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瑶”案启示:遗嘱解决股权传承有关键

编辑:吴卫义 邵泽龙日期:2015-06-03

        王均瑶英年早逝,所控股企业又是典型的兄弟创业的家族企业,同时还涉及两次婚姻与三个子女的遗产与企业传承问题,均瑶案成为家族企业掌门人突然死亡引起的传承风险的经典案例,启示良多。

创始人突然病故引发继承争议

        在上海肇嘉浜路上,有一座36层高的摩天大楼,外表似乎与其它大楼无甚区别,但这座大楼却似一坐丰碑,传颂着一位传奇的浙商名子。这座大楼命名为均瑶,同时,这座大楼也是上海第一座以民营企业冠名的大厦。虽然铸造这所大厦的传奇人物王均瑶先生已去世,但他人生创业的辉煌却为浙商津津乐道,同时,也正是因为他,引发了人们对企业家股权传承等问题的再思考。

         2004117日,王均瑶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年仅38岁,因其遗嘱内容始终没有公开,所控股企业又是典型的兄弟创业的家族企业,同时还涉及两次婚姻与三个子女的遗产与企业传承问题,均瑶案成为家族企业掌门人突然死亡引起的传承风险的经典案例。

        据媒体报道,根据遗嘱,王均瑶所持均瑶集团50%的股份将一分为三,其中40%由其家属和子女继承,并委托其弟王均金、王均豪共同代管,其余部分转让给这两位弟弟即王均金、王均豪各5%,王均金、王均豪的股份也因此分别增加到35%25%,均瑶集团通过董事会选举王均金为董事长,当时,王均金年龄为34岁。均瑶生前有三个子女,其中两个儿子分别为王瀚与王超,女儿叫王滢滢。三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是儿子王瀚,2004年王均瑶去世那年为10多岁,正在上初中。

        均瑶集团所有的资产都是王均瑶一手一脚打拼出来的,他在集团内部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失去这一权威人物的均瑶集团将会怎样,企业能否顺利发展?在王均瑶去世以后,公司对外披露的由其弟王均金托管的安排在业界也引起一定的争议。

        20041118日下午,在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的带领下,均瑶集团新一届董事会成员以及领导班子,在均瑶国际广场的32楼,举行了均瑶集团高层变化后的首次媒体见面会。会上,对媒体普遍关注的王均瑶股权的遗产继承分配问题,王均金指出,根据王均瑶遗嘱,股权继承对象是其家属以及子女,并不仅是由其长子继承,因此有媒体将其长子王瀚推为中国最年轻的富翁纯属误解。不过,对于王均瑶股权具体的分配比例,王均金并未透露。

        在之后的关于均瑶集团股权结构的公开披露文件里,股权如何继承终于有了定论。均瑶集团的两个主要的控股公司温州均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完成了股权继承。2007 914日,温州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股权发生转让,王均瑶去世前所持有的公司40%份中,38.5%的股权无偿转让给王瀚,0.5%的股权无偿转让给王宝弟,0.5%的股权无偿转让给王超,0.5%的股权无偿转让给王滢滢。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调整为王瀚、王均金、王均豪、王超和王滢滢分别持股35.5%35%25%4%0.5%。在披露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写到王瀚虽然是第一大股东,但其并不参与公司的实际经营。

        众所周知,王均瑶去世后,均瑶集团在其兄弟王均金、王均豪的带领下继续发展,事实证明,王均瑶的弟弟王均金与王均豪,在企业经营上没有让王均瑶失望,在临危受命后逐渐将均瑶集团带上新的高度。

【启示】

      (一)遗嘱如何解决股权传承

        王均瑶去世后,企业家股权传承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并且,因为和改革开放的事件相吻合的一代们相继步入退休的年龄,传承潮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无论是法律专家还是诸多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对于家庭企业和家族企业的基业长青都积极的献计献策。法律专家的建议中,最统一的是呼吁企业家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而最没有法律风险也是成本最低的就是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确保继承权的顺利转移,以避免换代可能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剧烈动荡。

        在笔者看来,正如本案,大多企业家即使生前立有遗嘱,也非常简单。另外,虽然《公司法》规定股权可以继承,但同时允许公司章程可以设立限制或变通条款,使得继承人当然取得股权存在变数。因此,现在的二代传承显然不是一纸遗嘱可以彻底解决的,还要包含公司基本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文件的考虑。

        目前,有些一代企业家在生前通过股权赠与、其它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的方式解决股权传承问题,或是直接通过形式上的股权转让协议解决股权传承问题,实际上均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比如,在赠与方式中,如果公司组织形式为有限公司,必须其它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在其它股东坚决不同意赠与的情况要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情况下,势必酿成纠纷;而在股权转让形式传承的情况下,如果转让款并未实际支付,就会存在股东权利瑕疵,如果以后企业存在IPO的情况下,必然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因此,企业家有必要越来越重视内控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尤其是围绕公司重要岗位的变故会有很多预案。笔者在此建议中国的创一代们或者正在接班的二代们,认真地考量自己对于企业的意义,不要避讳传统中国人不愿多想的万一,因为真的出现万一在补救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起初的预防。

      (二)规避创始人离世之殇

        民企一代创始人果断的性格、执着的精神,是企业壮大的动因,正因为创始人的魅力,才使得客户和社会对该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一旦创始人突然去世,企业面临的不信任危机就会乌云压顶,给继任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包括本案在内的诸多案例告诉我们,资本市场对于创始人的离世基本上都是持负面新闻的态度,但相对的,如果企业公关过硬,接班人够靠谱反而会成为公司登上另一个台阶的开始。就以本案为例,王氏三兄弟创办了均瑶集团,虽然集团冠名创始人离世了,但因为继位的另外两兄弟同样才能出众,使得公司能顺利延续并且以百年老店为目标。

        因此,笔者再次呼吁企业家应重视整体性安排,看长远,并且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防治突发情况的发生。

      (三)企业家订立遗嘱的必要性

        虽然不会这么说,但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一个企业创始人,如果不是他亲口说起写遗嘱之类的事,别人怎么好说呢?这也确确实实代表着绝大多数民企管理者的观点;而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都是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去考虑继承或撰写遗嘱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国就忌讳死亡,所以很自然地排斥遗嘱。德国《经济周刊》主编巴龙曾对笔者说:所有德国的家族企业,他们第一代长辈,都会定期去写遗嘱。很早就会去写,说我这个财产会给谁,而不是我不行了才去写。如果没有遗嘱,财产怎么分配是非常麻烦的。前文中提到的其他创始人突然去世案例中,基本上都没有订立遗嘱,因此之后产生纠纷的隐患非常大。反观均瑶案的平稳过渡则相对比较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学习的榜样。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