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二代的培养和历练的过程中,大家都鼓励家族企业让年轻一代有更多尝试和学习的机会。从家族企业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有它实际的考量。现在热门的共享经济、无人驾驶汽车,在十年前几乎是天方夜谭。二十年前,电商也只不过是“很有潜力”的新兴产业。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市场出现了大量的网络创业,如阿里巴巴、百度。家族企业的年轻一代本来就是跟着网络和新经济成长的一代,他们开创的新事业就很自然是网络以及其他新科技的应用。如果成功,这些创二代就有机会把家族企业推上新一波浪头。
不过,即使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年代,绝大多数的新创事业并没有给其创业团队带来名誉和财富。如果单就统计数字来看,创业成功并不很容易,无论在中国或者其它国家,创业失败的例子总是比成功的故事要多上许多。以美国来说,每年大约有五六十万家新创的小公司进入市场。这些新创的公司有一半只能够存活五年,存活十年以上的大概不到三成。如果再把公司的规模和获利的状况列入考虑,那么创业成功的比例可能就更低了。
如果成功或失败是可以选择的,我想没有人会选择失败。但是就创业这件事来说“失败为成功之母”这句格言相当贴切。失败在创业这条路上毫无疑问是很重要的学习经验。根据哈佛学者 Paul Gompers 等人的研究,无论先前创业成功或失败,这些经验对以后的创业成功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但失败本身不会导致成功,失败很多次也不表示未来创业成功的机会比较大。只有能够从失败中学习的人才有办法真正以失败为师,把宝贵的经验转化为下次创业成功的踏脚石。
如何从失败经验中学习
事实上,从失败中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习的第一个障碍物是情绪。大多数的人都达不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我们会因为事业成功而欣喜,也会因为创业失败而沮丧,尤其在过去,传统的社会氛围对创业这件事并不太友善,创业失败更像是个人生涯的一个污点,有些人因为失败大受打击,在情绪上根本不愿意再面对创业这件事,这阻碍了从失败经验学习的机会。但这一点最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由于中国社会愈来愈鼓励创业,因此社会上更鼓励有心创业的人跌倒了再站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整体社会环境对创业更友善,让失败不再是一个情绪上的禁忌话题,而是可以被讨论、理解、反省的学习经验。
不过,社会风气鼓励学习和当事人真正能够从自己创业的过程和结果吸取经验是两件事。举例来说,父母总是鼓励孩子在学校要好好学习,不懂就问,错了就改。这回错了没关系,下回记得不要再犯一样的错误就好。同样的道理,家族企业鼓励下一代创业的时候也有很多创一代对他们的子女说这回创业不如预期没关系,但要从失败中获得教训。不过,孩子听了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指导之后是不是就不再犯一样的错误呢?这一点,我想做父母的或者家族企业第一代都有很多复杂的体会。
人的本性确实会让我们避免重复上次创业犯的错误,但是要从创业失败的经验里学习,我们得先发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只知道这次创业没有成功,但是不能真正找到原因,那么失败的经历对未来创业的帮助将有限。今天我们上网搜寻一下,很容易发现网络上有很多政府或私人研究机构都曾经访问过很多创业的过来人和正在经历创业阶段的当事人,来了解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些调查的规模有大有小,有的仅限单一地区,有的比较偏重单一产业。但是我们看到的结果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就以2017年的Bamboo Report来说,这份由法国INSEAD商学院执笔的报告访问了许多中美两国曾被认为是“明日之星”的失败新创公司,归结出新创公司失败的五个原因,其中包括效率差、不够了解市场、产品开发失败、产品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竞争激烈等等。其实过去二十年里,类似的报告和结论在很多媒体上都常常出现。这五点结论基本上和以前的研究结果大同小异。如果光知道这五点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失败例子中学习到如何成功创业,那么在创业的统计数字上,应该要有一个长期的失败率下滑或者成功率上升的趋势。但是学者专家长期观察这些统计数字,并没有看到这种变化。想要从创业失败中学习,当事人必须先对为什么失败有更多的了解。换句话说,创业失败是结果。表面上这个结果是由某些市场、产品、管理,甚至财务因素造成的。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这些因素只是果,而不是因。所以从失败中学习,应该要反省当事人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之下做了什么决定,才种下了失败的因。对首次创业的人来说,要做这样的反省其实不太容易。如果创业团队很年轻,连工作经验都有限,那可能难度就更高了。
增强自我创业能力的途径
在实务上,为了弥补这个学习能力的不足,很多辅导新创团队的机构像加速器(accelerator)、孵化器(incubator)、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创业天使 (angels)等等都非常强调创业导师(mentor)的重要,基本上就是让有创业经验的专家来帮助新创团队学习。在家族企业里,如果年轻一代想自己创业,就会有很多创一代在尝试自己担任子女的创业导师。对学习创业的创二代来说,加入外面的辅导机构或者让家里长辈指导各有特色。大致上来说,加速器、孵化器这一类机构里的导师通常创业经验更为丰富,也辅导过很多团队,可能更知道学习重点是什么,而来自家族企业的导师则会对自己的产业更了解。两种导师的差别有点像是父母把小孩送去辅导班补习或者在家里自己教的区别。
除了导师制度之外,这几年精益创业(LeanStar tup)的潮流也让从失败中学习变得比较容易。精益创业强调行动的重要,也主张创业要量力而为,基本上是有多广资源就做多大的事业。很多研究都指出,成功的企业家在创业的过程中不太会孤注一掷,他们知道做生意一定是有风险的,但是这个风险是他们可以承担的。因此,即使事业失败也不至于损失惨重,搞得人生好像再也没有希望了一样。当创业失败造成的伤害有限,创业这件事就可以成为发掘市场、探索新机会的实验。这也符合精益创业中行动重于计划的基本原则。任何人即使一开始没有经验,也不知道怎么学,但真的经历过几次创业之后,大部分的人也能比较懂得如何避免在公司创业之初就为以后的失败种下因。
当今的家族企业二代通常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和上一代相比有很多资源和资讯的优势。学校教育的长处在于传递有系统的知识,但是成功创业家的学习是从复杂、混沌的事件中找到脉络。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种更深一层的学习,学生必需积极主动去发掘学习的材料,而不再是被动地等老师把学习内容准备好。因此,有好的导师或者经由多次的尝试都可以帮助有心学习的家族企业二代把不成功的经验转变为将来创业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