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场”这个看似简单的动词对于那些曾一手创办企业并与之度过多年风雨的一代企业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离开自己的企业,告别自己的过去,不用每天操心生意,终于有时间回归家庭,寻找属于自己的喜乐……听起来,“离开”似乎夹杂着很多属于未来的美好想象。但观察中国一代企业家对于“离场”的态度和行径后,不难发现他们的不安与焦虑。而一代企业家对于“离”的恐惧源于舍弃了他们已经适应了多年的“习惯”吗?一代企业家“离”的又是什么“场”?“离场”等于“失去”吗?
害怕“离场”的“老人们”
李嘉诚年近90仍在一线打拼;现年63岁的王健林2015年就曾说过当企业销售超过千亿、自己60岁时就退休,但随着万达不断发展,他又改口说:“等企业销售收入过万亿时再考虑退休。”企业销售收入数据或许是个幌子,本质上是老一辈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
美国NBC电视台午夜谈话节目The Tonight Show的主持人大卫·来特曼也曾是苦候多年的继承者,他总结了老一代不愿退出舞台的十大借口。
(1)我认识的很多人退休之后很快就死去了。
(2)没有我,企业就毫无价值。
(3)没有企业,我毫无价值。
(4)我不喜欢养花种草,而高尔夫球或者网球玩儿久了,皮肤会晒伤。
(5)我需要有地方去。
(6)孩子们想要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
(7)我的几个孩子都很能干,我不想只选一个继承企业。
(8)企业是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必须留下来保护我的收入。
(9)没有人能像我一样管理好企业。
(10)没有人能把企业管理得比我还好。
而这些理由对应到我国一代企业家的身上,似乎也同样适用。
66岁王石“离场”:告别自己,曾没有任何要退出的想法
2017年6月21日,王石正式告别万科。作为中国地产界最具代表性和舆论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离场”一时间引起整个社会的哗然。
王石这一转身,告别的是曾经固守的万科帝国和那些无数围绕万科的记忆与生活。33年间,王石如同国王守卫领土一般强悍,打败了无数曾试图染指万科的“野蛮人”。可以说,万科是他的一切。尽管王石没有把万科做成家族企业,并且早在20年前,他就放弃了绝大多数的企业股权,标榜将万科建成中国最规范最透明的公众公司。但在心态上,他仍然对于掌握企业具有强烈的企图心和难以放手的失落感。
1999年,王石已经开始逐渐放弃万科的行政事务,着力培养郁亮为万科接班人,并在2001年钦点郁亮出任万科集团总经理,但是,这个交接班始终是以王石不会出局为前提。
2016年,适逢万科上市25年,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资本角度来看,65岁的王石都应按照国家规定正式退休,退出万科管理层。但现实是:王石在争取万科的控制权上依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媒体也对王石的去留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据媒体公布的一些数据调查结果,私募银行对宝能的支持率高达60%,对王石的支持率只有22%。与王石多有交集的东星集团实际控制人、湖北前首富兰世立曾向媒体透露称:“最近几年,我与王石在一起的时候,他都在规划万科的未来、万科的国际化,没有任何要退出的想法!”王石的离场或许多有无奈的因素,因为今年66岁的王石不仅身体素质一流且斗志旺盛。这一次彻底离开,或许更多是为了保全一些东西而彻底放弃另外一些东西。
89岁李嘉诚:离场?除非是到接近生命的终点
据《星岛日报》报道,2013年李嘉诚在面对记者关于接班问题的追问时曾表示:“我已做好退休准备,但现在还没有这个计划。我原本打算提早退休,不过现在经济环境有很多变化, 无法预料。” 紧接着李嘉诚补充道:“Victor(长子李泽钜)跟我工作快30年,他对整个集团非常了解……即使在下一个小时把公司完全交给Victor,相信他与所有同事也可好好地经营,我不担心。”
但实际上,同样是在今年6月21日,就在王石转身离场的同时,李嘉诚再次现身回应退休传闻。“还没有退休计划,即便退休,还会回办公室工作,也会继续担任高级顾问。”李超人这样对记者说。
根据两个儿子不同的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一个接班,一个创业,李嘉诚看似对于交接班早有安排,可眼下,摆在李嘉诚父子面前的有两个难题:首先,怎么处理内地企业对长和系在香港和内地的港口及地产业务构成竞争的关系;其次,英国政治的不确定性给李嘉诚父子在英国投资的利润带来风险。
显然,李嘉诚开创帝国过程中打造的超级人脉关系、号召力、感染力似乎难以复制和传承。难以想象,若有一天,李嘉诚真的决定离场,没有父亲光环庇佑的“小李子”是否能真正的独当一面驾驭全局。
无独有偶,“恋战痴迷”的还有香港富豪前三甲之一李兆基。2015年6月1日,86岁的李兆基宣布辞任家族旗下恒基发展公司的主席兼总经理一职,交棒给长子李家成(《明报》,2015年6月2日),可唯独对于家族旗舰—恒基发展—的主席一职不肯放手。
“为何‘恋栈权位’?”记者问。
“我86岁了,年事已高。其他人60几岁就退休,我已超龄了……但我自小喜欢做生意,对做生意情有独钟,像打麻将一样还想打完这副牌才退休。”(《信报》,2015年6月3日)
