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听谏的气度与能力

编辑:日期:2017-09-02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四大公子被司马迁称作“公卿之侠”,因善养门客而权倾诸侯。孟尝君门下当然也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本文要提到的是孟尝君一位名叫公孙戌的门客。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曾奉命出使楚国。楚国国君送了一具象牙床给孟尝君,这是非常贵重的一份礼物。楚王派一个叫登徒直的人,帮孟尝君把象牙床送回齐国,大概是因为孟尝君还要带着自己的随从到其它几个国家走走,登徒直不愿意去送,因为象牙床价值千金,路上稍有损伤,倾家荡产也赔偿不起。但楚王的命令又不能公然违抗。于是登徒直找到了公孙戌,说:你要能说服孟尝君拒收这具象牙床,免了我这趟差事,我就把家里那口祖传的宝剑送给你。公孙戌满口答应。

见到孟尝君之后,公孙戌对他说:你名满天下,人们都仰慕你,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是个能够赈济贫穷,为人排解危难,却不贪慕钱财的人。很多小国的国君甚至纷纷把自己国家的相印(丞相的印信)呈送给你,就是希望你能帮助他们这些弱国寡民,解决困难。现在你一到楚国,就接受这么贵重的礼物。楚是大国,送具象牙床不算什么。但这件事一旦传出去,那些等着你去排忧解难,却拿不出珍贵礼物献给你的国家怎么办?他们拿不出像样的礼物,还好意思让你帮忙解决困难吗?这样一来,你还当得起解人危难、不贪钱财的名头吗?

古时候的名人和今天的名人不太一样,更加爱惜名誉。孟尝君尤其注重名声,觉得公孙戌讲得很在理,于是就决定向楚王推辞这件礼物。公孙戌一看游说成功,神情洋溢地走了,心里惦记着登徒直答应送他的那口祖传宝剑,走路时的神态难免有些得意忘形。结果还没走出门口就被孟尝君叫回来了。

孟尝君问他:“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资治通鉴》卷二)意思是你走就走呗,这么趾高气扬干吗?公孙戌还算是实诚人,把登徒直跟他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孟尝君。换成一般人,听到公孙戌这个解释会怎么想?一定会大怒,觉得你骗我,让我把象牙床给拒绝了,你自己从别人那儿得了一口宝剑。但孟尝君气量很大,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告诉公孙戌,可以收下这口宝剑。更为难得的是,孟尝君还在自己的门口写下这么一句话:“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资治通鉴》卷二)这里的“文”,是孟尝君称自己的名字,孟尝君原名叫田文。孟尝君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告诉手下的门客们:只要你们能扬播我的好名声,阻止我犯错误,你们有意见尽管来跟我提,哪怕是你私下收了别人的好处,变着法地帮别人说话,我也不介意,只要你说得在理,有助于树立我好的名誉,我一概接受。

这番态度体现出孟尝君的君子气魄,司马光评价孟尝君“能用谏”,能够真正地把别人的意见听进去,用别人的谏诤来匡正自己。世界上有一种人,表面上和蔼客气,对别人提的意见恭恭敬敬,骨子里却满不是这么回事,从来只认为自己是对的,对不同意见完全不屑一顾,更别提按别人的意见来改正了。孟尝君不是这种人,更难能可贵的是:“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

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资治通鉴》卷二)意思是只要道理对,哪怕对方提建议时怀有欺诈心理,也能就事论事,吸取对方正确的部分。有了这样的态度,那些本来就怀着忠诚,毫无私心地辅佐你的人,岂不是能更积极地给你提供更多的建设性意见?这不就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了吗?

《诗经》里有句话:“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诗• 邶风• 谷风》)什么意思呢?葑和菲是两种草本植物,古人采摘以作食物。这两种菜的叶子和根茎都可以食用,叶子通常是甘美的,但根茎有时甘美可食,有时苦恶不可食,无定数。人们在采摘的时候,不能因为它的根是苦的,就连叶子也扔了。诗句中的“下体”指的就是根茎。公孙戌给孟尝君提的意见,好比是根茎苦涩的葑、菲,动机很糟糕,贪图得到别人的宝剑,这就是苦涩的菜根,但他说的道理本身是对的,就好比是甘美的菜叶。孟尝君是善于“采摘”的人,没有因为公孙戌错误的动机而连带否定他所陈述的道理。这是孟尝君“听谏”的气度与能力,值得今天的人好好学习。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