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广济柠檬饼和杏仁粉”,是马来西亚本土标志性的华人零食。在马来西亚,人们只要一提起“金条”或“杏仁粉”,或者是看到柠檬饼亮眼的金色包装或杏仁粉绿色的包装,就会被勾起童年的回忆。它们被称之为马来西亚华人的集体记忆实在不为过。
有人说,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可是马广济的包装风格几乎67年来始终如一。马广济企业源起于中国广东省老字号中药铺“广济堂”。堂主马司六是中国潮汕著名中医,其子马友仁得父亲衣钵传承至马来西亚。虽然有着西药的外观,但是柠檬饼其实是用中草药制成的糖果。
20世纪40年代末,身为中医的马友仁为了逃避战乱,来到马来西亚谋生。马友仁的好友林连登建议他到双溪大年发展,因为那里有很多的胶工,非常需要中医。就这样,马广济跟随着马友仁的脚步,在吉打州的双溪大年扎根,深耕迄今已有67年,事业版图从马来西亚逐渐扩大到世界华人地区。
如今,在“马广济”的金字招牌下,第三代继承人—作为总经理的大女儿马谊棋、作为营销总监的二女儿马贻琬和作为生产经理的小儿子马荣骏—要在既有路线中走出一条属于他们这一代的风格是一项挑战。通过对马谊棋与马贻琬的访问,我们可以从新世代的角度重新检视老字号的故事,深入探讨家族企业的传承。
高效率父亲成为榜样
马谊棋与马贻琬的父亲马兴华先生,是马广济的第二代传人。他曾在台北医学院攻读药剂系,也是英国威尔斯大学药剂系的荣誉学士。姐妹俩告诉笔者,因为父亲是家族里的小儿子,所以有才有机会到外国求学。父亲的两位哥哥伯父拿督巴杜卡马兴松先生和拿督马兴中则多年来纵横政商。姐妹俩从小就在父辈的光环下成长,在姐妹俩眼中父亲胆大心细,而父亲事事追求完美的态度让她们立志秉持父亲的教导和父亲的从商精神,继续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
在姐妹俩眼中,父亲是个十分讲求效率的人,而且有强大的执行力。“所有想法,他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他绝对不会拖泥带水,尽管现在父亲年纪大了,那股冲劲却从来没有消失。”被姐妹俩称为工作狂的父亲,甚至还经常会在半夜发送信息发号施令。
始终坚持高效率的马兴华让其执掌的“马广济柠檬饼”即使在传统糖果市场日益萎缩的挑战下依然屹立不倒。
殊途同归的姐妹俩
回忆起当时加入家族企业的契机,马谊棋告诉笔者她原本在大学主修工商管理,但是其间家里急需人手,虽然大学学业只剩下两门功课,她还是选择将课程转为远程学习,提早回家帮忙。
马贻琬在成为家族企业的一员前,曾经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工作。“当时在澳大利亚看到自己家公司的产品,心里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马贻琬介绍说,作为职场新人的她当时在澳大利亚一家企业担任客服人员。这家公司主要生产随身咖啡杯,也是家族企业。她告诉笔者,外国企业的优良文化和精髓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看来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让她为之惊羡的是当时公司里的开放式办公室,“不设个人专用办公室是开放式办公室的最大特点。和一般传统的封闭办公空间相比,公司的办公场所没有门,没有隔断。没有阻碍的开放空间明显减少了交流的心理障碍,易于沟通。开放式的设计,也让管理者有更多的机会和员工接触,便于加深与员工的交流,更易于管理者对员工进行指导和监督。”马贻琬说,“拆掉了墙壁,管理者能更直接地观察员工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
因为在国外工作的经验,马贻琬也更加意识到“公私分明”和“相互沟通”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这两点正是东方人有很大改善空间的。”她举例说,“原则、报酬、赏罚,是不是应该跟人情分开来?‘情归情,理归理’,好话丑话都应该说在前面。但我们往往发现,请一个跟你很熟悉和亲近的人办事,结果不但未必最好,还可能是相反。原因很简单,如果他和你有太过亲近的关系,让你很难对他做的事情或他的成果提出意见或者批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考,各自的想法也不可能相同。既然一起工作,该讲明的事,如果都能早早讲明,事情就会圆满得多。在一个猜来猜去的企业里工作是相当累人的。”
从推广和创新开始的局部变革
刚开始加入公司的时候, 姐妹俩主要跟随着前辈的步伐,这也主要是为了熟悉公司运作。在慢慢接手家族企业后,她们便开始提出对公司进行局部的战略改变。首先是她们认识到广告的重要性,在她们看来再好的产品,如果不为众人所知,那么客户群也很难大幅度扩大。为了把想法付诸行动,她们建议父亲利用广告,接触更多人群。在她们看来,因为推广得不够其实也意味着不能实现祖父要和更多人分享中药的理念。因此,为了将马广济打造成一个老少皆宜的品牌,姐妹俩还开始积极地开发新产品,目标是让马广济的产品可以为每个年龄层接受。在产品中她们更是开发出包括杏仁咖啡、杏仁抹茶等新鲜的元素。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姐妹俩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品牌年轻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她们让招牌产品柠檬饼换上了新衣,添加新口味,也换了名字—黄金仔。“旧包装是回忆,新包装却方便收纳。”马贻琬介绍说,新包装有一个圆筒罐子装置。“不过,传统的包装依然保留,主要是批发到便利店、杂货铺、加油站和土产店售卖。”
避免与元老级员工正面交锋
