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美国索罗斯家族办公室
在全球投资与金融界大名鼎鼎的索罗斯,其主要资产来源于索罗斯自己创立的对冲基金的收益。由于索罗斯已经于几年前退休,他把自己的对冲基金解散,剩余资金退还给投资者,同时把自己赚到的超过200多亿美元的资产转换至自己设置的家族办公室来重新设置投资政策和具体营运,改变为与自己以前风格完全迥异的运作方式。
索罗斯把儿子培养成家族的接班人, 同时雇佣了职业的投资人为自己的资产进行投资。投资组合的标的在坚持全球宏观投资的同时,也投资其他资产类别,包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等,在直接投资标的同时也投资其他的基金。
初步点评:即使是全球最牛的顶级职业投资家也需要设置家族办公室,索罗斯的做法堪称经典,突破了自己,是目前一个难得的家族战略设计的案例,也是突出设置家族办公室重要性的一个最好的“活广告”。但未来家族办公室的运行是否顺畅、高效、达到百年传承、富过三代的目标,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也依赖于下一代,以及合适的职业家族办公室管理人的共同努力。
完整案例详见2016年1/2月合刊 《家族办公室第一课》作者芮萌、陈浩
案例二 希腊船王家族办公室
希腊的两个船王家族,其主要的家族资产都是希腊的私人造船和航运企业。两个家族的船业产业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过程中受到重创以后,各自拿出10亿美元在纽约成立了一个双家族共享型办公室,主要的投资方式与标的是自营投资美国大盘股票。
其原因是两个家族的主要资产都固定在希腊船业上,所以希望通过独立设置的家族办公室来持有美国股票组合,目标是能够对冲自己主营企业业务的行业风险、业务本身的低流动性风险和希腊的政治经济风险。
初步点评:希腊船王设置家族办公室的时间有点晚,遭受损失之后才想起来要改变,但幸好实力尚存,有转化的空间;两个同业务的家族一起设置一个为两个家族共享的家族办公室是比较合适的,也有合理性;家族办公室的投资组合在初期能开发这样的策略已经很不错了,但中后期如果要提高收益率,需要更加分散风险,还需要投资亚洲、欧洲的市场,并且在投资标的的限制上需要特别界定“造船和航运”有关的上下游。
案例三 中国潘石屹、张欣家族办公室
潘石屹、张欣家族的主要资产是中国地产企业,他们也设置了家族办公室,其主要的投资方式与标的是投资纽约的商业地产。这样, 他们的家族资产从中国分散到了美国。
初步点评:在他们成立家族办公室的节点上,迅速布局了美国地产,有点类似主营业务本身在不同区域的多元化,也是投资战略选择之一。虽然中国和美国地产的相关程度不高, 但地产投资的特质基本是一样的, 投资美国的地产会表现出低流动性、高杠杆、低收益等特征, 因此家族办公室的核心功效没有发挥出来,只是沾了边,投资组合的风险回报效果不会理想,未来还有许多提升和调整的空间。
完整案例详见2016年1/2月合刊 《家族办公室第一课》作者芮萌、陈浩
案例四 戴尔家族办公室
戴尔(DELL)电脑是IT行业的一个传奇故事,其开创了网络化销售、制造电脑为一体的一个创新性商业模式,在当时很有竞争力,造就了他的成功。戴尔公司上市后,其创始人迈克尔·戴尔通过高盛的私人财富管理部门管理他的财富。当资产规模逐渐增大时,和美国其它的现代家族伙伴圈一样,他愈发觉得需要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自行管理”。机缘巧合,在一次与高盛两位高管午餐时,两位高管谈起出来创业,戴尔借机邀请他们来为其筹建一个家族办公室, “站在他的立场”来办事,这等于把两位高盛合伙人从“卖方”变成了 “买方”。通过双方合理的磋商,设定了工作与回报机制,两位合伙人与戴尔家族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然后,他们共同花了较长的时间取得了一致的价值观:既以长期资产增值为首要目的,又在其基本理念指导下寻找有能力的资产管理团队来投资,构建了一个家族办公室母基金的始发雏形。
可以说,MSD capital(戴尔家族办公室)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投资型家族办公室。从1998年的4亿美元起步,如今的戴尔家族办公室在纽约、洛杉矶、伦敦均设有办公室,聘请了100多名全职员工,管理的资产总值估计超过 130亿美元。家族办公室下设5个投资方向团队:股票投资团队,特殊机遇投资团队(比如近年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就是一次特殊机遇,这个团队投资了欧元区边缘国家的国债),不动产投资团队,私募股权投资团队,co-investment (暂时翻译成联合、合伙) 投资团队(这个团队主要投资第三方对冲基金)。
重要亮点剖析:戴尔家族办公室在资本市场的金融投资战略运作不仅使得戴尔家族财富增值,同时还减少了戴尔上市公司业绩波动所带来的给戴尔整体家族财富造成的影响。比如说,2002年戴尔公司年净利润增长率为-42.8%(这为“家族企业”资产业绩表现),而戴尔个人财富净值年增长率为14.3%(金融投资所赚取的利润抵销家族企业所亏损的资产表现业绩),从跨越10年以上的业绩回溯统计,两者(家族企业 VS 金融投资)关联度很低,很多时间段内为负相关。
