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创一代的传业情结
中国首富宗庆后曾经说,要把娃哈哈打造成中国的可口可乐,但他又说,靠自己这一代肯定不行。靠谁呢?宗庆后在2010年新晋首富的时候说过,接班人不一定是子女,但事实上他片刻也没有停止培养女儿做接班人的脚步,2012年女儿正式和公众见面时,已然是“钦定接班人”。
和宗庆后一样,在许多第一代企业家眼里,企业不但是自己的事业,更像是“传家宝”,他们不但把企业深深地烙上自己的作风、性格甚至姓氏,而且希望企业能代代传承下去。在许多企业家眼里,“富过三代”的意思,就是家族企业能在二代、三代手里继续发扬光大。
面对逐渐老去的创一代,国内许多机构对此表现得忧心忡忡,不但为家族企业的传承出谋划策,有的地区甚至还由官方出面组织“富二代培训班”,试图通过加强富二代的接班意识、接班技能、接班水平的培养,解决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
厘清:家可传、业难传
2011年1月,一则有关邵逸夫的低调声明引起香港财经界和娱乐界的“地震”:已经104岁的邵逸夫宣布将手中所持1.14亿股TVB股份以约86亿港元的价格出售。这标志着邵氏家族统治43年的TVB电视王朝,至此改朝换代。对于TVB这个典型的家族企业,邵逸夫为什么不想让它在自己家族手中代代传承下去?是因为子女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是另有隐情?
其实,邵逸夫出售TVB的想法并非一朝一夕,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邵逸夫近80岁高龄时,就开始为TVB寻找买家,当时更有消息透露,邵逸夫不但会卖掉TVB股权,其名下房产也会变卖。2008年圣诞前夜,为了方便日后将TVB分拆出售,邵逸夫甚至不惜以较市场价高出64%的溢价私有化邵氏,轰动整个股市。旋即,2009年2月,邵逸夫成功实施TVB私有化方案,邵氏兄弟公司成功从股市摘牌。
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邵逸夫处心积虑要将苦心经营多年、成就邵逸夫商业帝国基础的TVB一卖了之?难道邵逸夫就不想将本就是家族产业的TVB继续留在家族后人手中发扬光大?
邵逸夫自身的经历也许可以作为一个注脚。邵逸夫的父亲是做颜料生意的,事业成功的父亲并没有让子女接手他的生意,而是支持几个儿子从事了不同的产业。即使在娱乐界,邵逸夫也不是围着一种产业原地打转。尽管邵氏兄弟公司几十年中在电影领域称霸一方,但一旦电影式微,他又毫不犹豫转战免费电视。
商界有句古训:“商者无域”。意思是对于商人来说,经营什么、怎么经营,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有利可图,不必拘泥于形式。从这层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一个家族产业,或者说某一种生意,是需要永远传承的。
在笔者陈凯律师看来,“商者无域”这句话在21世纪的今天有了另外的解读角度。站在2015年的今天,我们回顾刚刚过去的四年,不禁会感叹邵逸夫的智慧:别说是把TVB传给富二代、富三代,就算邵逸夫自己能活1000年,就算在一个健康的邵逸夫的亲自主持下,在今天传媒界的风起云涌之下,TVB还能繁荣多久,本身也许就是个问题,还谈什么企业传承?!
且不说技术变革让90年代曾经开遍大街小巷的柯达胶卷、人手一机的诺基亚这样的巨无霸都烟消云散,请睁眼看看今天身边发生的一切吧:互联网思维正在像病毒一样席卷各种行业,无论这个行业是否和互联网有关,无论这个行业的企业家如何睿智能干,他们都难逃被彻底颠覆的命运。引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 “一切稳固的,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都将被亵渎!”
家族企业,亦复如是!
途径:传家为本,传财为要,传业为空
1689年玉置半兵卫在日本京都创立“半兵卫麩株式会社“,传承至今326年,历经11代。玉置家族的传承原则是“遗财为下,遗业为中,遗人为上。然无财则无业,无业则无人。”然而,相比一个行业,能存在上千年的封建社会都已消亡,300多年后的21世纪,行业的消亡速度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传业”已经成为一个伪命题。笔者认为,21世纪的
家族传承新逻辑,应当是“传家为本,传财为要,传业为空”。
深谙此道的,除了邵逸夫,还有两个人:台湾首富王永庆和华人首富李嘉诚。
王永庆家族是“传家为本”的最好例子。所谓传家为本,就是让富二代成为创一代,而不是传二代。王永庆对王雪红的商业启蒙,散落在王氏家书中,早在王雪红就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时候,她就被要求定期写家书,王永庆对子女的家书有“KPI”考核,不达标则会影响到零用钱。王永庆寄给王雪红的家书往往厚达10多页,历数自己在某个阶段内公司经营的经历和思考。在王永庆去世后,王雪红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当年未能完全理解父亲的家书,走上创业之路后,才觉得弥足珍贵。王永庆对王雪红的影响,王雪红自称是一个“需要用一生持续思考”的问题。
