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家族“富过六代”的秘密

王小成

2017年3月20日,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继承人戴维•洛克菲勒在家中去世,享年101岁。戴维先生不仅是举世闻名的洛克菲勒家族的继承人,也是著名的银行家、慈善家以及总统顾问。对其去世,各大媒体纷纷表达了深沉的哀悼之情,戴维先生更是被赞为“世上最低调、最有趣的富二代”。

一直以来,全世界范围内都流传着“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但是这位不久前去世的戴维先生却已经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第三代继承人了,事实上,这个家族已经传到了第六代。虽然因为这个家族的低调,使得洛克菲勒家族并没有像别的大家族一样时常在镁光灯下闪烁着光芒,但是截至目前,我们仍然看不出这个家族有任何衰败的迹象。洛克菲勒家族可以说是一个代际传承成功的典范。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到的运作模式和发展路径,作为数百年屹立不倒的大家族更是如此。纵观洛克菲勒家族近20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在若隐若现中能够发现,家族对慈善事业的投入与发展以及对于慈善理念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是很多家族所缺乏或者说忽略的。很多人做慈善可能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像洛克菲勒家族这样将发展慈善作为一项与赚钱一样的事业来坚持的确实为数不多。也正是这一点引发了笔者极大的兴趣,所以笔者最后选择了“慈善”这个角度来作为“窥探”洛克菲勒家族的切入点,并且希望借此机会对慈善行为进行弘扬与分享。

百年传承,慈善先行

洛克菲勒家族从创立至今已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其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代:

老洛克菲勒时代:建立慈善王国

老洛克菲勒,即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先生。正是在老洛克菲勒时代,洛克菲勒“王国”完成了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并最终得以建立。老洛克菲勒本人出身贫寒,但是因为其过人的投资眼光和执行能力,最终创立了“标准石油公司”,并在成立后数年内即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为此美国政府都不得不立法予以干涉。后在政府的干涉下,再加之经营的需要,老洛克菲勒的资产多以股票的形式存在,但是根据其去世时的估值,其名下股票加之其他财富的价值已经达到当时美国GDP总值的1.5%。如此巨大的财富,如何合理实现对其的处置,也变成了老洛克菲勒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早在1901年,老洛克菲勒就曾经意图通过创立基金会的形式来证明自己发展慈善事业的决心,他曾经多次对家人、合作伙伴说到“让我们创立一个基金会,吸引有能力的管理人把基金会当作终身事业来管理,在我们的帮助下,他们将正确并有效地管理好这项慈善事业”。以上言论,可以说是老洛克菲勒关于创立基金会的最原始的一个想法,虽然不成熟,但也折射了老先生的内心愿望。其实早在做售货员的时候,老洛克菲勒就把自己收入的1/10捐赠给慈善事业。随着财富的增长,他的捐赠也不断增加。1890年,老洛克菲勒出资创立芝加哥大学,并在余生持续向芝加哥大学捐款,总额超过8000万美元。老洛克菲勒还在纽约设立了洛克菲勒药物研究学院(即今天的洛克菲勒大学),1902年又创建了普通教育委员会。1913年,洛克菲勒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据相关统计,在老洛克菲勒的一生中,贡献给慈善事业的金额估计超过55亿美元。

老洛克菲勒时代,既是财富的创造过程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慈善观念的早期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慈善观念更多的是源于朴素的意识,难以脱离原始的“为了慈善而慈善”的目的,稍嫌机械,并非完全出自于对慈善事业的内在认同感(1913年的“拉德洛事件”直接导致洛克菲勒家族认识到不断激增的财富与人民对其仇恨程度的关系)。这几乎是所有刚开始将发展眼光投向慈善事业的家族的通病。但是,老洛克菲勒还是尽己所能地投入到慈善王国的建立中,这又确实超越了一般的做法,也是后代子孙受其影响深刻、继续大量投入慈善事业的最重要原因。

小洛克菲勒时代:让慈善与家族共生

1937年5月23日,老洛克菲勒去世,其子小洛克菲勒成为了家族的掌门人,在接管家族生意的同时,他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发展慈善事业。

