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晚期至刘宋(史称南朝宋,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初年的历史舞台上,曾出现过一位重要人物:谢晦。东晋南朝的陈郡谢氏,是唯一可以和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家族比肩的高门大族(该句中的“马”代指东晋帝王家族司马氏),谢晦又是这个家族中的佼佼者。历史给了谢晦机会,让他帮助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创建大业,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明星。
强臣的末路
谢晦年轻时即进入刘裕府,因精明能干而受赏识,成为刘裕心腹。在刘裕北伐姚秦、消灭政敌的历次争斗中,都有谢晦的身影。最终刘裕取代东晋称帝,开创了南朝时期,禅代之日,由谢晦负责警卫。此后,刘裕又把宫廷宿卫重任交给了谢晦。公元 422 年,刘裕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临终托孤,谢晦是四位顾命大臣之一。那一年,谢晦仅三十三岁。
宋少帝即位后荒淫无道,引起谢晦和其他两位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的不满。于是三人联手把少帝废了。为免留后患,还特地派人斩草除根,刺杀了少帝。他们迎立的新帝,是刘裕的另一个儿子,在南朝历史上小有名气的宋文帝。
年幼的宋文帝在政治上早慧,即位之后的第一感觉,不是欣喜之余对谢晦等人的感恩戴德,而是在内心深处泛起一丝深深的恐惧。面对一批敢于废帝、弑君的强臣,这皇位如何做得安稳?于是宋文帝借助另一位顾命大臣檀道济之手,用武力解决谢晦等人。结果谢晦战败,被押赴刑场斩首,时年三十七岁。谢晦短短三十七年的人生,曾辅佐旧主,废弑少主,迎立新主,可谓波澜壮阔。然而几乎在他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同时,身首异处。他的死固然和残酷的政治斗争有关,但笔者却以为,其缘由更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处世哲学中。
人生怎能一路坦途?
在谢晦失败之前,《资治通鉴》卷一百十九记载了谢晦之兄谢瞻的死。谢瞻之死并无特别,寿终正寝而已,且其官职仅为豫章太守,并没有到《资治通鉴》必须交代其生死的级别。《资治通鉴》之所以记载谢瞻之死,笔者以为其重点在于强调谢瞻临终之前对谢晦的教导。
弟弟年少得志,权倾朝野,作为哥哥,谢瞻不仅没有欣慰感,反而满怀忧虑。当看到前来拜访弟弟的达官贵人们的车辆拥堵在府门前时,深谙世事的谢瞻就看到了浮华背后的危机。年轻的谢晦所凭借的最大资本,无非就是刘裕的信任。那些年长位尊的贵人们慑于刘裕的权势,不得不向其心腹人低头谄媚时,他们的内心滋味如何?年轻气盛、踌躇满志的谢晦恐怕不屑于去体会。过早的成功与得势,也使得这位自信满满的年轻人没工夫好好地自我反省。谢瞻却早已意识到,过于高调的行事作风和过于张扬的性格,迟早会为谢晦招来大祸。临终前,谢瞻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弟“福过灾生,其应无远”,规劝他及早参悟“祸福相倚”的人生哲学。为促使弟弟韬光养晦,谢瞻甚至在临终前上书刘裕,要求降黜谢晦。谢瞻的行为看上去很难理解,事实却证明,他是对的。他太了解自己的弟弟,做人做事有往无收,只知前进,不知后退。这样的行事风格,恰如高速行驶而没有刹车设备的车辆,除非运气好到永远不会碰上障碍物,一遇障碍则必然车毁人亡。
谢晦没有听哥哥的劝,在废弑少帝以及和文帝角力时,依旧保持着满宫满调的行事风格。很不幸,宋文帝成了他翻车的障碍物。谢晦就像一颗划过夏夜天空的流星,绚丽而短暂,短暂到让人觉得和他的功业如此不匹配。如果谢晦能听从哥哥的劝告,及早改掉凡事满打满算的强势性格,学会与对手妥协,学会给他人留余地,他最后是不是能给自己博取一点余地呢?
Tips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鼎盛,皇权削弱。南朝时期有四大盛门之说,即顶级门阀“王谢袁萧”,陈郡谢氏排位第二,仅次于琅琊王氏,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
姜 鹏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唐宋政治思想史、《资治通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