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老铺企业大国。创业超过百年的老铺企业,如果将个人商店和小企业都算在内,其数量估计已经超过了10万家。在这些老铺企业里,有创立于飞鸟时代的578年,经营历史超过1400年的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也有创业于718年的,拥有1300年经营历史的温泉旅馆“北陆法师”。据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上拥有200年经营历史的企业,共有约5000家,而在日本就有3146家,霸道地占有了全体的五分之三,并将拥有837家位居第二位的德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另外,世界上还有7家经营历史超过1000年的企业,而这7家无一例外,都是日本企业。
日本为什么有这么多历史悠久的老铺企业?迄今为止,笔者已经在经营层面进行了诸多探讨。今天,笔者想在价值观层面上,也就是针对“企业是什么”这个问题,对日本拥有如此诸多百年老铺企业的原因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企业是什么?
一般来讲,企业被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企业是由出资人或股东出资设立,因此企业的经营要为出资人或股东的利益服务,维护出资人或股东的权益,实现出资人或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对企业大致的定义和解释,在国内接受过大学教育、学习过西方经济学的笔者,也对此深以为然。
然而,第一次注意到日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区别于他国,尤其是区别于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解的,是在2005年发生的“日本放送公司的经营权事件”。(详见配发,案例1)当时笔者正在日本同志社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从这次“日本放送公司的经营权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来看,如果不考虑财务报告做假这个方面,堀江贵文通过收购股票的做法来获得日本放送公司的经营权甚至所有权,即便是敌对式的收购,这都是无可厚非的;而在日本,这样的做法却行不通。因为日本国民普遍有一种认识,那就是:“企业不仅仅是股东的,而是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顾客、供应商、当地社会等一切利益相关者所共有的”。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讲,企业是与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而上升到整个国民的层面上来讲,企业就是“社会的公有物”了。
前几日,笔者访问了日本著名的东丽株式会社。东丽株式会社是1926年由三井物产公司出资设立的,主要从事人造纤维的生产和销售,设立当初的公司名称为“东洋Rayon”。1970年,公司改组为株式会社,公司名称也正式变更为“TORAY株式会社”。从设立之初至今这近90多年来,东丽株式会社一直从事纤维,塑料化学,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的研发和生产,目前产业范围已经扩大到纳米技术、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医疗等范畴。现在,东丽集团在日本共有102家公司,在海外也有151家,共计253家。在全球范围内有45000多名员工,2013年的总销售额达到18378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156亿元)。
“东丽创立以来,一直秉承企业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公有物的思想,股东、员工、顾客、地域社会等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需要获得公司经营成果的分配,这一点非常重要。东丽之前设定的公司核心价值观是奉献社会,但在我们向欧美人介绍的时候,他们不理解,而且对我们公司提出一些质疑,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有问题,不是一个真正企业,而是一个社会福利团体。虽然受到他们的质疑,但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的价值观有问题。现在,东丽株式会社的企业理念,是通过创造新的价值为社会做贡献,作为社会的公有物这一点,我们的认识从来没有改变过。”当谈及东丽株式会社的经营理念,东丽株式会社的负责人这样告诉笔者。
实际上在日本,像东丽株式会社这样将企业看成是“社会的公有物”,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企业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京瓷集团,创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规定了它的社训是“敬天爱人”,更规定了公司的经营理念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创业于1918年,即将迎来一百周年的著名企业Panasonic株式会社,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为公司确定的经营理念则是“贯彻产业人的本分,谋求社会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以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贡献”,更强调“企业是社会之公器”。在Panasonic公司官网上我们可以确认,对于“企业是社会之公器”这句话,Panasonic公司如此解释:“企业是社会之公器,是创业者确立的经营观。换言之,就是从法律上看,即使其企业属于私营企业,但本质上并不仅仅属于某个人或股东。它包括了这些人在内的社会共有的物体。我们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左贡献就是它的使命。换言之,就是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为人类的繁荣和幸福做贡献,这一观点以纲领的形势传承至今,成为经营理念的根基。”⋯⋯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这些都是上市公司,当然都属于公共企业了。典型的日本的非上市家族企业,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那就让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家族企业的案例:创业于1560年,位于日本岐阜县,拥有450多年经营历史的老铺家族企业“锅屋(Nabeya Bi-teck Kaisha)”,依靠传承450多年的铸造技术和不断创新的革新精神,稳健地延续着家族的400年基业,而公司的经营特点就是立足于当地社会,服务于社会,发展于社会,与当地社会和经济紧密联合共图发展;创业于1867年,总部位于京都市,拥有近150年经营历史的塚喜(TSUKAKI)集团,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式老铺企业,更是日本自古以来著名三大商人之一“近江商人”的典型代表,其第六代总裁塚本喜左衛門严格坚持祖先世代流传下来的经营理念“三方好(卖方好、买方好、世间好)”,在稳健地发展着公司主营的和服和珠宝生意之外,积极开展着保存日本传统文化,传播日本优秀文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事业,这具体包括在日本国内主办每年一次的全国和服设计大赛,皮毛珠宝设计世界会展,保存和维护日本拥有三四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为当地民众提供免费循环巴士,解决高龄残章人士购物难出行难的实际困难。近江商人所崇尚和严格遵循的“三方好”理念也被誉为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源头。
