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氏传承方法论:代际交班与企业转型双轨合一

编辑:肖婧日期:2015-06-03

        接受《家族企业》专访时,76岁的方太集团名誉董事长茅理翔走进会议室,身材瘦削,精神矍铄,眉眼慈祥,回答问题逻辑清晰,说话铿锵说力。访谈过程中,他手里一直捧着2014年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主题论坛上本刊赠予的紫砂茶杯,不时停下来呷一口茶。

        茅理翔在55岁的时候,意识到了接班人问题,恰恰在这个时间点事业上又遭遇到第三次危机,同时面对传承与转型两大难题的茅理翔做出了一个“自私”的决定:劝说刚从上海交大研究生毕业、正计划去美国读博士的儿子茅忠群回来与自己一起二次创业。

       “方太是我在危机之中二次创业、寻求转型的产物,也是我儿子忠群与我共同创业的产物。整个二次创业的过程就是传承的过程,也是二代人思想碰撞和企业变革、转型、升级的过程。”在本刊名企“懂”事会方太站,茅理翔传授了茅氏父子的齐家传承之道。

危机中的父子创业:另类的接班模式

       “1985年,我第一次创业,下海创办慈溪无线电九厂,一年后面临停产倒闭,这时原是一家纺织厂副厂长的太太辞职下海来帮我,我终于找到了新项目很快搞出了中国第一只电子点火枪,经过四五年时间很 艰辛地做到国际产销第一,但又由于大量山寨而陷入‘枪战’危机,1992 年,女儿和女婿又分别辞掉银行和医院的工作来帮我度过第二次危机,并将慈溪无线电九厂扩大为‘飞翔集团’。然而,点火枪技术门槛终究过低,市场上的仿制品仍有增无减,飞翔点火枪价格从每只1.2美元直降至每 只0.3美元,开始亏损,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创业路上连接陷入三次危机的茅理翔终于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没有自主品牌与自主技术。

        危机中的茅理翔被逼开始二次创业。“再次创业并不顺利,开始选了几个新的项目,也聘请了一些工程师,但太高科技,都失败了。另一方面,引进了一些职业经理人合作,也都不成功。” 1994年,正逢儿子从上海交大研究生毕业,茅理翔决定认真培养自己的儿子来一起创业。“当时我把儿子叫回来,很多人劝我,自己创业失败了就失败了, 让家里其他人各自好好发展吧。要问我自不自私吗?的确很自私,我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我年轻时立下了雄心大志一要振兴民族工业,要建立一个茅式集团,所以在一次次的危机中把家人一个个拉下海。”

        当问到儿子茅忠群身上表现出了什么样的特质,让他选定儿子来当自己二次创业的合伙人与接班人,茅理翔总结了三点:一是自己已经意识到没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不行,再创业一定要搞新的项目、新的技术,而儿子学的是工科,对技术方面很有研究,契合这个要求;二是儿子从小很有责任感,凡事有“要做就一定做到最好”的决心;三是他研究生毕业,已经具备帮自己一起创业的各方面的条件了。

       “起初,他在我老的飞翔厂里转了三个月不表态,我急了,就召开家庭会议,把自己创业的经历说了一遍,他很感动,爸爸妈妈太苦太累 了,他决定留下来。”随后儿子提出了回家帮忙的三个前提条件:不要接点火枪的班,选择新项目;不要在老厂接班,要换到开发区筹建新厂;不用老的人员,自己创建一个新班子。“我这才知道,原来这三个 月,他不是不表态,而是一直在思考、在调研。”儿子提出的要求茅理翔都一一认可了。

传承带动企业升级和转型

        自此,茅氏父子联手创建方太的帷幕拉开,而第一个分歧也随之 出现:新企业做什么产品?父亲想做微波炉,儿子要做吸油烟机。“当时微波炉在浙江省还没有名牌,政府(经贸委科技处)建议我做微波炉这一 ‘高新’项目,贷款也容易些,我也倾向于做微波炉,因为当时国内吸油烟机企业已有250多家,市场已被老板、帅康、玉立等品牌瓜分。”茅理翔说,这时儿子拿出一份完整的书面调研报告说服他改变主意。当时正逢中国城市化进程高速期,高楼大厦化的住宅革命让原来的老灶台都改为封闭式的新式厨房,当时的油烟机市场需求量非常大, 且每年都在快递增长,但另一方面用户的怨声也大。茅忠群聘请了一批浙大、交大的学生去街头、小区做了1000家用户的列有30多个问题的书面调研问卷,最后总结出:中国市场上的油烟机都是模仿国外产品, 不符合中国人的烹饪习惯,存在着滴油、吸力不强、拆洗不便等六大问题,如果能把这六大问题变成6个优点,就是独创。“他认为机会来了,开发一代自己设计又适合国人烹饪习惯的吸油烟机,市场销量一定很好。忠群打所有仗都是有备而来,不会盲目去做,调研数据非常有说服力,看完报告我也觉得吸油烟机潜力比微波炉大得多。”

       “确立做油烟机的时候,社会上下舆论纷纷,厂内厂外人心惶惶, 我一个已经56岁、做电子点火枪的老头子,儿子是个才毕业、乳臭未干的学生,我们现在来做这样一个大的厨电产品,都认为不会成功。但如果没有冒险的精神就没有现在的方太。”茅理翔说,在这个过程中, 儿子茅忠群表现出来的创新的思维、战略的眼光、务实的精神,让他感动,“这孩子大有可为!”