在努力赚钱的同时,小洛克菲勒也会经常想起父亲生前的助手盖茨的忠告:“您的财产在蒸蒸日上,翻滚得像一场暴风雪。您必须把它散得比积得快!要不然,它会把您和您的儿女、儿女的儿女们压垮的。”这句忠告一直在小洛克菲勒的耳边回响。因此,他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散财”,而谨防整个家族被过于庞大的财富压垮。

除了上述忠告一直起着警醒的作用之外,现实的问题也迫使小洛克菲勒不得不在慈善领域继续以及加大投入。老洛克菲勒通过向国家缴纳少量的赋税以及垄断市场等方式,获取了大量的财富,也引起了整个行业的怨恨以及民众心中对其“为富不仁”的冷血评价。所以,为了安全和心安,也为了免税,小洛克菲勒开始更加大力地发展慈善事业。这一期间,他的捐赠范围扩大,从美国威廉斯堡古城到法国凡尔赛宫,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到联合国总部,可以说,不仅仅在美国本土,世界各地的土壤上都或多或少留下了洛克菲勒家族捐赠的痕迹和热心慈善的一片赤诚。对此,甚至有人作出评价,“小洛克菲勒终其一生所做的其实就是洗刷人们对于老洛克菲勒的种种关于冷血、自私的负面评价”,该说法虽然较为片面,但某种程度上却又较为真实地折射出了洛克菲勒家族这一时期大力发展慈善的心态和大环境背景。

而根据小洛克菲勒的传记作者的说法,小洛克菲勒的后半生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慈善事业和家族管理上,沉重的工作压力甚至使得他长期受到头痛的折磨。1917年~1960年间,小洛克菲勒为慈善事业投入了将近11亿美元,其中的5.37亿美元为直接捐赠,另有5.5亿美元投入到了各个慈善机构。此外,他还上缴了近3.7亿美元的税收,最终留给后代将近2亿美元的资产以及举世闻名的洛克菲勒中心。

可以说,在小洛克菲勒时代,既是家族财富的持续累积过程,也是慈善事业的发展阶段。相较于老洛克菲勒时代较为被动的慈善,此时洛克菲勒家族对于慈善的理念,已经开始从观念上予以接纳,由被动变为主动,对慈善事业与家族事业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更是完全承认,慈善观念已经正式成为洛克菲勒家族精神的内核之一。

戴维•洛克菲勒时代: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全人类幸福

戴维先生是小洛克菲勒的幼子,他曾与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最有权势的政治家以及那个时期的每一届美国总统都有接触,参与了很多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访问。1973年,戴维曾在中美关系解冻后到访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再次来到中国,开展了各种商务活动。无论是在金融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戴维先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一时代,是传统财富领域向现代多元化财富领域的发展阶段,洛克菲勒慈善基金会的规模日益壮大,慈善事业发展达到鼎盛阶段。慈善观念作为洛克菲勒家族成员秉承的理念之一已经深入家族精神内核,成为与家族事业共生的一项事业。这也与洛克菲勒基金会创立时的宗旨是一脉相承的,即旨在“促进世界范围内全人类的幸福”。

时至今日,全世界范围内的很多机构,包括学校、医院、科学研究基金会、教会组织、残疾人基金会等机构,仍在接受来自洛克菲勒家族的捐赠。中国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受益者,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建立协和医院及其附属医院,在1916年至1947年的三十多年间,该基金会用于创建、维持和发展协和医院的拨款总额为4465万美元。除此之外,洛克菲勒基金会还致力于帮助中国创建自然科学的诸学科,帮助促成中国学者与西方进行交流,其持续资助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最重要的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成功的商业模式早已经不再是垄断,而是创新;基础资源也不再是传统的石油、煤炭和土地,而是转变为思想、数据和信用。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洛克菲勒家族让人铭记的原因根本不是因为其财富,而是因为慈善,而家族的后继者们相信也是看清了这一实质,才更加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了家族慈善事业中去。

