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亨集团起步于启东,成长于香港,开疆拓土于非洲。尽管陈氏的商业做的非常成功,在非洲亦是数一数二的华人家族,但他们在公益方面的知名度却远远高过商业上的成就。
文 周蕾
2014年,以陈禹嘉父亲名字命名的“陈一心家族基金”作为唯一华人机构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阅读奖。图为陈禹嘉先生。
“To whom much is given, much is expected.” 作为家族企业的后代,当你拥有的比别人多时,你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更多。这是华亨集团第三代掌门人陈禹嘉从小听到的训导。如今他也依此道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华亨集团起步于启东,成长于香港,开疆拓土于非洲。尽管陈氏的商业做的非常成功,在非洲亦是数一数二的华人家族,但他们在公益方面的知名度却远远高过商业上的成就。2014年,以陈禹嘉父亲名字命名的“陈一心家族基金”作为唯一华人机构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阅读奖。共有来自美国二十八个州和全球二十一个国家的机构申请此奖项。在多达 187份的申请中,由于在阅读推广、朗读及讲故事、机构保持增长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陈一心家族基金会最终入选“2013年阅读奖”最佳实践。美国国会图书馆是美国享誉盛名、具有悠久历史的联邦文化机关。
“过往,在我爷爷的年代,慈善多是一些金钱的捐献活动。以我父亲为代表的第二代家族慈善活动最初是硬件项目的捐赠,后来发展为建立基金会以‘授人以渔’为目标进行软性项目捐赠。今天,身为第三代接班人的我,必须要系统地处理基金会的事情,专注发展软性项目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在分享获奖心得时陈禹嘉如此强调。现实中,华亨集团也的确通过家族办公室和家族基金会,让家族的财富和价值观实现了很好的延续和传承。
凝聚家族能量的最有力方法
2003年陈禹嘉的父亲陈一心先生去世,同年,陈一心家族基金成立,一方面这是陈禹嘉为了延续父亲以往的善行义举;另一方面,陈禹嘉也希望通过更专业、更具战略性的方式运作家族的慈善,更好地延续家族的精神。作为家族的第三代,陈禹嘉既自豪于家族在85年里创造的成就和财富,也深感传承的压力,深知自己肩负着将家族价值和财富传给下一代的责任。
陈禹嘉认为,家族基金是把家族价值观传给下一代的最有力方法。它将会成为家族后代与祖父、曾祖父联结的媒介,能够让家族的第四代、第五代成员共享同一个家族故事,一个家族如何创业并持续的传奇。同样,家族基金将是家族能量凝聚的焦点,帮助家族成员就未来商业发展和慈善形成共识。
建立、支援及延续各种提升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的创新方法,以培育下一代的潜能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的使命。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的核心任务是资助创新和高效能的项目。通过积极寻找与基金会理念相同的组织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以崭新的方案和创新的项目,服务有需要的团体及社群。
对于每项资助申请,基金会均作独立审核,并以其创意、持续发展潜力及影响力作为批核的标准。开展项目工作之后,基金会全程监察其进度及影响。假如推行成功,将会在其它有需要的领域以相同方式复制项目。
基金会资助项目范围非常集中,主要是:
● 幼儿阅读:包括儿童图书馆及阅读计划;
● 基本生活技能训练项目:包括提高年轻人的自信、解决问题能力、领导才能及团队合作精神;
● 社会企业项目:透过创新及可持续性的方案解决问题;
● 建立非牟利机构能力的项目:提高非牟利团体的效能及表现。
如今,陈一心家族基金在中国内地、香港及西非资助了超过150个教育项目,投资了社会企业可变度数镜片技术公司Adlens Ltd,使得眼镜可以在卢旺达等发展中国家普及。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家成立于香港的基金会,陈一心家族基金会与中国内地很多草根NGO组织都保持着良性的互动与合作。
家族基金会治理三秘诀
一家香港的家族基金会是如何让项目在中国大陆良好运作,他们治理的秘诀到底是什么呢?
