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出席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介绍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编辑:日期:2021-09-30

2021年9月2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林念修: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就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与大家一起交流。首先,我想借这个机会,对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给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下面,我先就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然后请上海市吴清副市长、科技部李萌副部长、中科院张涛副院长,对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作详细的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明确指出,要遵循创新区域高度集聚的规律,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总书记统揽全局、把握大势,全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怀柔、张江、合肥、大湾区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以及有关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3大国际科创中心、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标国际一流、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3+4”区域创新格局初步形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强力支撑,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战略支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上海市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3+4”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明确要求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高位推进,统筹调配精干力量和创新资源,把科创中心建设作为全市的一项重要工作紧抓不放;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会同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成立了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办公室,坚持按季度调度协调,大力推动优势创新资源加速向上海集聚。目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我在这里把它概括为“三个重大”。
      第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核支撑,是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战略高地。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复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年来我们持续发力,一手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手抓重大创新平台,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显示度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级也在进一步强化。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飞跃。我们以重大任务实施、重大平台建设为牵引,布局了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张江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二是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在张江建设的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为原始创新策源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二,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的战略任务和重要使命。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研究编制了三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方案,这三个方案已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并且在全面推进落实。另一方面,狠抓成果产出。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量产,自主研发的装备材料取得突破,先进分子成像等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上市。三大产业创新高地不但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也为保障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支持上海围绕政府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人才发展、开放合作等6个方面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各项试验任务顺利完成,在全国复制推广的56条改革经验举措中,上海市贡献了12条,位居全国前列。在全面创新改革的同时,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要求,我们聚焦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坚持“小切口、大突破”,开展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在技术转移、机构改革、技术转移人才评价等方面大胆探索,7项改革试点任务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5项,其余2项也在积极推进中。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演进,我国进入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时期,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处于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实现功能全面升级的新阶段。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央地协同和部门联动,全面实施好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推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答记者问
      01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规划》提到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请问,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哪些考虑?未来在这方面,如何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
      林念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多次重要讲话包括新年贺词中,都提到了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等一些大设施。今年2月份,总书记在贵州省考察调研,听取中国天眼情况汇报时明确指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之重器,一定要加强规划引导、全力推进建设。国家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应该说,我国的大设施建设和运行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我们不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十三五”规划项目在规划期内全部开工建设,这些项目包括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同时,我们还顺利完成了一批已经建成大设施验收,包括航空遥感系统、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稳态强磁场等。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布局建设的大设施总体规模和水平已经处于国际前列,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同时,我们坚持“规划跟着战略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原则,加大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保障力度,就是要保障这些大设施能够尽快建成运行,发挥效应。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资比“十一五”增加了近两倍,投资数量明显加大。
      第二,成果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以来,我国大设施建设运行从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到跟跑、并跑,有的已经实现了领跑,产生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催生了一批战略性产业技术。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通过上海光源实验手段,发现了外尔半金属,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101秒等离子体高约束持续放电、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1亿度这样的世界纪录。前段时间我到大装置现场做了调研,我看到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工作,我觉得未来还会实现重大突破,这确实令人振奋,是推动我国向有效开发利用核聚变能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三,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一方面,依托大设施解决了一批事关产业创新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上海光源开辟了天然气、页岩气高效利用新途径,为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上海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解析了新冠肺炎病毒结构,有效助力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兰州重离子研究设施开发出重离子治癌装置,实现了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自主研制的重大突破。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航空遥感飞机可以实时和近实时传输处理遥感观测数据,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为抗洪救灾和抗震抢险提供了一手数据。另一方面,大设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懂科学、懂技术、懂工程、懂管理的领军人物,对开展国际创新合作,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影响力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目标集中、领域集中、主体集中、区域集中、资源集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在“十四五”时期以更大的力度,加快布局一批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向上海等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张江等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倾斜集聚,支撑区域创新高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级。我们将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在建大设施的建设进度。我们将加大央地协同,做好上海科创中心已经在建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海底观测网等设施的要素保障,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设施早日建成、早日发挥作用。
      二是加大已运行的大设施开放力度。切实做好上海科创中心蛋白质科学研究装置、转化医学研究等设施开放共享,支持科研人员依托大设施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成果,解决重点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三是推动“十四五”规划设施开工建设。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明确布局在上海的大设施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支持上海市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启动建设,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02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我注意到“科技创新”是本《规划》的主题词。请问在“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重点从哪些方面对科技创新进行布局?准备推出哪些重点举措呢?
