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家族慈善迅猛发展,活跃的资助型基金会在过去20余年里实现了超过3倍的增长,现已有10万余个家族(私人)基金会,20万余个捐赠者服务基金(Donor-advised funds,又称捐赠者建议基金,是一种帮助捐赠者开设专属账户、享受税收优惠、让捐赠者在善款使用和投资方面长期享有建议权的基金)。美国的慈善家族多是数代同堂做慈善,参与者年纪并无年龄的限定,常常出现数十位家族成员共同参与慈善事业的现象,家族基金会和其他的慈善事业掌握有超过4000亿美元的慈善资产。
与之相对比,家族慈善在中国方兴未艾。据国际公益学院家族慈善传承中心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现有约500家具有家族背景的基金会,2015年度净资产约100亿元人民币,占中国基金会净资产总额的比例不足10%;其中净资产达200万元人民币的家族基金会有200余家,第二代成员任秘书长、理事等重要角色的约占20%。
在繁荣似锦的美国家族慈善领域,慈善对家族的下一代意味着什么?
一些家族将慈善作为家族下一代的教育工具,助其理解财富的价值和责任;
一些家族将慈善作为家族价值观传承的载体,用慈善实现家族使命;
一些家族将慈善作为与社会互动的手段,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资本;
⋯⋯
整体而言,慈善是一份可世代传承的家族礼物;而美国慈善家族在引导家族下一代在慈善参与方面的经验,也可以看做是给中国财富家族的一份“礼物”。本文围绕代际传承相关的议题,将美国家族慈善对下一代成长的价值归纳为“三新”,即新工具、新维度、新社交;而通过美国家族慈善案例分析,可将下一代参与慈善的战略路径特点总结为“三有”,即有组织、有资金、有实践。
用慈善作为培养继承者的新工具,提升传承成功率
罗伊·威廉姆斯和维克·普瑞瑟在《慈善、继承者和价值观》一书中,记述了对3000多个家族和将近100个家族基金的研究结果,认为“让家族下一代有计划地参与家族慈善,可增加家族企业传承的成功几率”。同时,书中将慈善视为继承者的教育工具,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族下一代参与慈善提出了具体的行动建议。
他们认为在不同年龄阶段参与慈善的价值主要表现为:
在各年龄阶段,家族慈善与继承家族成功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价值观”、“使命”和“责任”三个元素是高度相关联的,具体表现为:
价值观是那些能做出独立决策的继承人建立起对待金钱态度的信仰基础。在将孩子的自尊心从其生活所需的金钱数量“分开”这一点上,家族慈善可扮演一个主要的角色。只要教育和塑造得当,家族慈善能够帮助年轻一代树立起一个观念,那就是:金钱并不能决定我是“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孩子会倾向于把金钱看作一种工具,而不是个人的象征,这会对他们的自尊产生积极的影响。
使命是指继承人树立的,有关家族使用家族财富想做什么的意识。如果被继承人视成一种工具,金钱就变成了用于团结成就使命、构建家族凝聚力、家族力量以及传承家族价值观的杠杆。有了这些,金钱作为一种“分离分子”的潜在作用就退到后面了。
最后,责任是继承人可通过参与家族慈善强化的第三个主要因素。在继承人的早期塑造过程中,真实地去接触慈善项目,比如实地探访、志愿服务等,可从中不断提升年轻人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感;责任是一个成年人对财富及自身管理的关键之一。
用慈善作为价值观传承的新维度,增强家族凝聚力
瑞银曾做过一个调研,访问了亚洲两百多个做慈善的家族,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推动力让你们的家族决定做公益慈善,想要回馈社会、想要帮助有需要的人,还是其他原因?”有一半以上家族的回答是:希望通过家族慈善建立一个长远的家族传承。
家族慈善不仅帮助下一代去理解如何有意义地花钱这一问题,而且还承担着一个家族关于精神传统、关于价值观传承的重任。财富家族将慈善作为家族价值观传承的有形载体,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凝聚家族成员,避免出现因成员争产而最终导致家族财富受损的后果。
在中国,对于多数财富家族,家族价值观尚处于构建阶段,会在一代和二代的碰撞和相互影响中成形;在中国的“富二代”现象实则为“关系失衡”所致,多是因其无法处理好与父辈“创一代”的关系、与财富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而受到困扰,或许美国财富家族的“慈善之路”是中国创一代和家族二代关系破冰的一个借鉴。
代际之间的沟通往往是财富家族的一个痛点—“长辈如何说晚辈才会听,晚辈如何建议长辈才会信”。当慈善成为家族之间沟通和合作的内容,一起做“利他”之事,可有效弥补代际沟通鸿沟。
在美国,致力于慈善的家族会在家庭聚会活动中增加慈善元素,比如劳伦斯·韦尔克家族,在其家族聚会上,长辈们会聚集在一起讨论、商议以何种方式回馈社会,在让孩子们一同聆听的同时,还会安排他们共同策划如何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公益服务、筹集善款、社会资助;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为何种机构提供资助善款。以此,将家族奉献精神、回馈社会的价值观等传递下去。
而Tarsadia家族基金会,则是每年举办四次家庭成员全体会议,有54名成员参加,这些会议称为“家庭圈”(Family Circles),旨在为成员提供独特的时间和空间来交流经验,并分享家族基金会相关事项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也会有一系列娱乐活动,一般在户外进行。除“家庭圈”会议之外,每年还举行一次年度休闲活动。在这些休闲活动中,家族下一代可以参与不同主题的活动,包括培养战略规划、财务素养、社会公正、思想道德和个人捐赠等。
