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万家族,一个横跨三个朝代、兴盛12代、历经400多年辉煌的家族企业,曾与沈万三、阮子兰被中国民间称为三大“活财神”。
康百万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对河洛康家历代传人的统称。康百万家族创业于明代,渐兴于清初,乾隆时进入全盛,成为中原巨富。上自六世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兴盛了12代,400多年。
对于康家的“富贵”,民间曾称:“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民间盛传当年慈禧逃难期间,康家掌门人连续捐了两次100万白银,这让慈禧十分惊讶,“这个地方还会有百万富翁?”“康百万”也由此得到皇封。
古语曾说,富不过三代,其实讲的就是守成之难。而康家之所以能守财十二代不破,在4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就是因为康氏家族深厚的家规家训起到了重要作用。康家历来重视传家教子,康家遗留下来的大量匾额、楹联和碑文,内容多包含修身、治家、孝悌、教子、经商、为官等方面。
一夫一妻制 家教至上
从康氏家谱中可以看出,康百万家族从第6世康绍敬开始,婚姻模式基本采用的都是一夫一妻制。偶有“多妻”现象,大多也为“续弦”。“在封建社会,家贫娶不起那么多妻妾,因此奉行一夫一妻尚且可以理解,但富贵家庭,能保持这样‘非主流的专一’是很难得的。”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世界华商研究所所长康荣平说。究其原因,康荣平解释道:“因为康家比较早就意识到众多妻妾和子嗣是产生家乱的重要原因,而家乱是家庭最大的隐患。康家深知家庭内斗会使整个家族很快衰落。只有保持家庭的和睦,家业才能保持下去。”
一夫一妻制大大降低了家族内部发生矛盾的几率,直至康氏第十七世。十七世掌门人康鸿酋,有违祖先之遗愿,先后娶了三房妻子,共生有八子,死后还留有两房妻妾,结果上演了哄抢家产的闹剧。
此外,细数康家历代的媳妇,她们中的大多数读书明理,恪守妇道,极尽相夫教子之本能,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据说,康百万家族风气如此之正实则来自康朱氏。她是明朝福王王妃李妃之女。朱氏治家严谨,教育有方,从不主张把子孙“入仕为官”当做人生的唯一要求,而是教育子孙重视农商经济。据说,朱氏也是康百万家族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此外还有贞节代表王夫人,康应魁的夫人李氏以及五世同堂“萧老太”等,都在康百万家族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康百万家族非常重视对子孙的培养,庄园里建有私塾学校、青年馆、藏书楼。私塾、青年馆按年龄段分开教学,颇具规模。康家希望通过严格的教育,使康氏子孙长大之后都成为懂诗书、明礼仪的儒商。”康荣平说道。康百万家族也十分看重为子孙后代营造劝学氛围。
在康百万庄园北院,有一张拜月石案。这张石案看似与普通石案并无二致,但地上的镜子反射出石案背面刻着的一段文字。据介绍,这块“石案”上的文字是要警示后人: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经过长期的雕琢会变成美玉,一个人只有经过坚韧的磨练,不断进取,才能成功。就连中秋赏月、拜月之际,康家也不忘借此告诉子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材”的道理。
由于康氏严格推行一夫一妻制,有很多代都是单传,即使有多个兄弟,也极少出现争夺家产的情况。同时康氏在继承人选拔方面,也打破了封建嫡长子继承制。康氏第十四代康应魁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康道顺自幼好学,但志不在经商;三儿子痴迷武学;只有次子康道平文武兼备,颇有生意头脑,于是康道平成为了康氏的接班人。长子康道顺则在一旁辅助弟弟做生意。
“康百万家族的一夫一妻制以及任人唯贤的灵活嫡长子继承制,减少了家族的内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家族继承人,这是康百万家族持续400年繁荣的关键所在。” 康荣平说道。
以德领商:“巧诈不如拙诚”
“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康氏家训》中的第一句就已对后代经商有所点拨。此家训意在告诫康氏子孙,在经商结交过程中勿求凡事有利于己,要努力实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平衡,留余于人,以保持商业关系的持续稳定。
第二句,“酬酢务存退让心”。这是在告诫子孙日常交际中要懂得谦恭退让,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三句,“日用务存节俭心”。在康氏家训匾的左侧,除了刻有笔、墨、砚之外还有一个算盘,这是在训示子孙,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事实上,“节俭”是古代许多望族家训中都会提及的一点,但流于口号者多,躬身笃行者少。康氏家训强调“节俭心”其意不只在“节俭”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心”。在康家人看来,以贵而骄人,持富而奢侈,是一种败德行为,为贤人所不齿。富而不骄,俭以养德,“节俭心”不仅是在强调一种生活理念,更是在倡导一种修身方式。
