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看的这些老电影都是他们修复的

编辑:日期:2021-10-23

  

电影数字修复师按照统一标准修复画面,平均每人每天点击鼠标2万次


 一部十几分钟的影片,王峥和团队成员们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修复完成

“一想到经典优秀的故事可能在银幕上消失,就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陈敏 实习生韦梦想

  观赏一部老电影,看着流畅的镜头转换,人们或许不会意识到,其中每一帧画面都被精心呵护过。

  一部90分钟的电影约有12万帧画面,修复每帧画面上的脏点至少需要点击鼠标三四次。一个电影修复师,每天能修复6000帧左右的画面,需要点击鼠标约2万次。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数字修复师王峥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就是这样抢救老电影的。与时间赛跑的他们,在小小的修复室里,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抢救老胶片

  早期的胶片材质是硝酸片基,这种物质极易自燃——电影《天堂电影院》中,正是胶片自燃导致了电影院大火。随后,涤纶片基和醋酸片基取代了硝酸片基,但极易酸化:在漫长的保存过程中,胶片会释放醋酸气体,在表面结成晶体,使整盘胶片粘结成块;时间一长,胶片酸化脆化严重就会扭曲变形,甚至变成粉末。

  “胶片的这种醋酸综合征是传染病,一个胶片有了之后,所有胶片都会有。”王峥说,赶在胶片损毁之前积极抢救,将老电影的储存方式由胶片转换成数字,让老电影胶片“活”过来,就是电影修复师们的工作。

  “电影修复分为三个阶段: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艺术修复。”王峥介绍。

  物理修复是对胶片本身的修复,这项工作主要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西安电影资料库承担。那里有一群专业修复胶片的老师傅负责洗印、修补,让胶片具备扫描的条件,这是电影修复的基础工作。

  胶片在西安完成物理修复后,被运输到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进入数字修复阶段。在这里,王峥和团队成员们把胶片转换成数字格式,进行画面和声音的修复——这也是最为繁琐的工作,他们需要按照统一标准修复画面,平均每人每天要点击约2万次鼠标。“赶工的时候,常常加班到很晚,有时直接睡在机房”。

  1922年的《劳工之爱情》,这部只有十几分钟的影片,王峥和团队成员们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修复完成。王峥说,当时这部电影的胶片已经严重变形、扭曲,扫描后画面大部分都是虚化的,他们只能把每个镜头中虚化的信息逐帧抠掉,再通过手绘、替换的方式补全。“没有什么巧功夫,只能花时间一点点打磨”。

       为修复注入灵魂

  物理修复和数字修复完成后,电影修复还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艺术修复。

  “这才是修复的灵魂。”王峥说。

  “修旧如旧,尊重原创”是王峥一直坚持的修复原则。但他认为,“修旧如旧”并不是要把电影修复得和之前一样,而是要把胶片的色彩恢复到最好的状态。“尊重原创”则是邀请当年的主创来共同完成电影修复。王峥说,“电影修复,除非是有新创意,否则不能改变别人曾经的创作意图”。

  修复《盗马贼》时,团队邀请了当年的导演田壮壮和摄影师侯勇。电影中一个洗衣服的画面,修复师们不知该怎么调光,侯勇告诉他们,那是早上4点钟太阳光的亮度。

  如果请不到当年的主创,修复师们就会翻阅大量图文资料,找到当年的导演阐述、摄影阐述,遵循他们的理念进行修复。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王峥带领团队轮班工作,用30天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的4K修复,该影片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经典单元。王峥说,因为胶片保存得比较好,扫描出来是很鲜艳的油画质感。他和团队找到那个时代的彩色照,对比后感觉与电影基调不太符合。

  幸运的是,他们后来找到了导演桑弧的一篇阐述。桑弧认为,这部影片是悲剧,虽然是彩色片,但色彩总体上应该是比较淡的。了解这一信息后,修复师们把整体色彩改成了淡彩色。

  王峥说,“现在很多修复人员都是90后,他们不清楚老电影的制作方式和当年的观感,因此,倾听老电影人的想法十分重要。”

  除了按照主创的理念修复影片,王峥觉得,他们还能够按照导演的意图“二次创作”。修复《那山那人那狗》时,画面中有绿草地上的石板路,导演想要石板路呈现出一种湿漉漉的感觉,但当年的摄影是没法完成的,他们就帮导演弥补了创作时留下的遗憾。

  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也被应用到电影修复中。但人工把关仍旧至关重要。之前修复《上甘岭》,AI上色技术把志愿军战士的服装定义成了蓝色,这与事实不符。王峥和团队发现后把颜色替换成原本的土黄色,这花费了他们不少时间。

      是责任也是义务

  2006年,中国电影资料馆发起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致力于完成中国现存上万部老电影的修复工作。也是从2006年起,王峥成为一名电影修复师,一干就是15年。这些年来,他参与了500多部电影的修复工作。

  “一想到经典优秀的故事可能在银幕上消失,就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王峥回忆,修复的电影《盗马贼》首映时,他坐在观众席里。电影播放,有人感叹画面清晰,他流下了泪水,“看到参与修复的电影展映并获得好评的时候,我心里的成就感会达到顶点”。

  王峥觉得,他的工作不仅关乎文物保护,还关乎精神的维系与传承,“作为电影修复师,把影片以现代数字技术的方式延续,是责任也是义务”。

  修复红色老电影《上甘岭》时,王峥反复观看一些片段,明白了电影蕴含的革命精神。他带领团队修复的这版《上甘岭》是目前为止最清晰的版本,为了体现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还对音频进行了重拟,为战争画面制作相应的爆炸声,根据图像位置进行声场调整。

  电影修复不是一次完成的,王峥会在已有修复版的基础上不断尝试,争取做出一个更清晰、更还原的版本。“能坚持下来,不仅要耐得住寂寞,更得有一颗热爱电影的心。”他说,“我想,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来源:《瞭望》2021年第42期,瞭望新媒体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