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个葬礼上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贵族拥有举目望不到边际的土地,一天,他站在自己的田地上,看着其中一个农奴辛勤地工作。他把农奴叫到跟前说:为了奖励你的勤劳,我要赐予你一大片农田。从现在这里开始,你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属于你的,但唯一的条件是必须在日落以前,赶回到你的起点。
农奴听到后,不敢相信自己的人生竟有如此机遇,马上向着前方拼命奔去,他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才愿意折返回来。眼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他开始担心起来,害怕将失去刚刚拥有的土地,于是便逃命般赶回原点。在太阳落下前一刻,他成功赶回来了,并得到远超自己能力所及的大片土地。可是,他的疲惫早超过了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于是心脏慢慢衰竭停顿,倒卧地上。就在临死前一刻,他才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只是能容纳他身子的一片土地,也就是自己现在躺着的这一小片而已。
这个故事并不是要告诫大家做人不可贪心,而是希望大家认真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所需,因为我们想要的很多,但真正需要及能享用的却很少。这就如近年流行的自助餐文化,你只须缴付一个看似不算高昂的费用,便可无限量进食种类多不胜数的食物。但你身体所需的营养与热量并不会因任意选取食物而增加,你胃部的容量也不会因此而扩充,结果得到的不是物有所值,反而是消化不良、胆固醇与血糖同时超标。把金钱用来购买你所需要、所喜欢的食物,才是真正的物有所值,且所付出的远比自助餐费用低。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一个事实,物质只是一种身外物品,虽然是必需品,但如果过多便会成为身体的负担、心灵的负累,要适可而止。只是,人从小便被灌输扭曲的物欲态度,一直被告诉多就是好,多就等于富足。其实你真正需要的,与你被告知应该需要的,中间多了一大堆额外的废物负担。让你每天疲于奔命的,不是生活所需,而是生活不需。
如果把人比喻为一幢住宅大楼,大楼的外部装饰就是供路人观赏的身外之物,内部装潢才是供主人居住的生活空间。人生的资源时间有限,人应该更注重内在修为,让自己真正活得舒服轻松。当人能减少对外部物质上的渴求,便可抽出更多的时间、更大的心力,用在追求内心的富足上。
生活中真正用得着的物品远比想象中少
多年前,我曾读过一本由山下英子所写的《断舍离》,她从小学习瑜伽,将哲学中的“断行、舍行、离行”应用在生活中,成了一位史上最强的杂物管理咨询师。断舍离的意思就是:拒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她令我用新的眼光去检视自己所拥有和需要的东西,不为过去、将来,只为此时此地的自己去想。断舍离真正教导人的,其实是一种简约自在的人生哲学,从整理物件到审视内心,面对物品就等同是面对自己一样。
断舍离的两大标准是依据物件的实用值与时间值。第一是实用值,是指此物对人的存在价值,而非物件在金钱或功能上的价值,所以必须把物我的主客关系重新理清,是人用物而非物用人。纵使物品功能仍然良好或价值再不扉,如果用不着,对人的价值还是零。第二则是时间值,有用的物件不一定时常用到,所以时间的主轴应回到现在,我们必须经常依据“现在”的这个时间轴,一步步选择、取舍,只留下自己需要及合适的东西。
许多人都有囤积东西的习惯,特别是老人家,总舍不得扔掉旧的、没用的物件,嘴巴上会说丢了好可惜、东西还能用、早晚会用得上,这些似是而非的借口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过去的放不下,或是对未来的担忧不安。在逃避面对现在的同时,总觉得被一堆东西围着便有安全感。
然而,我的那次濒死意外的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万般带不走的道理,令我减少了对物欲的追求,明白脱离越多越是好的生活方式。康复后,我在家里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生大扫除,重新整理我的生活空间。我把自己三十年来留下的所有物品彻底翻出,像要搬家一样整齐排列,共分成七大类,包括衣物鞋袜、文件书本、珍藏财物、兴趣、享乐、家用及其他。东西多得让我瞠目结舌,足足占满了一整个客厅。我看着这些熟悉的物件,心里感慨地想:三十年人生换回来的就是这堆东西。
我逐一翻阅,发现每件物件背后都印有一段难忘的小故事,相片诉说着旅游时的情境片段,潜水镜映照出美丽的海洋世界,古董手表记录了人生每个重要时刻,还有更多说不完的故事。如果把这些小故事重新拼凑起来,我像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一半是乐事,一半是令人流泪的回忆。
我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涌入心中,眼泪盈满了双眼。当时我像在整理自己的遗物,甚至分不清到底自己是死是活,这些万般带不走的物件是真实或是虚幻。如果意外时我就这样死了,现在在这里的人应该变成了我的亲人,我像看到他们一面整理我的遗物,一面翻阅怀念我的人生。这时我才觉悟到,那份哀愁原来是来自被遗下的亲人的心。
虽然眼前的这堆物件勾起许多人生片段与情感,但我清楚知道这些回忆并非活在物件中,而是留在人的记忆里。所以我不需要这些物件去证明自己的曾经存在,亲人至爱也不需要靠它们来保存回忆思念,我是活在自己与别人的心里。我把真正需要的物品重新筛选、贴上标签,发现不需要的东西竟比需要的多出好几倍,生活中真正用得着的物品远比想象中少。原来我一直在浪费宝贵的人生,囤积没必要的东西,购买多余的废物,不但剥夺了个人的休息享乐空间,更赔上了整理的精神力气。
万般带不走
回想我在执行警察职务时,也常碰到不少类似情况。我到死者生前的居所进行搜查取证,了解死者的生前状况并找出寻死原因。满屋的物件顿时成了死者的遗物,翻阅这些遗物时,我像在阅读死者一生的经历,清点死者一辈子所留下的物品所值。而不只一次,我竟在调查期间无意中发现死者不为人知的生前秘密。
其实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死者遗下的还有生前的片段回忆,只要随手拿起一个奖座或纪念品,亲属都能娓娓道出当时的情境故事,仿如昨天才发生一样。那些物件只是一个象征提示,真正留下的是那份一去不复返的时间回忆。死者带不走的不只是物品,亲人爱人的悲伤怀念也一概不能带走,所以生者跟死者都要学习放下,特别是对物欲的执着,物件只是不断从一人转到另一人身上,但谁都不能真正拥有、真正带走。
我希望大家也能至少经历一场人生的断舍离,果断地舍弃现在不需要的东西,不再成为物质的奴隶。这不但能清掉身边一大堆多余的废物,更能腾出更大的生活空间,利用更多的人生时间。这种外减内加的生活态度是引发人生改变的一种原动力。简单的生活,配上足够的物资与丰盛的心灵,才是最写意充实的生活。
钟灼辉 香港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犯罪心理学家、畅销心灵作家、潜意识心理治疗师与企业培训师。曾担任香港警务高级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