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什么?

傅佩荣

乔布斯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他愿意用一生的成就与财富去换取和苏格拉底共处一个下午。这句话在西方人听起来很自然,而国人多少会觉得有些奇怪,苏格拉底是谁?他凭什么有这样的魅力。

德国学者Karl Japers著有一本《四大圣哲》,这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本书。Japers在书中选了四个人代表影响人类历史最深的典型,依次是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初读此书时我才20多岁,看到外国人推崇“圣哲”并将孔子放在了里面,不免惊讶,他的思想有这么大的魅力吗?研究“圣哲”的思想、谈哲学与人生,首先要能够说清楚什么是哲学,而这基础就要从“文化”是什么开始说起。

文化这两个字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讲的,往往辅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词汇。可是老子说过“美言不信”,越美的话越不真实。由此出现的问题是,我们知道什么叫做博大精深,但哪一点博大?就因为年代悠久吗。历史比我们悠久的文化未尝没有文物和材料可查。所以这个时候先要梳理清晰什么叫文化。

异于自然

文化的第一个特色叫做异于自然,文化跟自然不一样。如果想知道什么叫做自然界,读《易经》就知道了。《易经》开始讲乾坤二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在初卦的二爻中,第一字就是直,直就是不交错。而文化的逻辑是什么?是两条直线的交错。

举例而言,每到一个森林,不论它成型于何时,几千几万年,绝不可能有两棵树久了之后自己交错变出一张桌子。这就是自然。那么,当你到森林里去看到一张桌子,你就知道有人来过,只有人类能把自然界的直加以交错。因为这一交错的过程需要智慧才可以完成,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目的性。所以什么叫文化异于自然,简言之可以理解为,没有人类就没有文化。

自我为中心的传统

文化的第二个特色是其可以形成传统。一群人在一个地方住了一段时间,必然留下某些大大小小的传统。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那怎么办呢?由此引申出文化的第三个特点,自我为中心。

每一种文化都认为自己是中心,何以知晓?因为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必然有一个共通的产物,叫神话,就是跟神有关的故事。其成的过程亦大致相同,在理性尚未完备的时候,无法解释自然界的现象,也无法解释人类的社会结构和人类内心冲动的情感,只能靠神的故事来解释。每一种民族都有神话,由此和神建立某种联系,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叫做自为中心。

研究文化的人常常讲,三个犹太人改变了人类历史:第一位是耶稣;第二位是我们更熟悉的马克思,马克思曾有一句名言:“哲学不是要解释世界的而是改造世界的”;第三位是爱因斯坦。

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每到周末常看到两批家长开车一两个小时,带着自己的孩子,到耶鲁大学借一间教室,学习母语。他们是中国人和犹太人,这也代表着非常重视自己传统的两个民族,他们不喜欢被同化,认为自己的文化更优越。

但是两者所学的传统文字语言的方向并不一样。犹太人小孩学习古希伯来语,所以他们的孩子在两三年后就可以诵读他们的祖先亚伯罕所念的旧约圣经,同样的声音,同样的情感。而中国的孩子,学习的则是现代文(白话文),有趣的是,外国人学中文,反而喜欢学文言文。

有兴盛衰亡

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特色是,它有兴盛衰亡。因为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人有生老病死,文化自然而然就有各种变化,会存在随之而来的兴盛衰亡。

要研究文化如何形成,又为何衰亡,首先需要了解文化所具备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叫做器物层次,第二个叫做制度层次,第三个叫做理念层次,这三个层次完全是针对人的生命也有三个层次来对照的。

一个人在你面前出现,同样具备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身体,你看到他就知道他大概几岁,身体状况如何;另一个叫心智,可以沟通,他讲话你可以听得懂;第三个叫做理念,也称价值观念,他认为什么比较重要,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文化与之对照,应有器物,有制度,有理念。

我们现在最自豪的是第一个器物层次,比如说我们坐飞机从台北到上海,一个半小时到了;孔子呢,周游列国14年,他只游了3个省。由此可想,如果孔子活到今天,他会如何激动?同理,杜甫碰到灾难的时候就写首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现在手机一按,你不看都不行。这是古人做梦都不能想象的。器物层次是必要的,什么叫必要,十个字概括“非有他不可,有他还不够”。既然有他还不够,还需要什么?需要第二个层次—制度层次。

人的社会需要制度,很简单,因为人会为自己考虑,并且人基本上都是只为自己考虑的。就像我搭飞机,我到机场的第一件事是先看我的飞机有没有准时,我的飞机准时的情况下我才来关心别人。如果你到了机场先关心别人的飞机有没有准时,而你的飞机飞走了,你干吗去机场呢,所以人在本质上就是替自己考虑的。西方哲学有个核心的观念叫做所有人的考虑都是self regarding,就是从自己来考虑。

一定程度上从风俗习惯到法律规章都属于制度。人都是利己的,替自己考虑的,而利他,就需要某些规范加上教育。美国有个教授,上课的时候公开主张人都是利己的没有利他的,只有对自己有利的事才做。有一天他走在街上,随手给了路边的乞丐五美,他的一位学生正巧经过看到,便走过去询问他:给乞丐钱不是利他么?这与您平日的论调不同啊。教授回答说:因为这个乞丐在路边大声乞讨,害得我心情变糟,为了恢复愉快的心情,我就要设法让他闭嘴,于是我了他五美,从而恢复了愉快的心情。所以,我还是在利己啊!由此可见,利己和利他并不矛盾,所以我们讲到制度的时候可以发现,制度都希望通过公平、合理、人权让社会可以良性运转。

那么是否在器物与制度两者充分满足后,就可以生活得很好?也不尽然。我曾在丹麦教书,当地的公民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分钱都不用交,全部由国家买单,国民年所得超过4万美元,他们的人权保障更不必赘述。然而,在器物这么丰盛,制度这么完善的前提下,丹麦的自杀率很高。原因何在?内里的空洞—当人活在世界上就只有物质跟制度,然后你知道明天的情况怎么样,后天的情况怎么样,最后生活变成5个字,重复而乏味。活着没意思,再过几年也不过如此。所以,这时候就会了解,文化里最重要的不是器物,不是制度,而是理念。

什么是理念呢,可以将它归纳成四个学科:文学、艺术、宗教和哲学。文学是理想的世界,设法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文学受时代影响很深;艺术是设法找到新的形式用来表达人类共同的潜意识的需要;宗教靠故事的传播,通过讲述让你知道人跟神佛之间的关系。

哲学不一样,哲学运用纯粹的概念所以它不受具体的时空条件,或者说文化的相关素材影响。这就是黑格尔的理想化,哲学是对理念一个最纯粹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