用于促进社会事业。

近年来,科德宝集团同样将其社会责任实践于企业的内部,至今已有大量的援助和支持项目。十多年前,在科德宝成立150周年之际,公司发起了“TANNER”青年交流项目,为员工的子女和第三代提供了跨国学习的平台。同时,公司还为员工提供各种与高层交流以及多种多样的培训计划。

注重经营伦理是企业的长寿“秘诀”

究竟是什么让科德宝集团160多年一路走来都伴随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其家族创始人的理念、家族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意愿。

近年来,德国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极为重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推动作用。2009年,德国政府正式将此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德国,企业社会责任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首要组成部分,加强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促进经济稳定、社会公平、环境和谐。    

另一方面,如果说科德宝家族的每位成员都继承了创始人Carl的社会责任基因,那么科德宝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延续了家族的优良传统。从大萧条时期避免解雇员工到建立科德宝慈善基金,科德宝集团将社会责任视为其企业公民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德宝集团指导方针中的“承担责任”指出:“公司和家族股东们致力于保护环境,并在业务所及的国家及地区成为一名尽责的企业公民⋯⋯”科德宝集团从现代的角度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并尽可能将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匹配起来。事实上,两者本就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共利共赢。家族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也包括政府、当地居民、媒体等。企业不可能单纯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因为企业经营需要多方投入与参与。当周围环境恶劣时,企业不可能独善其身。正如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一个健康的企业和病态的社会是很难共存的,况且社会之所以进入‘病态’,企业本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获得全社会的合法性认同。从组织合法性角度来看,经济生产活动可以看成是企业与社会之间构成的契约。在这样的社会契约中,组织同意履行各种社会期望的行动,以此来赢得社会对其目标和生存的赞同、认可以及其他回报。组织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组织的经营价值体系与社会的价值体系相吻合。也就是说,在社会大的价值体系中,组织的行为只有与之相符,其存在的合法性才会被认可。当管理者认为组织行为与社会规范、期待契约不同时,就会采取一系列矫正策略和行动,获得社会的合法性认同,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获取资源。

最后,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树立品牌,增强竞争优势。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的活动要同时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将慈善与企业战略结合能够改善企业的竞争环境,使企业能够利用政治和其他机构的工作成果。另一位管理学者卡罗尔·科恩也认为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升企业价值: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消费者信任;关注员工发展,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任务绩效;可以累积更多的社会资本,减少企业发展中的外部不利因素,从而增加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

日本企业家之父涩泽荣一认为,“义”与“利”并不相违背,“高产乃为善之道”,主张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又讲忠恕之道。日本学者后藤俊夫研究了长寿企业,总结其成功的原因是:除了提供优质的产品、获得优秀的业绩之外,还包括得到利益相关者的尊敬以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

我们研究拥有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可以发现,相当多的企业在其初创期都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并把这种责任感贯穿于企业的发展中,之所以能够如此,往往是创始人把家族的伟大愿景、价值观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贡献融合在一起。要想打造长寿企业,必须未雨绸缪重视企业经营伦理观,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家族治理和企业治理机制,将创造利润、重视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作者刘忻琪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