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鼎立、群雄争霸的大创业风口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们征战沙场、戎马一生,打下基业,二代们煮豆燃豆萁,兄弟相残,同室操戈,争夺继承之位;一代们日薄西山,临终托孤,仓促地完成交接班,二代上位,在继承中改革,开启新的元年……
无论是在影视剧里,还是在故事演义中,在这次大创业浪潮中,这些大型家族企业里随处可见“三臣”的角色。
荀彧: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功臣
荀彧,字文若,因为做了十几年的尚书令而被人尊称为令君。他是曹操麾下最重要的谋士,究竟有多重要?有这样的说法:放眼三国,也许只有诸葛亮之于刘备可比。刘备无诸葛,无以白手起家,与曹孙三分天下;曹操无荀彧,也不会成为北方之雄。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荀彧多有建树。在战略方面,荀彧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在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在政治方面,又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郭嘉等大量的人才。
在弃袁绍而投奔曹操之时, 荀彧被曹操称为“ 吾之子房” 。子房即张良—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 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 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可以看出, 曹操是多么看重荀彧之才— 得荀彧如得张良。
荀彧出身于名门,少时就被称作“王佐之才”,后来在四世三公的袁绍手下任职。然而,荀彧却在袁绍势力最盛的时候预料到了他的败亡,反而看中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又是宦官之后的奋武将军曹阿瞒。
当时的曹操在各路诸侯中人微言轻,而在荀彧投靠他之后,一点一点握住了天下。曹操麾下谋士多如雨,但在荀彧面前,曹操恭谨谦卑得像个向老师求教的弟子。虽然常年在外征战,但无论军国大事,曹操必写信向后方的荀彧请教。
曹操曾说:“天下之定,彧之功也。”但是,荀彧之死虽是个谜,不过和曹操直接相关。在热播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这样设定:曹操派人给荀彧送来一个三层食盒,荀彧战战兢兢地逐层打开,发现俱是空空如也。荀彧不禁怆然长叹:出仕三十年,如今竟再无汉禄可食。他令下人取来自己的官服,并关好大门不许旁人打搅,然后面对着一袭华美的官袍,神色决绝,服毒自尽。
张昭:可以决断孙吴内事的老臣
张昭,字子布,三国时期孙吴重臣。张昭作为辅佐孙策、孙权的两朝老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张昭随其他难民逃到江南,后被孙策相中,并受其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同他一道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像同辈的密友一样。
孙策临终前叮嘱其弟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十八岁继承兄业以后,摆在他面前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跟随其父兄征战多年的那些文官武将的关系。他做出了一条尊重老臣、善纳其言的选择,原班接受了诸位老臣。
在东吴, 资格最老的大臣当属张昭。张昭年长孙权二十六岁, 孙权非常敬重他,既能纳其言,又能听其劝。孙策刚死时,孙权上任,由于过度悲伤,多日不理政务,张昭便耐心开导,晓之利害。孙权喜欢打猎, 有时非常危险,张昭就厉声斥责,丝毫不留情面,直到孙权当面认错。
不过,张昭也每每摆老资格,有时与孙权争论起来,以老臣自居,令孙权很难堪。但事情过后,孙权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便主动去给张昭道歉。有一次张昭因孙权不听自己的意见而出现错误,便故意佯病不出而难为孙权,以使他吸取教训。孙权坐不住了,先是“慰谢昭”,而又登门“呼昭”,直到他站在门外不走,张昭才出来。
曹仁:历经曹魏两代的家臣
曹仁,字子孝,三国时曹魏名将,曹操从弟—从祖弟—共曾祖父而不共父亲又年幼于自己的同辈男性为从弟,若不共祖父则为从祖弟,若共祖父则为从父弟。
曹仁跟随曹操多年,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曹仁在曹操起兵时与曹洪一同前来投奔,并随曹操一同参与讨董战役。曹仁好弓马骑射,少时不修行检,及至长成为大将,则变得严整,奉法守令。
曹丕称帝后封曹仁为大司马。夷陵之战后,曹仁奉曹丕之命进军濡须口,却被守将朱桓击败,最终病逝于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