2013年,戴尔家族办公室团队帮助迈克尔·戴尔寻找资金和交易伙伴,收购其家族上市公司的股份,完成了戴尔公司的私有化。这个策略,又属于“家族企业”的状态再定位,从“上市状态”变为“非上市状态”,同时,家族办公室团队也利用了“产业投资”的思路与操作手法,发挥了外部资本的杠杆作用,完成了家族战略发展目标的再一次新定位。
这个案例,充分反映了家族办公室团队的全面性、灵活性与专业性,值得中国家族企业借鉴与学习,因为,戴尔家族也是与中国企业家们处在同一时期的家族。
完整案例详见2016年8月刊《家族办公室战略投资官之多元化投资》 作者芮萌、陈浩
案例五 维氏基金
一个多世纪以来,维氏从来没有从银行借过一分钱,所有的投资资金都来自盈余储备;帮助维氏安然度过 “9·11”难关、反周期投资于营销、创新和渠道,这些均是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只有构建了自有资金(基金)的运作体系— 也可以理解为 “家族银行模式”的体系,才能在面临危机时凭自己的力量化解,并有实力抓住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难得的战略制胜点,实现“弯道超车”效果并一举定乾坤。
2000年,维氏公司建立了维氏基金,该基金持有维氏90%的股份,其余10%股份由埃尔森纳家族的一个慈善基金持有。维氏公司不向任何股东分红,每年利润的90%作为盈余公积金留在维氏基金,其余10%通过上述家族慈善基金在瑞士及不发达国家从事公益慈善活动。
“这个基金对我们家族、对我们的公司都是一个里程碑。”埃尔森纳四世解释说:“它旨在帮助公司保持财务独立,能够可持续发展,确保公司财务实力不被代代传承的过程削弱。我们看到过很多例子,在传承过程中,家族成员对公司业务不再感兴趣,他们要获得大笔分红,影响公司财务实力和长远发展。我们十一个兄弟姐妹都是维氏基金的股东,但我们谁也不拿一分钱分红。我们也要努力工作,才能拿到自己应得的工资。”
埃尔森纳家族内部早有成文规定,不应将公司的利润盈余、厂房和设备等看作家族的财产,而应将其视为受托管理的资产,但是这部分资产仍由该家族所控制。这就是从家族财富管理与家族办公室运作理念演化而来的:控制资产和经营资产是两个不同的运作理念,瑞士作为全球跨代财富管理最负盛名的地点,其财富管理的核心思想也被广大的企业与家族所灵活应用。此基金也可视为其家族的“家族办公室”,只是体现的法律体不同。
完整案例详见2016年11月刊《路径各有策略 成功殊途同归》 作者芮萌、陈浩
案例六 比尔·盖茨家族办公室
1994年,比尔·盖茨聘请迈克尔 ·拉尔森为其筹建并运营家族办公室—瀑布投资。在2001年美国IT泡沫破裂之后,比尔·盖茨的个人财富也随之大幅缩水。但在随后的十几年中,通过他的家族办公室盖茨成功地将财富分散投资于各行各业。根据《金融时报》的报道,从1995年开始,拉尔森负责营运的家族办公室的投资复合年回报率高达11%,弥补了盖茨在主营业务上不可避免的损失,在其个人与家族整体财富体系下,成功分散风险,实现了增值,持续不断地优化了其家族财富结构。这个动态的过程,在家族财富管理的专业术语里,被称之为“财富的结构化”。
但比尔·盖茨与许多的欧洲国家、美国、中国的第一代创业企业家一样,会犯一个“感性的错误”—由于感性的信任,最初委托好友埃文斯夫妇管理其财富,并未设定正式的法律实体与组织结构,也没有确定明晰的职责归属,缺乏透明的汇报程序、绩效审核及监控机构,没有对重要工作人员的资格标准进行审核(因朋友关系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不严谨、不科学、不专业的家族办公室筹建过程,势必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及风险。最终,埃文斯夫妇的不法行为不仅给盖茨的声誉带来了负面影响,个人友谊也蒙受损失。
为自己的这个“错误”买单之后,比尔·盖茨才意识到,应该花销投入,开始自己家族办公室正规的筹建发展之路—这经历了从随性的“个人化”到理性的“机构化”的发展过程。企业一般会经历由设计“家族治理”到设计“家族办公室的治理”的两个阶段,也是两条科学交错发展的运作路径。
完整案例详见2016年11月刊 《路径各有策略 成功殊途同归》作者芮萌、陈浩
案例七 eBay联合创始人杰弗·斯科尔的家族办公室
eBay的联合创始人杰弗·斯科尔的财富是通过一件事来创造的—那就是eBay公司的上市,一夜之间杰弗成为了一个亿万富翁,那个时候对于杰弗而言意味着“我现在有这么多钱我该做什么呢?我如何才能保全这样一大笔钱?”
“需要注意的是,那个时候杰弗还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在拥有了这样一大笔钱后,杰弗想到的是成为慈善家。他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他卖掉了自己的一些股票,用卖股票的钱来为这个基金会提供最初的资本,同时他也成立了家族办公室。这个家族办公室不仅管理基金会的业务,同时也管理他自己的资产。”斯科尔的家族办公室都大量运用信托来对不同的资产类别进行投资。举例来说,斯科尔的家族办公室在全球设立了120多个信托,对不同的资产类别进行投资,同时信托的运用也可以非常好地保护投资人的隐私。
完整案例详见2018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