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持续创业的唐氏家族

编辑:日期:2018-09-10

唐氏家族原是无锡和上海数一数二的纺织世家,与另一上海纺织巨头荣氏家族齐名。由于战乱、制度变迁等客观原因,唐氏家族的企业数次中断经营。然而,唐氏家族几代领导人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代际持续创业使得其家族企业重新获得生命力,至今活跃在香港和内地等地。

唐氏家族第五代企业领导人唐翔千是香港和内地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人,其参与了深圳的第一批补偿贸易,在乌鲁木齐创办新疆第一家合资经营的天山毛纺织厂,在上海办起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等。在唐氏家族中,不仅产生了唐翔千、唐庆年(唐翔千的二子,原美维执行主席兼董事总经理)这样的企业家,也产生了唐英年(唐翔千长子,曾担任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这样的政界明星。因此,该家族的发展历程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素材。

代际持续创业的成功取决于能创造竞争优势的独特要素在代际间的传递,有纺织世家之称的香港唐氏家族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对唐氏家族五代领导人创业案例的深入挖掘与理论归纳,我们认为家族资本的获取是实现代际持续创业成功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家族资本是否能够有效地融合社会金融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网络资本及社会文化资本,成为影响代际持续创业成败的关键。

我们将分两期探讨家族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两种独特要素如何对代际持续创业产生影响。


纺织世家的确立:唐氏三代人的创业之路

唐懋勋(1800年~1873年)(唐翔千的太曾祖父),号景溪,祖籍常州武进,是唐氏家族纺织世家得以确立的第一代家族领导。唐懋勋定居无锡后开始从农业转向商业,在城区开办唐时长布庄,为当时无锡四大布庄之一,经营中以诚待客获良好信誉。1860年在无锡城区经商的唐懋勋为躲避太平军起义引发的战乱,拖儿带女举家迁至既有传统手工纺织基础,交通又方便的无锡东乡严家桥定居。唐懋勋在此江南小镇先开办春源布庄,经营土布、棉花、棉纱业务,生意兴隆。其后发展多种经营,买地修建唐氏仓库、唐家码头等,仅十余年即成为无锡东乡首富。

唐家第二代── 唐懋勋的第七子唐福培(1841年~1886年)(唐翔千的曾祖父)继承父业,与其兄唐洪培一起在严家桥经营春源布庄,后又开设同济典当、德仁兴茧行、同兴木行、同济栈房等,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十余年即成为地区首富。

而第三代——唐福培的第四子唐骧廷(1880年~1960年)(唐翔千的祖父)可以算是唐氏纺织世家的奠基人。1898年,年仅18岁的唐骧廷决心到无锡城内独自创业。与幼时好友一起,从调查市场行情入手,合资在无锡北大街开办九余绸布庄,兼营土布、绸缎和呢绒。由于绸布庄地处无锡最繁华地段,且经营上讲求信誉,待客和气,服务周到,所以业绩居同行各店之冠。清末民初,九余绸布庄已成为无锡最大的绸布庄之一。1916年唐骧廷将累积的资金投入一家由于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仅有30台木布机的冠华手工织布厂,加以扩建改造,并定名为“丽华织布厂”,一年即盈利。从此,唐骧廷开始兴办实业。1919年,唐骧廷在亲友中筹集资金扩大规模。以290台木布机,40台铁木布机建立了丽华第二织布厂,同样一年即获盈利。后来又在厂门旁设立门市部,直销产品,成为无锡织布厂自设门市部的创始人。1933年唐骧廷又购进新式布机220台,增设了丽华第三织布厂。

先期创业的成功鼓舞了唐骧廷继续发展的勇气和激情,他深知织布比纺纱赚得更多,而印染比织布赚得更多,利润能有几十倍的增长。于是,他先进行集资入股,再向银行、钱庄贷款,于1 92 2年创办了丽新厂。从此,中国第一家全能纺织厂开始起步。面对日商利用强权垄断中国棉纺市场,唐骧廷意识到只有提高国货的质量,做到价廉物美才有竞争力。因此在1925年、 193 1年和1934年他多次增资,引进技术,更新陈旧设备,增设了发电厂和印花机,并重金聘请专家及各种人才,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职工已近3000人,日产细纱40件、坯布2000多匹,每年盈利100多万元。从此,唐氏家族这一支与别支一起,进入了中国大实业家、大企业家的行列。这一发展过程表明,在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就不断在家族资本的基础上,有效融合各种社会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并迅速拓展商业网络。