佩姬•洛克菲勒及其他的洛克菲勒家族传人:慈善在代际间传承

据悉,戴维尚未去世之前,为了将慈善散财的理念灌输给子孙后代,并确保子孙后代能在自己百年之后继承自己的遗志继续致力于慈善事业,在子孙们很小时候戴维便处处强调慈善对于家族传承的重要性,不仅在教育上,更是在实践上要求子孙切实践行。佩姬是戴维的女儿,作为洛克菲勒家族的传人,在一次名为《我的慈善之路》的演讲中她就提到,在其17岁的时候就获得父母支持前往巴西接触生活极度贫困的底层人民,这一经历促使她在以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对贫困人民生活的关心,并尽己所能地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佩姬更是在这次演讲中道出自己对慈善的理解,“回馈社会不单单指钱,还包括将商业操作模式、才智、内心和精神,投入到我们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中去,打造一个在经济上、社会上、环境上更加和平、平等的世界。”

早在1987年,佩姬就建立了一个名为希奈戈的研究所,并由其构建了一个慈善网络,由许多国家的民间组织领袖组成,致力于在战略层面解决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如今,希奈戈的足迹已遍布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该组织曾让卡内基公司为津巴布韦的教育和饮用水计划提供基金等。2001年,佩姬与父亲戴维先生在希奈戈之下成立了“全球慈善圈”,旨在凝聚政商家族之力,发展全球范围内的慈善事业,帮助全球范围内需要慈善援助的人们。

不独佩姬一人,其他洛克菲勒家族的传人们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和影响着慈善事业的进程,此时,慈善的目的早不是洛克菲勒家族建立之初期的“为了慈善而慈善”,慈善已经作为一项精神,在代际之间传承流转,不仅成为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一部分,更成为了整个洛克菲勒家族的象征。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

古谚有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慈善事业的发展正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于该句谚语的解读。对于企业家、富豪们而言,慈善事业所散出去的钱,在短期来看是减少了个人财富,但是放眼长远,收获的将是源源不断的社会影响力和家族声誉,后者才是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最为看重的,家族声誉更是家族企业得以长足发展的生命线。

事实上,慈善所带来的家族声誉和影响力的扩大,最终也可以促进家族企业的发展和家族财富的增长,这是一个良性的共生循环系统,于慈善家本身及其企业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弊。

与此同时,家族慈善事业的投入和关注,使得“富二代”、“富三代”们有机会可以亲力亲为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能够避免过于骄奢的成长环境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而在慈善事业中的倾力奉献,不仅使得子孙后代在学习中成长,也便于其接触到更多的社交场合、社交平台,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同样的目标能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也便于树立家族精神内核,对于家族成员和后世子孙的创业和教育有示范作用,大大减少了家族产业荒废于后代子孙之手的概率。

正如洛克菲勒家族,在家族慈善版图扩大的同时,其社会影响力也愈加巨大,由此带来的财富更是源源不断。单从创立于1913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来看,在该基金会下设的委员会部门,前后任职的委员都是美国政界、商界或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如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美国财政部部长、美国国防部部长、世界银行行长等显赫人士,由这些人员组成的基金会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再加上基金会发展过程中,洛克菲勒家族为了避免家族人员对于基金会的过多干涉,逐步放弃了对基金会的控制权,而该控制权的放弃给了基金会更大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得基金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也给洛克菲勒家族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拓展了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

企业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慈善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慈善组织,即使是因为客观原因受限,暂时不能自己设立慈善组织,也需要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关注慈善与社会民生,争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贡献自身的力量,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同时将企业文化传递到市场中,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同时,企业家也应该熟悉社会大环境和现行法律的进程和规定,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慈善发展套路,要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创造更多的适合自身企业需要的慈善发展模式。

从我国现阶段社会角度而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出台,慈善事业的大力发展成为我国着力推进的一项事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目标相契合。而和谐社会的实现,对整个社会都具有积极向上的现实意义和人文意义,社会的整体进步又会带动社会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因此从全社会角度而言,这也是一个绿色的循环过程,应该被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