虽然在营销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姐妹俩坦言, 她们在组织变革等方面还是无能为力。这主要是因为父辈在公司都还参与管理工作, 出于对长辈的尊重, 她们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 不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理公司。
马贻琬告诉笔者,祖父最初在研制柠檬饼时,因为人手制作的成品都不尽理想,后来他决定引进一台特制的机器。“爸爸跟我们说,祖父当年是当掉全部身家才凑到钱从英国买了制造柠檬片的机器。可能受当时资金压力的影响,所以,即使现在的资金比当时充沛得多,父辈对资金的运用仍旧非常敏感。要花钱前,必须做足功课,确定有效才会被允许。”马贻琬说。
即使如此,在一些战略选择和执行中,年轻一代和公司元老级领导之间的冲突和摩擦还是不可避免的。遇到类似的情况,姐妹俩都会选择自己不出面,而是让父辈出面解决。这是因为老员工们的辈分观念比较强烈,如果让年纪比他们小的人和他们沟通甚至谈判,很多时候他们很难放下情面,谈到最后往往会不欢而散。所以,姐妹俩的做法是最多只是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会让长辈难堪。
“所幸父辈都相当开通,不会倚老卖老,固步自封。相反地,他们接受新科技的挑战,也很注重公司的转型。因此,他们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为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在2007年就将工厂全面升级。”马谊棋说。
在家族企业奋斗了一段时间后,最让姐妹俩感到欣慰的是,公司营业额逼近千万令吉。产品遍布东南亚、中国台湾、香港和内地。下一步,她们要继续将先贤志向发扬光大。
家族企业传承布局要及时
众所周知,家族企业普遍面临公司治理、传承甚至生存难题。大量数据都显示“富不过三代”的家族企业魔咒真实存在。据家族企业协会(The Family Business Institute)分析,仅有3%的公司能发展到四代或四代以上。即便能传承四代以上,这些企业的价值观也多半在掌门人更替的过程中被严重稀释。
在马谊棋看来:“兄弟阋墙、股权纷争、对簿公堂等等的戏码不断在家族企业中上演,与其指望子女和睦共治,不如及早做好传承布局。” 谈及家族企业传承的关键,姐妹俩均认为,香港首富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是家族企业的典范。他很早就着手进行接班传承的布局,李嘉诚很早就让长子在集团内历练,而次子主要在外部创业与并购。马谊棋认为,换言之,卓越的家族企业应该要尽早找到并培养未来接班人,得到公司的细心培养,才能让他们为更高级别的职位做好准备,并保证他们的价值观和能力与职位相匹配, 让新一代尽早接触,培养对公司的感情,是百利而无一弊的。“小时候,父亲会带我们到工厂帮忙进行包装工作,让我们自己赚取零用钱。对我们来说,工厂就是他们童年打闹玩乐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这样一个充满儿时回忆的地方,我们又怎么能不爱上它呢?”
另外,领导人也应该在权利下放的阶段做得更加果断。在马贻琬看来,时下很多的新一代的继承人,都觉得现任领导人对他们不太放心,也让交棒的过程中显得优柔寡断。家族企业对年轻人来说太过沉重,上一代人一双双的眼睛正在监视着他们要走的每一步,与其选择待在家族企业并受到束缚,还不如让年轻人在外面闯荡,用自己的方式实践理想。所以,她建议,“前一代应该赋予新生代更多大展拳脚的空间。”
无论如何,姐妹俩还是希望家族企业的未来接班人是家族成员,毕竟马广济是祖父一手创立起来的品牌,“如果把先贤的心血拱手让人,是不孝的。”
以慈为本,以善为怀
对姐妹俩而言,企业的理念和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就好比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文化是一种行为准则,时时刻刻在灌输和塑造员工的思想、工作态度。“企业维持不住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理念不在。很多地方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真的让人痛心疾首。金钱的诱惑可以扭曲很多人的价值观, 但是产品良心是我们67年下来,尽管经历三代领导层更替,都始终不变的承诺。为了让顾客吃得放心,所以我们更用心,要说到做到。”马谊棋说。
马谊棋在公益活动上传承了祖父和父亲的乐善好施。她不仅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而且从中学习各个慈善团体的运作方式,用在事业上。
“很多慈善组织在全世界做了很多事情、创造了很多奇迹,领导者能够鼓舞这么多人付出心力、爱心与金钱,是件很不可思议的事。”对于慈善组织如何能够创建起得以造福人群的长寿组织,马谊棋向笔者分享了其中一家她本身最敬佩慈善组织的一些秘密。在她看来,慈善组织是以“价值与信念”作为管理与领导的核心,有别于传统的企业或组织管理,而后者一直偏向于以利益、竞争、效能、量化等为主的管理模式。“独特的管理方式更是吸引了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的李奥纳教授,花费多年时间研究,发展出管理学新典范理论。”马谊棋说。
“而且,慈善组织会采用一种圆形的组织结构。不同于工业时代的金字塔模式,地方性机构在人员配置方面是独立自主的,总部管理者经常亲自走访各地方性组织,而非空降外来者监督。” 马谊棋告诉笔者:“领导者的修身,绝对能起到约束群体自律的作用,这是大量活跃的慈善团体带给我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