第四句,“操持务存感恩心”。操持的本意一是指料理、操办;二是指操守、信仰和立身处世的原则。此处取后者之意更为合适,意在训示家族子孙“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家训后半部分为,“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意思是,哪怕让别人看不起自己的愚拙也不能让其处处提防自己的巧诈,立身行事“巧诈不如拙诚”,“巧诈”固然可以欺人一时,谋一时之利益,但不会长久;“拙诚”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吃亏,却可以取信于人,涵养操守,立稳人生与事业的根基。
康氏经商家训
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短短61字浓缩的是豫商精髓:吃亏是福,退让是礼,节俭为本,心存感恩,财富是一时的,商德才是商人之根。康家子孙正是深受家风的熏陶和影响,诚信经营,公平为本,以德领商,才昌盛数百年。
这两副楹联都悬挂在迎客厅门外。迎客厅是用来接待各方来客以及康家各地栈房的大小相公(各地商业经营负责人),是负责商业信息上传下达的地方。康氏家族用这种方式告诫子孙牢记重信守义的商业理念,同时,也把这种价值观传递给了当时的合作伙伴们。
留余:火烧账单
明朝时期,沈万三与康百万家族并称为“活财神”,同样的富可敌国,为什么康百万家族能够延续到清朝和民国辉煌400多年,而沈万三却落得个流放的下场呢?
康荣平认为,康家之所以与沈万三有截然不同的下场,是因为康家低调的处世原则,康百万家族的留余思想也体现了这一点。康百万庄园里的著名匾牌“留余”匾,刻于1871年,匾上共174个字,成为家族的核心思想。“留余”匾是康家第十五世祖康道平用来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
“留余”匾正文
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高景逸所云,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推之,凡事皆然。坦园老伯以“留余”二字颜其堂,盖取留耕道人之铭,以示其子孙者。为题数语,并取夏峰先生训其诸子之词,以括之曰:若辈知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时同治辛末端月朔,愚侄牛瑄敬题。
在康荣平看来,所谓留余,就是留有余地。体现出吃亏心、退让心、节俭心、感恩心。留余家训提出时,康百万家族已经扩张到了最鼎盛时期,此时的家族掌门人,康氏第十五世康道平希望后代可以将家业守下去,“所以留余思想是一种守成的思想。”康荣平说道:“家训本身是一种守成文化,留余是守成的精髓。”
康荣平进一步解释:“中国人处世主张中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留余实际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商业化体现,留余思想讲究凡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财富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而康家正是沿着此路径治理自己的家族和商业,因此实现了长久的兴旺。
在整个社会轻商抑商的大环境下,如何处理好与官府的关系,是每一个商人必须慎之又慎的难题。官府的资源可以给自己带来无尽的财富,但要用好这笔资源却需要资源互换和巧妙整合策略。“有时很少的私人资源能够换回很多的官府资源,可有时很多的私人投入可能换回灭顶之灾。当年沈万三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康荣平说。
相传康应魁在七十五岁生日时,大摆寿宴,并特意通知欠债户一定到场。众乡亲以为康应魁想必是要清账了。酒过三巡之后,康应魁让管家拿出欠账簿,宣读借账人的姓名、借账的数目和日期,等大家确认之后,康应魁当场烧掉了全部欠账单。他用一把火告诉康家人:钱财乃身外之物,为人做事切记要留余忌尽。
康百万家族深悟物极必反的道理,把留余思想作为经商治家的最高原则。靠供应军队“尽忠发财”,靠赈灾济贫“行善得官”,可谓名利双收。同时其低调的处世原则使康家得以延续百年,而锋芒毕露的沈万三却只是昙花一现。
背离家训,终结百年家族
清朝末年,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再加上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波及到康氏家族。前期,清政府为遏制捻军活动,封锁黄河、运河等河道,并烧毁、凿沉河流上的所有船只,康家的航运船队遭受了灭顶之灾,断绝了主要财源。后来,随着铁路的修通,水上航运失去了固有的优势,康氏家族的运输业彻底进入衰败。
而除了时代背景,康百万家业的衰败也有康家子孙背离了家族延续数百年的家规家训的原因。民国后期,由于康百万家族背离一夫一妻制的祖训,家族人口增至百余人。除部分维持家业者外,很多家族子弟享乐成习,不思创业,坐吃山空,光是吸食鸦片的就有30多人。最终,1934年暮春的某一天,十八世康子昭因面对无法挽回的繁华与无力阻挡的历史潮流,无可奈何地将枪管对准了自己,随着一声沉闷的枪响,康家第十八代传人以自己的生命宣告了一段辉煌的彻底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