日本的企业观
说了这么多,那么,“企业是社会的公有物”与“成就百年基业”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这里笔者还想再举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已有325年历史的株式会社半兵卫麸第二个企业案例是创业于1905年,同样位于京都市东山区的株式会社一泽信三郎帆布。(详见配发案例2、案例3。)
两个案例,非常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在东方人的价值观里,要想成为百年老店,要想实现家业常青,就必须将家业看成是一个社会公有物,它不属于老板个人或者某几个人,而是属于所有与企业相关的人员:员工、股东、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当地社会等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利益关系者。企业为员工提供安定的工作和生活,为股东和债权人提供长期的回报,为顾客和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上游供应商提供健全的现金流,为社会的顺利运转缴纳合法合理的税金⋯⋯
只要企业能够做到为所有的利益关系者提供价值,所有的利益关系者也就会支持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这似乎是鱼和水的关系:水的存在让鱼能够存活,鱼的存在让水的世界充满生机。只有将企业看成是社会的公有物,这种基于长期的互信互惠同昌共荣的关系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作为社会公有物的企业才更容易实现基业长青。
东西方理念孰优孰劣
那为什么西方经济学理论却认为“企业是股东的”,强调“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呢?
其实他们强调股东利益也不无道理:股东是出资设立企业的人,没有他们的出资,企业不可能诞生,而且获利之后在内部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企业须先支付劳动者工资,支付各种债权人利息费用和税金之后,最后有剩余的时候才会给股东们支付红利。在笔者看来,坚持顾客利益更重要,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顾忌到股东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最终却也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股东的利益。在企业归属的认识问题上,东西方存在分歧,这其实是在于东方与西方之间存在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东方讲求“持续为美”,追求百年传承万世流芳,认为短期的一时的“胜败乃兵家常事”;而西方文化则可能更认同“成王败寇”、“成败论英雄”。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美国人创立了一家小型创业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之后,就往往会立即将它以高价出售给其他大公司,而不是自己努力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百年企业。
价值观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各自的想法不同而已。而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有诸多不同的价值观,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案例1】
日本放送公司是1954年由当时的日本经济团体连合会的专务理事鹿内信隆创立的一个广播电台。1957年,鹿内信隆的日本放送公司与当时日本的另一位财阀人物水野成夫创立的广播电台文化放送公司联手获得电视播放权,并共同设立了富士电视台。可以说,日本放送公司是富士电视台的母公司,拥有富士电视台的大部分股份。之后,富士电视台发展迅速,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很快就远远超过了日本放送公司,但两者之间的股权结构却一直没能得到改革,也就是说,虽然富士电视台在资产规模等方面要远远大于日本放送公司,但日本放送公司却拥有富士电视台的大部分股份,是富士电视台的最大股东。
到了2005年初,就在当富士电视台和日本放送公司准备处理两者之间有点畸形的股权关系的时候,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堀江贵文社长率领的活力门公司(Livedoor)突然于2005年2月8日开始大量收购日本放送公司的股票。原来,作为局外人的堀江贵文认识到了富士电视台与日本放送公司之间存在的畸形的股权关系,只要将日本放送公司收入囊中,那拥有巨大资产价值的富士电视台也就垂手可得。因此表面上是在疯狂收购日本放送公司的股票,实际上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瞄准了富士电视台这块肥肉。
堀江贵文的突然袭击打了富士电视台一个措手不及。富士电视台的经营者们对堀江贵文的企图自然非常了解。为了阻止自身被堀江贵文掌控,富士电视台加快了自身与日本放送公司之间股权关系的处理,也就是开始了与活力门公司之间的对日本放送公司股票的争夺战。这就是当时震动了整个日本的“日本放送公司的经营权事件”。
这场针对公司股票的激烈争斗,立刻被各大媒体进行了连日的大肆报道和解读,因此也吸引了日本各界的瞩目。经济类的专业媒体的关注点当然在于股权,经营权和所有权上,而大部分国民的视线却被聚焦到了日本放送公司的员工上。
在这次的“日本放送公司的经营权事件”之中,日本放送公司的员工处在非常尴尬的立场上。他们是日本放送公司的员工,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当事人”,但因为决定他们命运的公司经营权事件是围绕着公司的股票展开的,这却又似乎让他们觉得对正在发生着的争夺战毫无关系,是完完全全的“局外人”,因为他们对公司经营权的归属并没有任何的发言权。于是突然有一天,媒体们的风向一转,开始讨论下面这样的问题:“企业是什么?”“企业是谁的?”