63岁王健林:离场?自己还没干够,更不指着王思聪接班
在地产大佬们普遍迈入60岁关口的背景下,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地产大佬的心声,那便是要完成心中的宏伟蓝图,才能安心隐退。今年已经63岁的王健林依旧有着极强的“战斗力”,离场对于他来说似乎还言之过早。
有人曾调侃说, 王健林的心声是“ 我不会退休, 直到万达称霸全球”。王健林说过,“什么时候能从我口中说出来万达全面完成转型,那就是我退休之年了。但我是退而不休的,我退了就完全在家里当宅男吗?那不太可能。退下来后可能每个月开一次董事会,但我会花更多精力去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退而不休,基本代表了地产大佬们对待“退休”的说法,正如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虽退居幕后,但仍然掌控着碧桂园的发展。
况且,不同于一般创一代将家业传给子女,王健林曾公开对媒体说过:“他(王思聪)不愿意过我这样的生活,这个问题还得考虑,交给职业经理人也许会更好。”
91岁林百欣:生前最后一刻交出股权,离场之后儿子hold不住
丽新集团是中国香港颇具规模的一家多元化、综合性商业集团,由林百欣创立,以服装制造起家,并在第二代接班后朝多元化发展,涉足传媒、电信、酒店、零售等多个行业。
林百欣曾将家族企业重担交予次子林建岳,选择林建岳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干,而是他比较受父亲的林百欣喜爱。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香港楼市处于高位,林建岳不顾父亲反对以69亿港币的高价购入香港富丽华酒店。随后金融危机爆发,香港房地产遭受重创,富丽华酒店缩水一半。1998年,集团债务超过100亿港币。2002年债务危机达到顶峰,此时已年近八旬的林百欣不得不现身“替子还债”。
这还没完,林建岳豪赌般的投资逼得林百欣在去世前半年都没有办法退出经营。直到2005年,已经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林百欣才不得不将股权交给林建岳。
林百欣去世后,林建岳接手家中的服装企业,可林建岳对于自家买卖毫无兴趣,于是便准备丢给哥哥林建名。可偏偏兄长对于继承家业也并不上心,于是,林家家业全部由外人掌管。
林百欣的离场,是以生命结束作为终结。通过林百欣家族的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华人家族发展继承的重大问题之一—家族企业的核心价值没有被传承。创一代离场后,二代没能接任企业,以至于将父辈辛苦打来的江山瞬间毁坏。
73岁柳传志:“离场”坦荡荡,学习巴菲特终成人生赢家
联想是为数不多的国企血统、最终却能实现MBO(管理层持股)明晰产权的中国标杆企业。培养接班人一直是柳传志的工作重心,早在20世纪90年代,柳传志就为联想集团选定了杨元庆,而郭为负责渠道业务,即后来的神州数码,明晰了企业产权,也就避免了二虎相争的局面。
对于接班理念,柳传志曾当众表示:“我对继承人问题的路线是巴菲特的路线。巴菲特说他把遗嘱提前宣布了出来,就是为了给考察接班人留出时间,以后还有机会可以调整。到最后的时候才宣布谁来接班的方式,我觉得不好。如果后面有矛盾的话,就全压在了后面接班人的身上。”柳传志选择接班人的思路就是“在赛马中识别好马”。在联想控股成立后,柳传志物色出联想投资总裁朱立南、融科智地总裁陈国栋、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等接班候选人,各自负责一块相对独立的业务。经过一番赛马,柳传志终于选定朱立南为联想控股接班人。
专家点评
为什么不愿意离场:失去和担忧
年长一代离场,意味着她/他的一生事业和人生意义出现巨大转变,这个转变背后既是人生目标或意义的失去,也是对接班人的担心,怕他们力有不及,令其一生心血付诸流水。这些失去和担心愈大,不愿离场的情况便愈大。这里的离场,不只是事业、权力,还有名望及寄托。其实,不愿离场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忧虑或恐惧,怕继承人是“阿斗”,未能如他本人般可以全面有效地驾驭企业。
要令年长一代顺利离场, 完成接班, 要明白如何让他们找到新目标或意义,找到寄托。同时亦要确定接班人真有领导能力,已可全面接班, 不令他们忧心。假设接班人已有能力不谈,要令年长者有人生新目标和意义 ( 假设他/ 她身体健康) , 用慈善信托基金的方式, 发展家族慈善事业实乃其中一个既可让他们另有人生意义和目标的最有效方法, 这样可吸纳他们以经验和智慧继续服务社会,又可为家族积累道德资本,是荫护子孙的最好方法,并可让家族企业和贡献社会两者同步前进,相辅相成,且使年长一代亦能从这个过程中继续赢取社会认同和赞赏。
早作退出准备,好于“永不言退”
事实上,每个企业家都应该尽早找好自己的接班人,一旦出现意外情况,接班人随时可以顶上。人治企业的生存危机如影随行,太多的意外造成仓促的离任,留下仓促的传承故事。
范博宏通过研究家族企业发现,很多企业创办人及其家族把退出看作失败、丧权,很难作出退出企业的决定。其实,及时谢幕并将时间、精力与回报投入生活或其他事业中,比固步自封、最终与企业一同衰败要好得多。企业家应尽早开展退出的准备工作,科学、渐进、分阶段地放权与释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