这种影响之下,首富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完全没有插手父亲主持下的台塑企业,而是以500万新台币收购濒临破产的HTC,夫妻二人经过十多年打拼白手起家,终于将HTC做到行业龙头,自己也成功登顶台湾首富,是一个真正的“创二代”,而非“传二代”。
李嘉诚家族则是“传财为要”的最好例子:
李嘉诚不但善于使用各种财富工具,确保财富隔离于家族各种风险之外,而且还将巨额现金用于支持李泽楷创业,直接放弃“传业”的旧思维,和邵逸夫一样将“传财”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笔者对李嘉诚家族财富的研究中,仅从公开资料中透露出来的冰山一角就已经看到,通过层层控制和交叉关系,李嘉诚构建了一张融合了遗嘱、信托、慈善基金会的家族资产传承结构网。
结合李嘉诚在各种场合对保险的推崇,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所有的财富传承工具,都可能纳入这位商业教父的法眼之中。可以说,只靠单一工具实施财富传承,不但无法实现当事人的传承目的,而且所导致的风险是富豪家族难以承受的,而结合遗嘱、保险、信托、慈善基金会等多种财富传承工具的综合模式,才是财富传承的必由之路。
在这方面,不得不说国内富人的财富理念差得太远。宗庆后的接班人宗馥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自己“从来没有交过男朋友”,其原因就是“因为家里太有钱了”,后果之一就是“难以分辨追求者的动机”。笔者只能感慨,不懂得运用财富保护传承工具保全家族资产,不懂得通过专业方式隔离婚姻、继承、败家、倾轧、税负、债务等家事风险,把风险是否发生寄托于遇到“Mr. Right”,盲人骑瞎马走夜路,这就是中国富人目前面对家族财富风险的普遍状态。
释怀:要祝福,不要枷锁
电影《盗梦空间》的主线故事来自两个片段:
故事开头的梦里,即将离世的富二代对着眼前的富三代摇头叹气:“失望!”富三代非常委屈地流着泪说:“父亲,我知道自己无能,始终不能满足您的要求”。
然而故事结尾的梦里,却有了惊天大逆转。富二代在听到富三代的这句话后,继续摇了摇头:“不,儿子,我失望的是⋯⋯你想成为第二个我”,“我小时候,父亲就让我学这学那、做这做那,我不能玩自己心爱的风筝,不能和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婚”,“儿子,你做好你自己就够了!”
“做好自己”,这是一句祝福。而“接班人”三个字,则是一具枷锁。
中国的家族企业家们,你们能理解这句话吗?你们的子女要做他们自己,他们要做的并不是你们的接班人,除非他们自己这样认为:就像驾着五彩祥云的孙悟空,只能让他自己认识到使命和责任而甘愿戴上紧箍咒,而在这之前,给他一个打怪升级、自我发展的空间吧,当他们真的有能力的时候,就像王雪红那样,接的是不是班,接谁的班,已经不重要了,人家或许干脆自己创造一个班呢?也未可知。
洛克菲勒家族历经五代,虽然曾经多次遭遇重要继承人连续夭折的重大事件,但家族中始终有优秀人才出现。这一切有两个基础:
一是洛克菲勒家族从来不限制子女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因此家族中学者、艺术家、探险者层出不穷,同时也确保了“代有人才出”,而这些人才中,就像第五代洛克菲勒、华尔街投资家史蒂文·洛克菲勒二世一样,已经没有一个人在接老洛克菲勒留下的石油产业的班。如果洛克菲勒家族一代代都把子女栓死在“接班”上,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二是洛克菲勒家族善于利用家族信托和慈善基金传承家族财产,做好“传财”构架,让家人无忧,可以远离“接班”困扰。
我们再回头看看宗庆后的接班人宗馥莉,一直没有男朋友的她快乐吗?身为局外人的我们当然无从知晓,但身为父亲的宗庆后在忙碌之余,看到女儿孤零零的背影是否也曾经泛起一点点的心疼?我们也许只能猜度了。
正因为宗庆后没有厘清传业、传财与传家的辩证关系,不能通过“传财”的安排为家族发展解除后顾之忧,所以才不能让家人摆脱“传业”的枷锁。我们想奉劝宗庆后这样始终以饱满的战斗状态奋斗的创一代们一句话:亢龙有悔!子女们不可能过和你们一样的人生。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邵逸夫才会毅然决然地出售TVB,同时,在邵逸夫的遗产安排中处处体现出对家人的照顾,显现出邵逸夫所重视的传承哲学:家人,才是自己人生传承的使命和寄托。
因此,在元配黄美玲1987年病逝后,邵逸夫就为儿女成立了信托基金,保证孩子们一生富足,衣食无忧。邵逸夫曾说,他的儿女已过得很好,不用担心,他相信他的财产“这辈子用不完,他的儿孙辈也用不完”。
至于给予家人照顾以外,对远在新加坡打理小生意、对接手父亲影视帝国兴趣不大的两个儿子,邵逸夫是否有其他期许,目前尚不得而知,足以欣慰的是,尽管有过不睦往事,但儿子仍然表示自己眼中的父亲“是一个巨人”。
如此和谐家庭,在财富和家风的涵养之下,新的希望也许正在孕育之中,新的人才也许正处成长之时,新的升腾之势也许在某天会潜龙升渊,蓬勃而起。我们和天堂的邵逸夫先生要做的其实一样:只是微笑着静观就可以了。
解惑:传承的五位一体
对于一个家族而言,虽然企业难以传承,但财富是可以永续传承的。
当人的传承、文化的传承、资源的传承、制度的传承与财富的传承实现五位一体时,财富传承将超越具体的企业管理和投资运营的层面,真正实现家族财富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