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命管理智慧中的育才术

编辑:崔志光日期:2015-06-05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所以中国文化是人本文化,以人为本。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如何识人、如何育人、如何用人的智慧。有个词叫“知人善任”,是说人选对了,物就对了,因为物是人用的,物对了事也就对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事得其当,人是核心。

        很多问题往往就出在不知人、不善任上。连孔子都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曰智,自知曰明。既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这样的人才叫明智之人。典型例子:三国时孙策临终告诉弟弟孙权:“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可见,就算是亲兄弟其性格和才能也有差别。开疆拓土,孙权不如孙策,但是,在一个国家上轨道后,如何把人用好、让国家安定,用现在的话说如何可持续发展,在这些守成方面,孙策就不如孙权。人生而有别,只有了解这种差别,才能用好这个差别,差别不是坏事,我们用好这个差别恰恰能让各行各业各个方面人才辈出、百花齐放。


人才不仅是培养出来的

        我们先人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天下万物皆由五类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换而言之,人根据“性相”可以分成基本的五类:金、木、水、火、土,这五类不是简单的分类,而是可以相生相克的。有时候人与人合作不顺除了外在的原因,可能俩人的“性相”不相合也是一个问题。相反,俩人相见一拍即合,说明俩人的“性相”是相生的不是相克的。

        这说明,每个人天生特质就不一样,比如,木性人主“立”、主开拓,有主意、有判断力、有闯劲,就像孙策一样。如果开拓一个难度很大的市场,让木性人去,就比较容易打下一片基业,开拓一片市场。水性人就如滋养调和万物的水,擅长协调,如果缺办公室主任,找水性人会比较合适。如果找个木性人做办公室主任,可能容易发生同事矛盾。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就可以做到知人善任。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有责任发现孩子的专长和天性所在。作为领导也一样,做部署,贵在知人善任,要了解每个员工的“性相”,知道员工的才,懂得员工的擅长和短处。从这个角度来说,从擅长出发进行有选择的培育,这样既轻松,也不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

        我们传统文化认为,人之所以会不同,是因为秉的气有偏,人都是秉气出生的,秉的气有偏,身体就有偏。比如一受寒,有的人就走肺经,闹嗓子疼;有的人则走肚子,肠胃不好,稍着凉就拉肚子。这就证明我们的五脏六腑也是天生有偏的。这种秉气的差异直接导致性情也是有偏的。有的人善于思考,有的人善于创新,有的人胆大善于决断。“雄才大略”,“雄才”和“大略”就代表着两个不同性相的才能。张学良在晚年的时候说他一生崇拜两个人,一个是其父张作霖,有雄才,另一个是蒋介石,有大略,样样有安排,什么事都掉不到地下。

        所以,在我们传统的人才观里,人才不仅是培养出来的,更重要的是靠选出来的。因为人都是有偏的,雄才的人往往不能统大略,大略的人往往不能统雄才,只有少数兼备雄才和大略的人,才能统领雄才和大略。

如何选人?

        说到底,要针对人才的天性来。比如,古人强调,领导要“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就是说,要成为好领导既要像君王一样,又要像亲人,同时还要像老师。所谓“作之亲”就是说,领导对待部下要既象君王、又象亲、又象老师。了解部下得像了解孩子一样,知道部下擅长做什么、天性是什么。“做之师”就是要顺着部下的天性培养他、教导他。“做之君”就是在培养之后还要把部下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他发挥作用,“人尽其才”。

        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盛况,除了他的英明以外,还有其宰相班子的人尽其才。有句话叫“房谋杜断”,描述的就是房玄龄与杜如晦的绝妙搭档。房玄龄天生就善于谋划,属于大略型的人才;杜如晦则善于决断、敢拍板。有了房谋杜断的配合,宰相班子的效率就很高。“贞观之治”不是偶然,是出现了一个人才群。唐太宗则是兼具雄才和大略,人才都能被他很好利用,所以开创了“贞观之治”。 庄子称人尽其才的状态为“以天合天”,用一个人的天性来合他的天职,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古代有一本观人、识人、用人的书叫《人物志》,曾国藩也写过一本关于辨别人才的书叫《冰谏》,其中的思想是与《人物志》一脉相承的。这两本书里有详细的识人、察人的办法,可以说是古代重要的人才鉴别学。

如何改善偏性

       《人物志》这本书认为,平淡之人、中和之人是最好的,这类人不是偏才。普通人每个人都是有偏的,只不过有些偏性自己察觉不到而已。这种天生的有偏,是可以通过人为的纠正向平和的状态不断靠近的。这里介绍三种方法:

        第一、中药调理。通过中医的中药调理,让脏腑平衡、气血调和,气血调和了,性格也就调和了。北京有句俗语,“让病拿的”,说的就是长期生病会让性格发生改变。实际上就是长期的气血不调、脏腑不调,造成性格的偏差。通过药,当然要高明的中医大夫,通过调五脏是可以使性格有所改变的。

        第二、自修。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讲的就是每天根据自己的情况反省,用非凡的意念来改正自己的毛病。每天睡觉前想一下当天做了哪些错事,哪些地方不妥,用强烈的精神意念来改变先天的偏失,是不错的方法。

        第三、六艺。孔子用六艺教学,我们过去讲读书人要学琴棋书画,我们中国古代的士往往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弹琴也不是为了做表演开音乐会,古人其实更多是在通过六艺“归于中和”。所以,“君子无故不撤琴瑟”,君子没有什么特别的事,都会把琴瑟放在厅堂,让自己一看到琴就想到: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感发善念。诗歌、书法同理。武术也是艺,象太极拳就是通过导引气血,调和性格,使人无偏性。

        性格有偏,决策就有偏。古人讲:大怒时不罚人,大喜时不赏人。喜怒无常的人,决策就容易出问题。所以古人认为:中和的性格是最可贵的性格。无论是作为企业里的决策者,还是作为家里的大家长,都贵在中和。

        把父母给的先天的东西发挥好,叫“尽其天性”;把脏腑的功能管理好,健康长寿,叫“尽其天年”。身体好了,做的事就能对,则叫“尽其天职”,这是传统文化生命管理的精华所在。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