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路,人生中最庄重的一次行程

编辑:日期:2018-04-02

所谓辞路,简单地说,就是鄂西山区的老人们在生前自己身体力行地举行一场人生告别仪式。在自觉来日不多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走访自己的亲朋好友,借此为自己和他们做一次正式的生前道别。辞路是对生前事的追述,对生后事的嘱托、交代,这样的形式对当地人来讲,着实是一场人生中最庄重的行程。

在偏远的山区,一些事情的延续是凭借世代相传并不依靠法律、书面合约,许多经验教训、家风家训就是靠这样代代之间口口相传的方式延续下去,一句话就是一个不变的承诺。无法考究辞路的习俗起源于什么时间,起源于什么事由,但是这里的人们确实祖祖辈辈践行着这个习俗,悠然地面对生死。

87岁的四太公叩响我家的大门时,我才亲眼目睹了传说中的辞路。四太公从小上私塾,读古书、娶了一妻一妾,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因为四太公家族里还有些应时的小生意,时常在人手不够的时候也出去帮忙做一些小买卖,加上他读过书,去过山外面,在当地地位颇高。

那是一个油菜开花的季节,我在外婆家见到了四太公。四太公穿着一身极为讲究的袍子,那是他最珍爱的一件。他与外公、外婆坐在一桌极为丰盛的菜食面前,早已为他备好的明前茶淡淡地飘着清香。

往年,四太公和外公见面,最常的是通宵达旦地论三国。但这次两个来回后,他们便停止了讨论三国,开始了另一个更为严肃的话题。

我今年87,恐怕来日不多了,有些事要和你提前商量。

四太公还健朗,这话怕是还早。按照鄂西人的习惯,对长辈的称呼与家中最小的孩子同步。

今年87啦,我自己知道,自己知道……”

“……你知道我这一辈子,娶妻生子都是在解放前,两房夫人,我要走了,担心两家会出矛盾。家里安排是安排好了,还是按照老传统,小儿子继承家业,两房夫人由小儿子养老送终。老大、老二结婚就分家出去了,往后该怎么行走还怎么行走,主要还是要帮助下小儿子家,他负担重一些,年纪也不小了,还有两个老人要养……”四太公如是与外公交代着家里的后事安排,重要的事情辞路人选择与一家之主讲。

待开始吃饭时,四太公开始和所有人叙家常、忆往事。出生在清末的四太公,经历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对时代的变迁比我们其他人都有着更深刻的体验。

四太公走时,外公外婆目送了他很久很久,直到四太公的身影完全消失后,大人们仍在外面站着,怕是再也见不着了。外婆告诉我们。

大约一年后,四太公去世。因为是家族中最年长的老人,徒弟又众多,便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葬礼。虽然四太公两房夫人生的孩子多,孩子成年后又分家,关系颇为复杂,但四太公在生前对亲戚们做了详细明确的交代,在他去世后,家族中严守他生前的交代,因此与亲戚们的交往上并没有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纷争、猜疑。

在外公外婆去世后,父母和舅舅们的联系开始因为地域的关系逐渐少下来,到我这一代几乎就不再走动了。我时常也会问起母亲四太公家的孩子们现在都怎样了,但只偶尔能听到些星星点点的消息,也因此我甚至曾一度怀疑过那位生于清末、穿袍子、讲古文的四太公与被互联网包裹的我是否真的在同一个时代生活过。

如今,虽然通信设备越来越发达,但老家的人在去辞路的时候仍像多年前一样,并不会特意通知,而是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去走走,吃一顿饭,聊一聊天。有人在辞路时流泪,有人则如释重负,不过,但凡打算开始辞路,不论贫富,他们都早已备好了自己的棺木和墓地,打点好身后事的种种细节。因此,有些老人直到离开亲戚家准备告别的时候才悠然地补上一句:我这回是辞路来了,以后不再来了。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