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古代中国辉煌文明最重要的象征。在琳琅满目的古代瓷器中,收藏家们最推崇的藏品,无疑是中国景德镇烧制的元青花瓷。可是,你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元青花瓷博物馆在哪里吗?
答案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这座博物馆既不在东亚,也不在西欧,而是在号称欧亚大陆桥的土耳其名城伊斯坦布尔。这座博物馆名为托普卡比宫殿博物馆(Topkapi Palace Museum),曾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王宫,如今是土耳其最大的博物馆,收藏着帝国统治者四处掠夺而来的无数珍宝。此外,伊朗德黑兰的国家博物馆也非常引人瞩目,因为它接收了古老的阿尔达比勒神庙(Ardebil Shrine)自古珍藏的大量元青花瓷珍品。
为什么遥远的中东竟然会是元青花瓷的最大归宿地?我们不妨先从青花瓷的诞生谈起。
“白地蓝花”勾勒的历史
流行歌手周杰伦的名曲《青花瓷》中有一句有趣的歌词:“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词作者方文山也许不会想到,青花瓷的确隐藏着一个古老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白地蓝花”。
自宋代以来,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独树一帜名满天下。然而,直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烧制技术才真正发展成熟。一方面,瓷工们采用了高岭土和瓷石结合的“二元配方”,烧制出了既坚硬又纯白的瓷胎,成就了青花瓷细腻洁净的“白地”;另一方面,画师们开始使用出产于西亚的钴蓝颜料在瓷胎上作画,经过高温烧制,就会在高度透明的釉质层下面呈现出浓艳亮丽的“蓝花”。化学家会告诉我们,景德镇青花瓷的秘密其实就是瓷胎中的氧化铝和颜料中的氧化钴。可是,青花瓷的秘密真是如此简单吗?
早在唐代后期,青花的烧制技术已经在河南巩县窑初步成熟。但直到跨过一个赵宋王朝的四百年后,这一技术才在江西景德镇窑重现辉煌。我们有理由推测,崇尚朴素淡雅的宋代人也许并不喜欢彩绘风格的青花瓷,青花瓷的复兴很可能缘于新消费群体的强势出现。事实上,这些一掷千金的新买家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一个显著的证据就是元青花瓷的器型。
元青花瓷的常见器型是硕大厚重的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如大碗的口径一般都在30厘米以上,有的可达40厘米。元代以前,中国人很少会使用这样的大碗。这种造型其实是为了迎合中东地区人们席地而坐用手抓饭的就餐习惯。可见景德镇的元青花瓷彻头彻尾就是外贸特供品。直到明代,青花瓷才出口转内销,真正走入中国寻常百姓家。
既然阿拉伯人是元青花瓷的最大买家,那么最好的元青花瓷收藏在伊朗和土耳其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我们还要继续追问下去:在西方航海家如哥伦布、麦哲伦还没有展开“地理大发现”以前,相隔万里的中东地区和中国江西景德镇之间的大规模贸易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事实上,在青花瓷贸易的背后,是第一次出现在广阔无垠的欧亚大陆上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蒙古帝国。
“地狱使者”的崛起
现代人对于蒙古帝国充满了诸多的误解和无知,骁勇善战的蒙古铁骑只会让人们联想到可怕的战争和野蛮的统治。通过迷雾重重的传说和史料,历史学家们越来越认识到,蒙古帝国的横空出世让人类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这就是所谓的“蒙古时代”(约13世纪到14世纪)。
在这个时代,长期活跃于欧亚大陆草原地带的游牧民终于突破了自然地理的界限,建立了空前广大的帝国。帝国的版图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起朝鲜半岛、日本海,西及东欧平原、阿拉伯半岛,南临近中国南海和印度洋。在这片辽阔疆域里,既有游牧文明,也有农耕文明;既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有佛教和道教;而不同种族、不同文明、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的无数人,竟如此奇妙地悉数被纳入到帝国的宽广怀抱。欧亚大陆各个角落的人们都有机会突破自身的地域限制和文化隔绝,通过战争和商业彼此联系起来。欧亚大陆由此成为一个世界,而真正的世界史也方才粉墨登场。
来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又是如何完成这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业的呢?回顾汉帝国与匈奴的漫长斗争史,我们可以看到,游牧民族具有天然的离心倾向,很难长久维持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和高效率的政权结构。在唐代之后,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契丹和女真等游牧民族才逐渐摸索出了新的组织模式,相继建成了半游牧半农耕的大型国家。但是,辽帝国(契丹族)和金帝国(女真族)都在长江流域止步不前。偏安江南苟延残喘的南宋王朝也因此成为此后蒙古帝国迅猛扩张的最后一块绊脚石。
探究蒙古帝国缔造者们的成功之道,我们会毋庸置疑地注意到蒙古民族“天下无敌”的战斗力。在冷兵器时代,擅长骑射的蒙古铁骑就像一支现代化的装甲部队,快速移动,长途偷袭,集团作战,远距离进攻,如疾风奔驰一般横扫欧亚大陆。更为可怕的是,蒙古战士都是精明的猎手,而不是残暴的屠夫。他们并不热衷于制造血腥的大屠杀,而是善于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笼络异己,为我所用。他们时常故意制造散播某些恐怖的传闻,像现代恐怖分子一样,希望利用心理战震慑对手,不战而屈人。蒙古人就是这样变成了欧洲人心目中的“鞑靼”,意思是“来自地狱的使者”。
