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能否告诉未来?

编辑:日期:2018-01-23

历史不能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们还是要认真地去研究它,因为在探究历史的过程当中,能够培养人们思考的能力,从而使人们获得自身的成长。

代际沟通、少主与老臣、精神理念的传续……这些家族企业传承中在所难免的“疑难杂症”,在中国厚重而悠久的历史中比比皆是,企业家是否能够通过回溯历史,从中找到相同文化支撑下的标准答案?在“财富的灵魂:家族企业传承密码”— 2017 第四届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主题论坛暨中欧第六届中国家族传承论坛的“传承夜话”上,本刊邀请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香港科大陈江和亚洲家族企业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倩、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银行保险部总经理孙文峰,通过家族企业传承中的“道与术”,现场解读各自眼中历史与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梳理历史能为我们描绘出怎样的未来景象。


不可把握的未来

姜鹏:历史能否告诉未来。

“历史能否告诉未来”这个题目中暗含了一个意思—历史学是否具备一种社会功能。我们经常说“鉴往知来”,早在《周易》里就曾经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这句话的重点在于“知来”,这代表了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需求—对未来的把握—甚至并不需要知道未来会发生哪些具体的事情,但是人们希望可以确定未来一定是安全的。而存在这种需求的原因,恰恰是未来太不可把握了。

学习历史似乎能够从中掌握一些确定性的东西,显然那个不确定的未来让我们充满惶恐。事实上,如果我们假定人都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那么你还需要历史吗?

如果“把握未来”也算是一门学科的话,那么有两类人无疑是这一学科中最活跃的,他们同样擅长模拟一种轨迹,通过既往事实的总结告诉人们未来是什么样子,一种是天体物理学家,另一种是历史学家。其实有很多学科的研究都是在根据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对称性进行一定的推测,天体物理学家和历史学家“脱颖而出”的原因在于,衡量的尺度远高于其他行业,别人的对比、回溯也许仅是三五年,回顾三五年,告诉你未来三五年,而历史学家动辄就是回看五百年甚至千年。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人们用三年五年看待社会发展,已经能够感觉到剧烈的变化,但在历史学家的纵向研究中,这只是一个极短暂的度量。八年的一场战争,可能会对社会和国家造成极深远的影响,但历史上这样的征战其实很多,安史之乱打了八年、秦末汉初也有打了八年的战争,为什么今人提起时并没什么感觉?因为 2000 多年的历史早已将其稀释掉了。因此,当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侧重点不同,在一个长线的时间轴上,所谓的对称性也将无限的缩小,三五年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或许并没那么重要。


确定性与可能性的本质区别

姜鹏: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一个确定性的答案,而是在于研究的过程能够让人成长。

通过某一种手段获得未来的确定性,或预计未来某一时间可能发生的事情,从而提前做准备,其实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达到的。从物理学的角度去解读确定性,是要当结果出来之后才有确定性,结果出现之前确定性是不存在的。通过分析、预判所做出的,都只是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确定性是在过程当中形成的,我们应做的是如何判断、如何选择,而不是盯住结果的确定性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现在你的意见受到了比较有实力下属的联合反对,你还要继续贯彻吗?强行贯彻下去是什么结果,妥协是什么结果?事实上,在付诸行动以前,很难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果,结果来源于判断和选择。

举两个历史上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刘邦重要的谋士有一个叫张良,还有一个是陈平。刘邦在任用陈平之前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刘邦觉得陈平就是可用之材,哪怕他在军队里面贪污受贿,陈平自己也供认不讳,但刘邦仍旧坚持了自己的判断,最后陈平不仅用反间计除掉了范增,还谋划了围剿韩信,为刘邦创立汉朝建功卓著。这是一个作为掌权者力排众议、坚持自己的成功事例。反之,汉文帝与贾谊之间,就是一个当断未断的典型,也是由于多人的反对,汉文帝最初放弃任用贾谊导致汉室复兴拖后了很久。事实上,这两个例子最终的结果,都取决于判断和选择,而不是领导者纠结于结果的走向。确定性是不存在的,我们不要试图通过任何的学习来预知结果,今天的人更倾向于积极的心态,去假设事情的最终结果,这是非常危险的。

同时,不要试图通过与人的交流获得一种确定性,经验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不能证明某一种方法一定是最好的,人应该努力在过程中学会判断和选择。同样,历史不能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我们还是要认真地去研究它,因为在探究历史的过程当中,能够培养人们思考的能力,从而使人们获得自身的成长。研究历史,并不是要去向历史要答案。


文化传承的统一性

彭倩:从家族传承的案例中看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是历史能够告诉我们未来仍需坚持的一个方面。