大部分的日本国民表示对堀江贵文和活力门公司的做法“不能理解,不可接受”,媒体们也开始抨击堀江贵文对日本放送公司员工的存在视不见、而进行恶意收购的做法,最终日本证监会也坐不住了,开始出手调查堀江贵文的活力门公司的财务状况。证监会查出活力门公司为了获得银行的贷款而公开发布的财务状况报告书中存在做假行为,2006年1月23日,堀江贵文被日本东京地检特搜部以伪造财务数据信息和违反证券交易法的罪名逮捕,轰动了整个日本的“日本放送公司的经营权事件”也在此落下了帷幕。
【案例2】
创业于1689年,位于京都市东山区的株式会社半兵卫麸,迄今为止已经有325年的经营历史,一直从事麸(面筋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倾尽国力备战,在国内实施了全面的战时统制政策,几乎禁止了所有日常消费品的自由流通,作为制作麸产品的原材料的小麦也不例外。因为半兵卫麸的当时的第十代经营者遵循祖辈设定的“先义后利”的家训,坚决不从黑市上购买小麦做原料,而且店铺里的所有铁器,包括制作麸产品用的工具等都被政府收走,半兵卫麸陷入了历时十多年的停业之中。
二战结束,第十一代半兵卫接班的时候,当时家境可谓是一贫如洗,第十一代半兵卫不得不白手起家,从头开始。在笔者的访谈中,年逾80岁的第十一代半兵卫老先生回忆道:“父亲在临终前对我说过:‘我们家没有做过任何亏心事,虽然现在没有钱,但我们家的作风是得到认可的。你一定要堂堂正正地活着’。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我带着产品到以前的老主顾那里去送货的时候,对方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随着送货量的增大,我不得不考虑去买一台冰箱。但当时买一台冰箱要5万日元,我买不起。于是硬着头皮进了银行,说明来意之后,从柜台里面走出一位应该跟我父亲差不多大年纪的人,是那里的一个小干部。他把我带到一个接客间,坐下跟我说:‘像你这样没有什么抵押就来贷款,这本来是不能贷给你的。但我认识你父亲,他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非常信任他,所以我也非常信任你,今天就把钱贷给你,希望你不辜负我对你的信任,也希望你能尽快振兴你们家的家业’。”
实际上,就是在这些老主顾、银行,以及当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下,半兵卫麸很快就获得了重生。
【案例3】
株式会社一泽信三郎帆布这家企业也已经有110年的历史,一直从事各种帆布包的制作和销售。现任社长是第四代店主一泽信三郎。信三郎兄弟四人,其排行老三,大学毕业后曾经到大阪的朝日新闻社工作了几年。大哥大学毕业后一直就职于一家大银行,二哥在年轻时候因病去世,而四弟虽然一直跟着父亲在店铺里工作,但常年体弱多病。随着老父亲逐渐高龄,而大哥和四弟都没有回家接班的意思,信三郎就辞掉朝日新闻社的工作,与太太一起回到京都,回到了家业。信三郎的回归家业让老父亲喜出望外,而信三郎也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和在朝日新闻社的工作经验,将店铺搭理的井井有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老父亲去世,就在信三郎顺理成章地根据父亲的遗嘱继承家业的时候,从来对店铺不管不问的大哥突然拿出另外一份遗嘱,要求继承家业。就这样,两份遗嘱引发了一泽家族对家业的骨肉纷争,最后不得不对薄公堂。
然而糊涂案到处都有,法庭以“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第二封遗嘱是假的”为由意外地将家业判给了拿着假遗嘱的大哥。于是接下来,信三郎和其太太就被彻底赶出了家业。百年老铺发生的骨肉纷争很快被媒体炒翻了天,信三郎的遭遇也被传得沸沸扬扬。70多名员工无一例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站在信三郎这一边,跟信三郎一起离开店铺,并誓与信三郎独立门户,从头出发;附近的居民也站了出来,自发成立了“一泽信三郎支援会”,为信三郎的重立门户提供支持与方便;一直以来的供货商也站了出来,高调宣布只会向信三郎供货;更有多人对法庭的笔迹鉴定提出质疑,认为邪不压正,强烈支援信三郎再次提诉,要求法庭重判。
最终,经过近7年的波折和努力,2008年11月,法庭宣布第二封遗嘱有造假行为,之前的所有判决以及因之前的判决而形成的公司所有决定都无效,信三郎夺回了应该属于自己的对百年家业的一切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