传承与代际持续创业:唐氏第四代的创业之路

唐骧廷的第二子,唐氏家族第四代领导人唐君远(1 9 01年~1992年)(唐翔千的父亲)从小聪颖,读书刻苦,善于思索。年轻时就读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后转入苏州东吴大学攻读化学。唐骧廷在事业兴旺发达之际,为使事业更好发展,后续有人,及时在众子弟中选择了第二子唐君远来接替他。 1922年,唐君远奉父命离开学校协助父亲管理工厂。唐骧廷要求他从基层工作做起,经受锻炼,唐君远从底层做起,一直到1925年担任工厂厂长,负责全盘工作。

唐君远积极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全能棉纺织企业——丽新纺织印染整理厂,争取贷款,订购先进设备,聘用专业人才,如期完成企业改造。由于纺织印染一条龙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改变原来只生产自由布、格子布等单调品种,开发织造了提花布、丝光条格、泰西锻、泡泡纱、精纺高档府绸、鸳鸯府绸等新品种,并创出“九美”、“司马光”等名牌。产品走俏市场,远销东南亚。在丽新厂稳定发展后,唐君远注意到中国纺织业棉纺、丝纺、毛纺三业中,毛纺织业的发展缓慢,不具规模,全国只有几家生产粗呢的厂,细呢依靠进口,是一个空白点。在父亲的支持下,唐君远决心兴办全能毛纺织企业。由于投资巨大,便以丽新厂为主,联合当时无锡几大棉纺织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协新毛纺织染股份有限公司”及“协新毛纺厂”。 

开厂之初,唐君远运用创办丽新厂的经验,注重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从澳大利亚进口上等毛条,生产精纺花呢等品种,以及国产羊毛粗纺女衣呢等品种。由于协新呢绒花色品种多,价格便宜,有些品种质量超过洋货,产品一经问世,便深受呢绒商和消费者的欢迎。上海呢绒批发商组织联益公司要求全部包销协新呢绒产品,引起英国毛纺织业厂商的惊愕。唐君远也因此被称为 “呢绒大王”,成为中国民族毛纺织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家族企业中断经营与异地再创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无锡,丽华一厂、二厂先后毁于战火。丽华三厂、丽新厂及协新厂均被日军占作军营而停产。巨大的损失并没有动摇唐君远实业救国的决心,他决定在上海公共租借地置地开办新厂,同时收留无锡厂停产后避难到上海的职工。他向洋行购买设备,分别在西康路、江宁路开设信昌毛纺织厂。同时在江宁路、思南路、长寿路三处分别开设织布、印染、纺纱工厂,成立昌兴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两企业于1938年正式开工,唐君远任两个厂的厂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两个厂苦苦支撑到1944年,不得不停产。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及无锡两地工厂均再恢复生产,在上海的企业正式改名为上海丽新一、二、三厂和上海协新毛纺织厂。1949年,无锡和上海先后解放。唐君远在两地所有工厂均保护完好,开足生产,为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做出贡献。这一期间,中国民族企业饱经战乱,各种资源也屡遭破坏,但优秀企业家的创业价值观、报效国家热情依然不减,而且破损的资源也以潜伏的形态保存下来。

1955年,唐君远积极带头,沪锡两地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唐君远担任公私合营上海协新毛纺织厂、公私合营上海丽新纺织印染公司经理,并担任上海市毛纺织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其后,唐君远积极参政议政,参加工商联等工作。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中国大陆的民族私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历程中断了。


唐氏第五代的再创业之路

第五代唐君远的长子唐翔千(1923年~2018年),1950年学成回到上海在中国实业银行任职,后因他熟悉外汇业务而被派往香港分行。

香港再创业  唐翔千只身来到香港,住集体宿舍、吃外卖餐,在银行任职三年,对香港的经济发展形势逐渐有所了解。唐翔千是学经济出身,又在银行任职多年,自然有相当的人脉资源,对金融也比较熟悉,而父辈们“实业兴国利民”的思想以及他们创业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唐翔千。他对搞房地产、投资股市都无兴趣,认为“创业,不应只考虑个人的经济利益,要有利于社会及民生,办实业才是正道”。于是,唐翔千决定继承祖业,从纺织业开始在香港创业,既可为香港创造就业机会,又能发展商业。