        产品确定后,在企业名称与产品品牌的命名上,茅氏父子又再酿分歧。茅理翔想沿用原品牌“飞翔”,“‘飞翔’已有一定知名度, 而且是全类注册,再注册一个新商标未必能批得下来,另外我也藏着 一个私心:‘飞翔’这一名字是我想了3个月想出来的,取自我女儿 茅雪飞中的‘飞’和我茅理翔中的‘翔’,寓意深远。”但儿子茅忠群坚持认为,“飞翔” 二字太空泛,吸油烟机是厨房电器,厨房多由女人掌管,应该起一个女性化的、贴近厨房的名字,建议用香港知名 烹饪节目主持人“方太”的名字作为商标:一来“方太”即是“方便 太太”,指向精准且更具亲和力,二来“方太”在电视上炒了20年 菜,广为人知,命名“方太”,既让企业与产品完美统一,又有了很好的传播基础。

       “虽然从理性上讲,我认为儿子说得很有道理,但我心里很不舒 服,怎么儿子一来就要推翻我了?所以,当儿子问我想好了没有,我回答‘其他都可以,就是飞翔改方太不可以’,当时正吃着饭的儿子当场撂碗走人。”茅理翔笑称,最后还是太太这个“家庭感情的纽带”出马,说服了自己,并向儿子代为转达了自己的意见,“爸爸同意了,你去做吧”。

        1996年初,方太宣告成立,茅理翔任董事长,茅忠群任总经理。 茅理翔将产品研发权交给茅忠群。8个月后,茅忠群带队研发的大圆弧型吸油烟机投放市场,将国内吸油烟机的6个问题变成6个优点,迅速得到市场认可,一炮而红。到1997年底,方太连续开发的4种大吸力吸油烟机产品均在市场上刮起旋风。

       “传承的过程是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过程,方太的特殊性就是: 边创业、边转型、边传承。”茅理翔说,父子俩在第一个三年计划内完成了家族企业由“定牌”向“自主创牌”的转型,也完成了从点火枪的 “仿造之中”迈向吸油烟机的“创造之路”的升级。

        在方太创立之初,茅忠群就下定一个决心:一定做中国第一的厨电品牌,并确定了产品研发方针:独特、高档、领先,产品不达到这三个 标准,不出厂。如今的方太也的确做到了:社会公认的国内顶级厨电品 牌,拥有500多项专利,行业遥遥领先。

交班绸缪:清扫‘家’与‘业’两头的发展障碍

        1999年,茅理翔开始放手营销权。并在之后的三年里,支持并帮助儿子解决了企业中和家族内的两头的难题。

        茅忠群对方太的营销体制进行了全面变革,引进500强的一个销售经理,并将传统的销售员制改为分公司制,即取消了所有销售人员的公司编制,把他们分到各地分公司。这一举动触及到原有销售人员的切身利益,绝大部分销售员都激烈反对、坚决抵制。“这场改革由忠群领导,我负责全力帮助他。一方面,我去做销售人员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我给儿子提出‘一厂两制’的建议:允许一部分业务能力强、销售业绩好,同时又对公司忠诚的销售员继续保留销售员制。这个方案得到了双方的认可。“茅理翔说,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地推进改革,他一直以董事长的身份从中斡旋,最终10名销售员申请不改制,其他26人彻底改制。

        1999年,方太品牌已经颇有名气了,假冒方太的仿制品也随之在市场上大量出现,销售员都指望拼价格战,但茅忠群力排众议,强调 “只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我全力配合儿子的战略,帮他承担打假的重任,一是因为他没有精力,二是他不擅长和政府打交道,我成立打假办公室,联合省、市工商联、技术监督局、公安局进行全面打假, 让儿子安心做产品研发和市场销售。”茅理翔说,三个月过后,儿子以新产品回击市场,方太的销售势头彻底回升,而他也在三年时间内打掉了数个较大的制假窝点。“打假事件中忠群做出的正确的战略决策,奠定了他后面全面接管方太的基础。”

        除了企业难题解决上的支持和帮助,家族内出现的难题,茅理翔亦是不遗余力地帮儿子揽下。

        1999年,茅忠群在方太彻底推动实施“淡化家族制”,提出明确规定:董事长是茅理翔,总裁是茅忠群,下面的管理层不能有家族内成员,全部引进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在这个档口,又一个难题出现了。 茅理翔的四弟在工作的集体企业倒闭后,要进入方太总部管理层担任职务。“当时,我想我要支持儿子,为他的接班绸缪,也为方太的家族企业转型考虑,于是拒绝了弟弟的要求,我的老母亲知道后,边哭边指着我骂我不孝,自己富了,就不管弟弟了。”这让身为孝子的茅理翔分难受,他跪在母亲面前请她放心,并承诺另想办法给弟弟解决生计问 题。“最后,我安排弟弟做了一个小的区域经理,他满意了,同时也没有违背公司定下的规则。”