华人家族企业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我们研究中心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做了很多文化方面横向的比较。抛开商业方面的影响,有两个因素是具有共通性的:第一个是来自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要建立、发展一个好的企业,或者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要融合多方的文化精髓,而不只是关注你自己民族或国家的文化;第二个是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比如在华人家族企业中非常成功的李锦记,他们是非常早引入家族宪章的一个家族,这是一种非常西式的模式,是约束家族成员的一个行为准则。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这也不是一种纯粹照抄西方模式的行为,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的一种适宜的家族治理模式。软性的文化基础,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而不是直接变革所能执行的。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开明、自由的家族文化氛围,很难让家族中不同年龄的成员共同遵守一份准则。


制度与文化并重

孙文峰:家族企业在传承当中,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究其原因更多是在于文化的传承是否顺畅。

通过历史来看未来,聚焦在家族财富传承过程当中,有两个部分非常重要,一个是制度,另一个是文化。这两者缺一不可,这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演进中可以得到佐证。在中国千年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朝代,为何有长有短?最典型的以秦国为例,曾经空前强盛的王朝,为何存续年限极短?我认为秦国的强大是在于通过系统制度的建设达到了急剧扩张,因而一度问鼎华夏,而秦国的快速衰败则在于缺少文化的传承。

家族企业在传承当中,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究其原因更多是在于文化的传承是否顺畅。这也是中国家族企业在传承上无法完全从西方借鉴的一个原因,因为文化的传承要以中国的文化精神为主导。例如很多家族办公室,或者是家族财富管理机构都在传导一个信息:家族治理中家训的梳理、传承拥有重要的作用,提倡这种家族情怀,其实就是从传统文化里面学习到的。

正确看待代际差异

姜鹏:通过不变的量参考变量,找到变量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有一些量是变化的,有一些量是不变的,由此人们才有可能根据不变的量去学习如何把握、寻求借鉴。代际关系同样如此,有一些内涵的因素是不变的,比如人性。人或许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类型的性格,但基本的人性是不变的。

分析代际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注意到成长环境的不同,这就是一个所谓的变量,如何通过不变的量参考变量,找到变量形成的根本原因,会更加有利于解决矛盾。因此,代际差异不是对和错的简单判定,仅仅是两代人之间存在着的一个需要调整的变量而已。


彭倩:消除权力距离,多听听年轻人的想法。

首先,我想提一个概念“权力距离”。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权力距离,有调研显示,以色列人与人之间权力的距离是最短的,而中国是排名最高的国家之一。犹太人有一种“争论的文化”,在家族中年轻人可以自由地与家人进行对等的争辩,中国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很难挑战父辈的权威,进行自由的争辩。事实上,在企业治理中,这种直接的沟通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另外代际差异,往往来自对于某些事物的不同认知。比如物质财富是最重要的么?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也许不是的,现在的 90 后、00 后,更热衷于解决社会问题,比如去非洲支援难民,做一些改变社会福祉的事情。从这些问题出发,你会看到对于年轻人来说,家族精神财富的传承、和谐的传承,这些家族价值观的传承才是真正的最重要的东西。因此解决代际差异,应该从不同认知的沟通开始,多听听年轻人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办法。


孙文峰:尊重差异化。

在今天(2017 11 26 日)上午的“财富的灵魂:家族企业传承密码” 论坛上,我们听到了法国欧尚集团、穆里耶家族第五代传人的演讲,他提到了解决代际矛盾中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尊重差异”。穆里耶家族能够接受家族成员不同的经营理念,允许他们在家族企业以外自立门户,无论是处于家族产业链条的上游或下游,它们最终可以串联成一份整体的家族事业。成就这份庞大家族产业的基础,就是家族能够尊重年轻一代和上一辈人之间有差异的理念,并进一步地支持他们去付诸行动。

同时,作为家族中准备传递财富的年长一代人还应认识到一个问题,不同年龄人群的阅历和看待问题的视角是有着时代局限的,曾经引领一个行业的领先者,再过 10 年未必还适合在这个位置上,当社会、科技、产业都处于快速发展期时,不仅应尊重“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的不同意见,更应顺应家族和企业延续的需要,及早选择家族中能够引领未来家族方向的人,让他们来决定未来 10 年、20 年家族应往哪个方向发展。



注:本文根据“财富的灵魂:家族企业传承密码—2017 第四届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主题论坛暨中欧第六届中国家族传承论坛”传承夜话“历史能否告诉未来—代际差异,不是对和错的对立”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整理 / 董岩。


姜鹏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彭倩  香港科大陈江和亚洲家族企业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文峰 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银行保险部总经理

曾瀞漪 凤凰卫视财经节目主持人与制作人、凤凰财经研究院常务理事、凤凰卫视《金石财经》节目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