对于一个传承数代的家族,也需解决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如美国印刷世家唐纳利家族的第五代继承人艾略特·唐纳利(Elliott Donnelley)所言:“珍视传统,但绝不能躺在祖先的遗产上睡大觉,过分依赖传统会成为一种负担,每一代都要有第一代那样的企业家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用慈善作为家族的新社交,广泛建立社会资本
对家族下一代来说,家族慈善事业多是他们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平台。做慈善是从内向外的,由家族回馈社会之初心而生,但行动都是从面向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活动而构成。越来越多的财富人群聚集在一起时,不谈钱不谈情,谈的是慈善;慈善已经成为高净值人群共同的话语体系,新的社交媒介,对于家族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系都发挥着十分正向的作用。
总体而言,慈善作为家族传承计划的一部分,与下一代成长息息相关,能够教育下一代如何发现自身使命、承担其广泛的责任,并长期实现既定目标。
家族继承者参与慈善的战略路径特点
美国慈善家族是用何种机制、何种行动帮助下一代以正确的姿态开始慈善、学习慈善技能呢?笔者通过福克斯家族基金会、兰普金家族基金会、Tarsadia基金会、Tracy家族基金会、劳伦斯·韦尔克家族基金会等案例分析,总结得出:
有组织:让下一代在组织中学会如何决策
许多慈善家族为下一代成立青少年董事会、咨询委员会、受托人委员会等组织,为他们参与慈善提供决策、实现治理和项目评估等功能,同时也搭建与家族基金会董事会沟通的桥梁,可代表家族里的晚辈发出声音,表达意见;当达到一定年龄要求后(通常是成年),他们可进入家族基金会董事会任职。青少年董事会成员以家族成员为主,部分也会吸纳非家族成员(比如家族企业中员工的孩子),以此带来更多的思想和活力以及发挥青少年间的相互影响力。
决策权、表达权的赋予,不仅让下一代的慈善参与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也能充分调动下一代参与慈善的积极性。青少年董事会成员不仅在组织中锻炼发展个人技能和专业技能,也是为未来的董事会服务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有资金:让下一代在“真金白银”的捐赠中学会如何花钱
下一代参与慈善时,家族会给予资金支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给予的慈善资金额度不一样,让其能根据兴趣,自由支配“善款”,在捐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有意义地花钱。比如,在洛克菲勒家族,为了教导后代慷慨一些,大卫·洛克菲勒每周给孩子一些零花钱,三分之一可以花掉,三分之一可以存起来,三分之一可以给街上的流浪汉,以此告诉孩子财富所拥有的储蓄作用、投资作用和回馈社会的作用。在福克斯家族基金会,董事会每年为每位青少年董事会成员拨款2000美元,便于成员为自己选择的符合自己宗旨的组织提供1到2笔捐款。成员选择非营利组织,并录制提名视频,解释组织的宗旨和他们希望资助的计划。
与此同时,一些家族也会采取配捐机制、颁奖等方式,激发其下一代成员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能力去做慈善,链接更多资源去支持其期望解决的社会问题。比如莫莉兰普家族会给5岁至21岁的家族成员提供5:1配比捐赠计划;还设立了莫莉兰普金奖,由家族成员提名,以表彰一名在非营利事业中至少服务10个小时以上的青少年。
有实践:让下一代在亲身实践中寻找行动方向和方法
一次实地探访带给孩子的影响,远胜过长辈说上千万遍。实践活动是激发下一代慈善热情的最好途径,也是帮助下一代建立“做慈善不只是捐钱”的意识。据此去发现其兴趣与慈善的结合点、关联度等,让下一代在从事慈善时,发挥主观能动性。Tarsadia基金会大约每18个月组织一次国际服务活动,国际服务活动由基金会做出规划,由参与其中的家庭成员提供资金支持。他们去了印度、秘鲁和柬埔寨等国,在这些国际游览活动中,成员自愿与当地组织开展社区开发活动。
除了以上共性的策略,美国慈善家族在下一代的慈善参与方面还各具特色,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尊重下一代的兴趣、从小开始循序渐进、长辈经验和智慧的分享、专业性的学习等等。下一代在参与慈善时,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如何解决矛盾、如何共同做出决定,这些对家庭生活和企业经营来说都至关重要。
链接
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成员、慈善家佩姬·杜拉尼的慈善之路,就是美式下一代慈善参与的典型案例,即从小耳濡目染、年少行动实践、成年全心投入。
佩姬·杜拉尼谈道:我小的时候,总会在家庭中听到关于回馈问题的讨论,并且认为如果一个人手中掌握资源的话,那么他有责任将这些资源回馈给他人。所以我很早就有这种慈善意识,但是我有很多还需要学习。当我住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木屋区的时候,我还并不是一个慈善家,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那的确是我的一场学习之旅。这一经历让我从中深有体会,就是慈善的最为本初的定义在于对人类的爱,而并非是你捐了多少钱,慈善是你付出自己的技能,动用你的人脉资源,发挥你的影响力。
注:范志宏,国际公益学院家族慈善传承中心副主任;曹晓辉,国际公益学院家族慈善传承中心高级分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