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父子,私德与孤星

编辑:日期:2018-07-06

中国重私德,自古至今都是。私德是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讲究家族观念和家风的传承。和西方的重公德而轻私德相比,各有利弊,暂不赘述。

写本文时,正值父亲节,就概说一下中国式的父子关系。有趣的是, “父亲节”这个节日和“母亲节”一样,都是不重私德,不扬孝道的西方国家发明的。

父亲这个角色,从教育学角度来讲对每个子女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我们的人格构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性格除了先天遗传外,更多是周围环境的影响。曾读过一篇文章:从小获得父亲陪伴,并与父亲关系融洽的人会更加自信,更具人格魅力,也更有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尤其是更善于经营长久的关系,比如家庭、朋友、合作伙伴等等。

但是我们这一代人,在儿时往往很少获得父亲的陪伴和教育。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恰赶上了中国仅有一次、不可复制的改革开放。和平年代,国力日强,经济和科技不断地颠覆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父辈们身在这股洪流中自然要拼尽全力。这就导致了在所难免地把教育和陪伴的任务交给了母亲或是祖辈。

到了少年时期,我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了出国留学。或者说父母选择了送我们出国开阔眼界。这种心理我理解为,一种我认为的传统的“中式家长”的心理,把自己未曾得到的和认为最好的,把自己在童年时期没能得到的物质条件、教育条件给予我们这一代。把自己未作出的决定,未体验的人生,未做到极致的事业,作为对下一代的期待和要求。而作为子女的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承载着这些父辈们的未竟之事。

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私德—孝道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维持这片土地几经兴衰、战火纷飞而能始终统一存续的关键。比如说孝这个字,上面是老的一半,下面是子。正好暗合了之前说的:我们子一辈是承载了老一辈的未竟之事。

这就意味着,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为此作出妥协和舍弃。自己的个人意志和人生规划,往往和父辈的期望有出入。这些例子在我身边很是多见,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原因很简单,我们和父辈身处在两个时代,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而我们又正值青春,意气风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美好的猜想。甚至对自己没经历过的,没有得到的经验或者说教训,也跃跃欲试。这可能就是“中式父子”之间最多见的矛盾了。

有了矛盾就难免争执,但这种争执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高效率的沟通。就好像学者詹姆斯·波克所说:只有在争辩中,才有可能诞生出最好的主意和决定。没有摩擦,就没有磨合。

中式的父亲,擅长的往往不是沟通和表达。他们更明确,更坚毅果断,用行动和结果来言传身教。中式的子女,缺乏的往往正是父辈们所独有的坚韧、执着,中式的家庭,中式的父子,中式的社会,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的私德传承中得以延续。

在这场传承的旅程中,父爱就是投过山脊的一抹微光,不论晨曦或是暮霞,或许还伴着恒久的忍耐。但在我眼中,它始终是海面上孤悬的一颗、令人不倦神往的远星。

舒相谌  吉林中苋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