1953年,唐翔千与友人合伙租赁建立有104台织布机的香港五洲布厂,在父亲朋友的支持下,亲力亲为毫不放松,第一年即获利,迈开创业的第一步。1955年,因已有了五洲布厂的班底和初步经验,唐翔千便合伙投标购进有200台布机的香港华侨布厂,亲自精心管理,第二年即扭亏为盈。1957年,香港华侨布厂拓展为香港华侨纺织品公司。1959年,唐翔千合资创办中南纱厂任董事长、总经理。1964年其又合资创办香港中南针织有限公司、中南针织厂、毛纺厂,任董事长。唐翔千从上世纪50年代初租赁一个小布厂起步,历经15年的奋斗与拼搏积累经验到60年代中期在香港已经创立了覆盖棉纺、毛纺及针织成衣业的一系列企业。

唐翔千的创业历程表明,后继者个人创业能力可与家族的创业精神及价值观衔接起来,再加上又特别善于融合“友朋”这一社会人力资本,可以成功实现快速创业。

从香港到异地他国的创业  上世纪60年代末香港纺织品出口受配额限制,而许多欧美大公司在香港均设办事处直接订货,这促进了香港成衣业的蓬勃发展。唐翔千抓住机遇,1969年独资成立了香港半岛针织有限公司任董事长,生产羊毛衫成衣,创立自己的品牌,不断开拓市场。同年,唐翔千与人共同开设纺织品公司,历经多次风浪,公司发展壮大,并收购及吸纳其它有关企业参加,组成了集纺纱、漂染、织布、针织、制衣、贸易一条龙的拥有几十个企业的香港最大的纺织集团——南联实业

限公司。唐翔千任常务董事、副总经理,公司股票于1969年末在香港上市。1967年时值内地文化大革命,直接影响到香港的稳定,唐翔千应唐鹤年、唐乘千之邀,共同在台湾台北市创办协星针织厂。1974年,因在香港受配额限制,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唐翔千遂向海外寻找不受配额限制而又适宜发展的地区创办纺织厂。经考察,唐翔千在南印度洋的一个岛国毛里求斯创办亚非毛纺织有限公司及亚非毛纺织厂,成为当地最大的毛纺企业。

这一创业过程突出表明,华人家族企业既注重利用自身的资源,同时又不局限于家族资本,不断突破家族局限,融合各种社会资本,扩大企业规模,表明华人企业家有很强的拓展信任合作的能力。

内地再创业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内地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补偿贸易开始。出于对内地改革开放政策的响应和热心支持,唐翔千第一个来到深圳开展补偿贸易,开办了一个几百人的中型针织厂。1985年唐翔千又在东莞合资创建广东联发毛纺织有限公司。之后联发公司逐渐扩大,从两条生产线发展到十几条线,成为毛纺织齐全的全能企业,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毛纺织企业之一。另外,唐翔千还在新疆投资建设了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是新疆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并于1997年上市。上海是唐翔千的第二故乡,也是父辈们创业的地方。唐翔千于1979年率香港工商界代表团访问上海时,提出合资建立毛纺织厂,生产高档兔毛衫。1981年7月,中外合资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成立,成了第一家沪港合资经营、第一家落户浦东开发区的合资企业,并发展成为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集团性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上市股份公司,是上海改革开放的先驱。

与时俱进,进军电子产业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香港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新兴、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业发展加快,成为第二大出口行业。1985年唐翔千审时度势,决定购进设在大埔工业村的三个制作电子设备主要配套产品印制线路板及其基材的生产厂,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美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开始进入电子业。随着内地的开放,唐翔千开始把电子生产基地向内地转移。1987年,唐翔千合资参与由东莞市电子公司创办的生益覆铜板有限公司,改进企业,扩大产能。另外,唐翔千在东莞还以合资、独资方式创办了生益电子有限公司、美维电路有限公司、美加伟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极大地促进了东莞电子产业的发展。在东莞的企业开始进入良性发展时期以后,唐翔千决定回家乡上海发展电子业,先后在上海独资创办了美维电子有限公司、美维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美维创新技术有限公司、凯思尔电子有限公司等。

1991年,唐翔千将31岁的小儿子唐庆年从美国调返香港壮大美维,掌管集团电子业务,三女儿唐英敏也于2005年开始进入美维、生益科技等公司,担任董事等职务。而长子唐英年则弃商从政,从香港立法局议员做起,2007年起担任香港政务司司长,成为仅次于行政长官的政府官员,2012年竞选香港特首失败后回归家族生意,担任半岛针织厂有限公司主席。在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公布的2018年香港富豪榜中,唐翔千财富为15亿美元,列第54位。


注:本案例的资料来源包括《唐翔千:创业之路》、《唐君远:著名爱国实业家》、《唐翔千传》等书籍,相关的新闻报道等媒体资料,以及美维控股、生益科技和天山纺织三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材料等。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