如此恐怖的战斗力一直在等待被同样恐怖的领导力所掌控。幸运的是,那个名叫铁木真的男人如真命天子一般及时出现了。1206年春,铁木真在斡难河上游附近的草原举行了即位仪式,拥有了成吉思汗之称。成吉思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遵循匈奴帝国遗留的古老传统,用十进位制(将军队按照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统一编组)的组织模式成功地将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组织起来,建立了号称“大蒙古国”的新兴国家。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这个新兴国家在欧亚大陆东西两侧急速扩张,首先是击败了东方女真人的金帝国,接着摧毁了称霸中亚的花剌子模王朝。1227年,成吉思汗逝世,但他的儿子们继续征战,最终成就了这座横跨欧亚的宏伟帝国。
“草原富三代”的二次创业
成吉思汗缔造的帝国奠基于蒙古民族天下无敌的战斗力之上。然而,正如西汉初儒生陆贾所说,天下可以马上得之,却难以马上治之。如此庞大的帝国并没有在成吉思汗身后迅速土崩瓦解,应该感谢元世祖忽必烈的二次创业。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像后来的永乐帝朱棣一样,忽必烈也是一个篡位者。他从自己的弟弟手中篡夺了大汗的宝座,却用实力赢得了帝国贵族集团的承认。或许这正是他积极改革的动力吧。
忽必烈的二次创业改变了草原帝国的历史宿命。他的创业思路,正如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所说,“忽必烈政权一方面将草原军事力的优势作为支配的根源加以保持,一方面又部分地导入中华帝国的行政模式,以中华世界作为财富的根源来管理,然后再利用穆斯林的商业网,创造出国家主导的超大规模通商、物流。”简单地说,即是将蒙古人的军事力量和中华汉人的行政管理、穆斯林的商业组织结合起来,从而使帝国安身在稳当的三角支架上。
最能体现这一战略设想的例子是帝国的心脏—大都,也就是今天的中国首都北京。蒙古帝国的中心都城原是位于蒙古高原深处的哈拉和林,忽必烈掌控帝国时期离开高原,走向东方。他将内蒙古金莲川草原上一座名为“开平”的城市定为“上都”。此后,他又雄心勃勃地在金朝都城燕京附近修建“大都”。大都又被称作“汗八里”,其突厥语的原意是“王者之都”、“帝都”。
大都的设计理念融合蒙汉文化。城市的基本格局遵循《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建城原则,皇城北面是官营市场,东面是太庙,西面是社稷坛。而在皇城之中,则依照游牧民族的传统,广布湖泊和绿地。围绕着中央的太液池,东侧有大汗固定宫帐的官城,西侧有皇太子宫,此外则是一片整齐的草地和放养动物的“灵囿”。在官城的角落,还仿照惯例设计了一系列的蒙古包。
今天,当我们浏览大都的城市地图,最令人惊讶的地方是市区正中央的巨大湖泊—积水潭。熟悉当代北京的人都不会想到,这曾是一座拥有内陆港口的城市。从积水潭开始,一条水路航道穿过市内,经过设有闸门式的运河“通惠河”,抵达东面郊外约五十公里的通州。在通州,另一条运河“御河”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相连,而自然河流白河与海港直沽(天津港的前身)相连。于是,积水潭成为了河运和海运的物流中心。来自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印度洋、西亚各地的货船络绎不绝地驶入大都。
忽必烈和他的国际化智囊团队通过建造大都,一举将草原世界、农耕世界和海洋世界三者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大都所在地至今依然是中国的首都并非偶然。当代中国政府制订的“一带一路”的宏大愿景,与七个世纪以前大都承载的帝国梦想正好遥相呼应。
大商人的黄金年代
如果说草原帝国的骨架是蒙古文化,皮肉是中华文化,那么赋予帝国勃勃生气的血脉就是阿拉伯穆斯林的商业文化。在积水潭的北岸,是众多官方经营的商业广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都在这里纳税,而商业税是帝国中央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蒙古帝国是最早实行重商主义的帝国,帝国重商主义战略的执行者便是大名鼎鼎的伊朗系穆斯林商人。在中国史书中,他们常常又被称为“回鹘”。他们不仅掌控着帝国的财政事务和经济决策,还创造出被称作“斡脱”的共同出资组织,活跃在帝国的各个角落。“斡脱”的原意是伙伴、组合,其实就是今天的公司。大型的“斡脱”也像跨国公司一样,从通商、运输、金融到征税、兵站、军需等等,无不涉猎。在帝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些大型“斡脱”还获得了专卖特许权,可以优先使用帝国掏公费维护、管理的陆路、水路、海路的运输交通以及住宿机构。
帝国政府还推行自由贸易,废除了商人最痛恨的过路税。在帝国的辽阔疆域里,商品只要在最终的卖出地缴纳销售税即可。其税率一律定作三十分之一,大约是百分之三。完全取消过路税,使得从事远程贸易变得轻松便利、有利可图,极大地激励了贸易繁荣。对于那些大商人而言,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即使只是一个旅行爱好者,也会在他们的游记中发自肺腑地感慨自己身逢盛世。那本作者身份真假难辨的《马可·波罗游记》便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
青花瓷的秘密此时终于真相大白。正是在蒙古人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支持下,伊朗的穆斯林商人才会利用帝国强大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万里跋涉,来到江西景德镇指定加工和采购具有伊斯兰美学风格的青花瓷。同时,如果中国没有优良的社会组织和发达的科技水平,江西景德镇的瓷工们也无法制造出令阿拉伯人狂热迷恋的白底蓝花质坚釉明的青花瓷。精美绝伦的青花瓷正好折射出蒙古帝国强盛的秘密。
当人们在博物馆的橱窗前,为一件件青花瓷器惊叹不已时,其实,他们正在向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世界帝国遥致敬意。
图注:● 在忽必烈时代,蒙古帝国无可奈何地变成了四大汗国组成的政治集团。忽必烈是蒙古帝国名义上的大汗,实际掌控的是帝国东部的“大元汗国”即元朝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