      林念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多次强调,上海要提供高水平创新供给,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通过推动“提升4个能力”,系统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增强创新能级,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
      第一,进一步提升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内核支撑能力。“十四五”时期,我们准备从3个方面持续加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是出台规划。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一道,会同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正在抓紧编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十四五”规划,研究明确未来一个时期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任务,力争通过“十四五”建设来推动科学中心创新能级迈上新台阶。二是再布局一批项目。继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光子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推动形成更加完备的大设施集群。三是强化产出。我们将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支持各类科研主体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产出更多世界级原创成果。
      第二,进一步提升三大产业创新高地的引领发展能力。要加快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高地,力争实现“三个突破提升”,加快向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这是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的三大任务,我们将加快推进。一是在集成电路领域,重点围绕芯片研发、装备与材料、制造工艺等方向实现突破提升。二是在生物医药领域,重点聚焦临床验证与转化、新产品应用等方向实现突破提升。三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将重点围绕基础理论、共性技术与社会治理等方向来实现突破提升。
      第三,进一步提升全面创新改革的制度保障能力。我们将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通过深化改革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强大制度保障。一是持续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支持上海围绕产业创新人才、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为全国提供经验示范。二是继续推动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走深走实。我刚才已经说了,要全面完成7项试点任务,里面还有2项在继续做,争取“十四五”时期这两项任务全面完成。解开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努力在科技体制改革领域能够形成更多的“小岗村”式制度性成果。
      第四,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示范带动能力。支持上海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态体系,为科创中心提升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示范带动。这里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强化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孵化器、众创空间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吸引和集聚更多科研人员、企业高管、留学人员在上海创新创业。二是强化氛围营造。支持上海办好全国双创周、创响中国等一系列活动,优化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制和环境,更大程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
      03海报新闻记者: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3+4”区域创新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下一步在区域创新总体布局上,我们还有哪些考虑?
      林念修:
      刚才我讲到“3+4”区域创新布局,刚才你又问到这个问题,我再作一些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布局建设了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了“3+4”区域创新格局。所谓“3”,就是指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北京科技创新中心集中了大量优质科教资源,大家都知道,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高校、最多的科研机构、最多的央企,具有非常丰富优质的创新资源,它的主要任务是打造全国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这也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使命。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是集中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3大产业创新高地,在全球拥有影响力和话语权,这3大产业创新高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科创中心提出的主要任务,未来就是按照这三个任务逐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着重发挥广东改革开放前沿、港澳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打造全球最大的中试验证和成果应用推广基地。所谓“4”,就是指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大湾区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核支撑。主要任务是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整合优质创新资源,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高地。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3+4”区域创新高地作用持续显现。前面我已经谈到的一些成果,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把它的作用再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战略支点。作为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区域发展增长极,辐射带动国内创新发展,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合作,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是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通过集聚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成为高质量供给和新需求的主要发源地,发挥了重要的动力引擎作用。
      三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了强力支撑。区域创新高地遵循创新集聚规律,显著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成为全国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和颠覆性技术产出的主力军。
      四是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示范。区域创新高地发挥创新活跃、体制机制灵活优势,大胆主动探索,成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场。这四个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内核支撑、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优势互补的体系化、多层次总体布局。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聚焦国家战略,坚持系统谋划。坚持全国一盘棋,系统谋划区域创新高地建设工作,与国家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工程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立足比较优势,坚持分层布局。我们将扎实有序推进3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展的各项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将稳步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布局若干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尊重创新规律,强化集中支持。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创新规律,统筹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向优势区域集聚。
      四是加强区域协同,促进联动发展。强化区域创新合作,建立区域创新高地协同创新、联动发展的建设运行机制。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