完善的基金会治理章程。在基金会的管理上,陈禹嘉延续了以往家族办公室的经验,通过完善的治理结构来提高基金会的运作效率。基金会有一本明晰的指导手册,这本手册是有着三十年慈善公益咨询经验、现任陈一心家族基金会联合主席的辛西娅(Cynthia D'Anjou Brown)女士操刀,历时一年之久,设计开发出了陈一心家族基金会整体治理体系。指导手册中详细的阐明了基金会的管理结构、运作流程、岗位职责、甚至具体到NGO的项目评审标准。
兼容并蓄的多元化理事会。多元化的理事会和高效的集体决策是陈一心基金会卓越运行的另一个保障。家族基金理事会为家族成员保留永久席位,也吸纳慈善公益领域和教育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这样能为基金会的发展能够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理事会成员中必须保持有四人是家族成员,这样能保证基金会设立的初衷可以一直延续,避免出现家族对基金会失去控制。家族基金会的理事们通过定期会议讨论具体的资助事宜,在决策的时候每个人都能提出不同角度的看法,以集体决策的方式选择最优解决方案。
信任包容伙伴。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并不仅仅将NGO当成是一个资金申请方,更多的是将他们当成推进公益事业的伙伴,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协作,所以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对合作伙伴态度是信任和包容的。鼓励NGO尝试,愿意承担风险,有尝试才能保证项目的创新性。在这个过程中与伙伴一起学习成长。陈一心家族基金会也会不吝成本聘请专业团队和顾问来指导、帮助NGO。让NGO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据上海“心教育”智慧之舟项目发起人袁晶先生介绍:“陈一心家族基金会不但提供了资金的支持,还为‘智慧之舟’带来先进的理念,帮助老师重新认识阅读,也帮助孩子们爱上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我们是共同成长的。”
这份信任与开放也覆盖到整个行业,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在香港积极地与不同的家族基金会进行沟通,向香港的基金会介绍内地的公益行业现状,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希冀为内地公益行业引入更多资源;同时也引领更多内地草根NGO与外界沟通,获取支持。
这就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十年来稳步上升发展的秘诀,完善的治理章程让基金会的每一步路都走得踏实准确,多元化的理事组成让基金会的讨论和决策充满多元视角,与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成长。这样的基金会清晰规矩得让人尊敬,其实不止是家族基金会的治理,企业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NGO都可以练好这三招“基本功”,让机构能够更加顺畅运行。
如今,陈禹嘉经常带动家族第四代成员参与到基金会的项目中。他曾带子女参加由家族基金会投资的社会企业“书伴我行”的活动。后来儿子去英国读书了,仍会主动把零用钱省下来捐给“书伴我行”。他无法忘记,当他们在家族捐助的校舍、图书馆和公益活动的现场上看到自己家族的名字时,他们眼中闪现的光芒。
陈禹嘉希望当第四代成员接班时,他们也能更多地参与到慈善创投和社会企业的项目中。正如他一直教诲他们的一样:当你拥有的比别人多时,你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更多。
陈一心家族发家史
1930年,陈禹嘉的祖父陈兆民在江苏启东的镇上创办了一家名为远东搪瓷的公司。从16岁当学徒开始,5年来他一直梦想着这一天的到来。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手艺,他渐渐闯出了一番事业。1948年,随着战争局势的严峻,陈兆民不得不带着家眷将工厂迁到了香港。生意很快有了起色,他还在印度尼西亚华人聚集的泗水建了一个搪瓷加工工厂,以覆盖东南亚的市场。不过,由于受到当地排华运动的冲击,印度尼西亚的工厂没有坚持几年就不得不关闭了。
尽管第一次海外试水以遗憾告终,但陈兆民仍然看好海外生意的机会。因为工厂生产的大量搪瓷制品,都通过本地的贸易商销往了非洲国家。1955年,在大儿子陈一心的陪同下,陈兆民访问了加纳和苏丹,以更好地了解这个新兴市场的需求。在与一些客户交流后,陈兆民决定在苏丹建立一个销售办事处。这样他可以与客户建立直接的关系,降低运输成本和损耗,最终提高工厂的利润。随着销售办事处的巨大成功,陈兆民开始在非洲开办搪瓷生产工厂,靠一只手工炉及几部轧床起家。这些工厂不仅满足本地的需求,还覆盖到西非的市场比如科特迪瓦和尼日利亚。
1957年,陈兆民的长子陈一心从英国学成归来后加入家族企业。当尼日利亚的工厂需要家族成员来管理时,陈一心无疑是担此重任的最佳人选。在家族责任的驱使下,他和新婚的妻子从香港搬到了拉各斯,同去的还有两个堂兄。迎接他们的将是异国创业的艰辛和文化差异的挑战。
最初,家族对非洲的事业期望不高,因为华人在当地做生意的风险很高。他们预期的是这些工厂能在非洲运营5到10年就足够幸运了。 然而在家族第二代的管理下,尼日利亚的搪瓷工厂很快就创造了巨大的利润。随着非洲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陈一心敏锐地洞察到了其后蕴藏的商机,他将公司的业务从原有的搪瓷扩展到了钢筋、烟草、纺纱、安全火柴、电池、纸箱和电缆制造上。这些新成立的公司和原有的搪瓷公司一起被纳入到了家族控股集团—华亨集团下。
从此,华亨集团成为陈氏家族财富积累的主要来源,并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