       “接下来的‘看三年’阶段,我基本不看了,因为儿子表现得很好,不需要再看3年了,我把管理权和决策权彻底交给他,开始全国各地去讲课了。” 2002年,茅理翔提前完成“大胆交、坚决交、彻底交”,成了方太集团的名誉董事长。

家族内部的‘分理’与‘聚合”

        为了防止家族内部矛盾和纷争的出现,茅理翔在交班给儿子的同时,对女儿也做了妥善的安排。“如果家里两个孩子能力都很强,把两个强人放在一个企业里边,一定会出现理念上的不同,最后导致兄弟姐妹打架分家,闹上法庭,这样的案例我见过太多了。所以提出了‘口袋理论’:如果有多名子女,他们必须分属于不同的利益口袋,以避免分歧和冲突。”茅理翔谈到,创立方太时,初期投资500万,其中, 女儿茅雪飞占了14%的股份,但她并不参与企业管理。对于此前的“飞翔”,茅理翔已将工人工龄全部买断,同时也给镇政府一笔钱进行买断,解决了家族企业股份被分割的隐忧。“女儿和女婿现在有他们自己的企业,叫吉胜,他们自己管理,家族其他人也不参与。”

        另一方面,家族企业存在一个“公”与“私”的问题,公事常在家里讨论,彼此又是有情感牵扯的亲人,如何立规矩呢?茅理翔的方法是成立家族委员会,“家族委员会没有统一的事情绝不在公司暴露,在重大问题上有分歧的话,必须在家庭内部讨论、沟通达成一致后才能通达到公司里,不然会导致两个中心,下面的员工会不知所措。”茅理翔说,家族委员会还有一个作用是把一家人维系在一起,“现在,因为家族里的每个人都结婚了,我们就约定:每周的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吃饭就是一种交流;一个月聚会一次,有意识地交流一些公司的情况;一 季度开一次会议,一年开一次年会,从不同层面沟通协调。三代人都同堂参加,对孙辈也慢慢影响。”

父辈的精神传承是宏伟志向达成的力量支撑

        一路走来,茅理翔在创业与危机中“永不放弃,一定要获得成功”的韧性,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亲的熏陶浸染,是上一代的精神传承。

       “我父亲作为一家国有纺织厂的创办人,从零开始,办公厂房和设备都是借的,员工由几个残疾军人和盲人组成,来了一个转业军人当厂长,什么都不懂。我父亲白手起家,内外业务统管,厂子离家80里路, 他就住在厂里,有时几个月不回来,有时回家看一看马上就走,春节时别人都放假了,他也仍在厂里工作,正是他日日夜夜的奋斗,把这样一个企业打造成慈溪市非常有名的纺织厂。”茅理翔说,小时候对常年不回家的父亲很有意见,但事实上,父亲这种勤恳、勤俭、勤奋的工作作风对自己影响非常大。

        茅理翔的大哥的成长经历也从小鼓励着他:“小学没有毕业的大哥坚持读了12年的夜校,之后又到上海交大进修,最后成为全国最大的钢窗厂上海钢窗厂的厂长。”

        对茅理翔影响更为深远的还是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的母亲。“小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很多,爸爸也没有固定收入,妈妈带着这么一大群孩子,什么活都学都干,农家活、针线活,织布浆纱……我印象最深的是, 每到春节前,大家都准备过年的新衣新鞋,她接的活很多,就整天整夜不 睡觉,坐在我的床头一边哄着我睡觉,一边一针一线做活计。”

        让茅理翔从小立下宏图大志源于八岁时发生的一件事。那时候, 农村的孩子吃完晚饭后都有结伴一起玩耍的习惯,在一次玩闹中,茅理翔和邻居家一个小孩的头碰撞上了,邻居小孩痛得在地上打滚时被碎瓦片划破了头,上医院缝了12针,对方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全家都来了,要赔偿。“当时要我们赔150斤谷子,那是1948年的时候,相当于一年的口粮,其实这件事错也不在我,大家是双向碰撞的,但我妈妈很善良,也不和别人争辩,咬着牙到处去借,用针线活去换……“说到这里,茅理翔老泪纵横,已经泣不成声了。”之后我妈妈狼狼打了我一顿,叫我一定要为茅家争气,当时小小的我就暗暗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争气。正因为从小立下了这样的志气,后来不管是读书还是做其他的事情,茅理翔都一定要做到最好。“我的人生很艰辛,曾经两次瘫痪, 差点不能走路。这条路走过来确实很不容易,但‘要为茅家争气’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