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处见匠心,在“非遗客厅”与上海相遇

编辑:日期:2021-11-07

      这边厢,观众品着香茗欣赏细致娴熟的湖心亭茶艺;那边厢,中式服装制版师仅靠别针和小剪刀就裁剪出一件旗袍,引得人们驻足观看……“非遗客厅”今年再度亮相进博会新闻中心。

      可以说,这是它进驻进博会四年来最像“客厅”也最热闹的一年。近70平方米的空间首次同时设置两个互动体验区,分别展示手工技艺类项目和茶艺香艺项目。搭配典雅的手工皮纸挂灯,“谈艺”“匠心”“茗香”“霓裳”四个生活空间充分运用沉浸式、居家感的展陈手段,汇集了33个沪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63件(套)展品,更有包括湖心亭茶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在内的13个现场互动非遗项目与人们零距离接触交流。见人见物见生活,在这间雅致的客厅里,非遗不仅仅是摆在陈列架上的展品,更成为日常的一部分,让人们与上海相遇。

      细腻处见匠心,造就精致生活

      烫杯、洗茶、冲泡……从干茶叶到一杯香气馥郁的好茶需要多少个工序?来自豫园湖心亭的专业茶艺师在“非遗客厅”古朴的木质桌上展示了一套完整的泡茶工艺。“现在水温大概只有92℃,适合泡红茶,铁观音需要95℃的热水。”在泡茶前,精益求精的茶艺师发现了水温不够,待加热至合适的温度后才正式开始了演示。中国有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每种茶叶制作工艺各异,冲泡方式也不尽相同,其中细微之处的把握正是湖心亭茶艺的重点之一。

      用热水烫完杯后,茶艺师将铁观音加入杯中进行洗茶。“很多人说洗茶是因为要洗去茶叶上的灰尘,其实并非如此,第一泡其实是为了让茶叶充分吸收水分,舒展开来,否则会影响口感,所以这一道工序也叫醒茶。”她向记者介绍。位于豫园的湖心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有着“海上第一茶楼”的美誉。每年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不少茶客会选择走完九曲桥到湖心亭喝一杯“过年限定”的元宝茶,意在讨一个“吉祥如意”的好彩头。

      “过去我们每天最多请一位传承人在现场展示一个非遗项目,今年增加到了每天最多四个项目。”现场负责人吴鹏宏告诉记者,以往的互动体验非常受欢迎,所以这次在品类方面也挑选了更加贴近生活的项目,为传播非遗文化探索一个新路径。

      增加现场感,近距离感受非遗之美

      别针、小剪刀轮番上阵,一小块布料在制版师雍飞的手里三下五除二就变成了一件精致的小旗袍,与一旁几小时前刚完成的大旗袍相映成趣。

      由于得风气之先,1920至1930年代,上海率先改制旗袍,最早走进立体造型的时代。胸省、腰省、肩缝、装袖等尝试,使旗袍更加合身,充分显示女性曼妙曲线,并大量运用各种镶边、滚边、嵌边等特殊工艺,花纽装饰也极具特色,形成了新颖、时尚的海派风格。以上海市非遗协会会长高春明操刀设计的两款旗袍为例,分别取名为“蝶聚”和“翩跹”,选用真丝面料,每件刺绣100只形态各异、展翅飞翔的蝴蝶,既隐喻旗袍百年历史,也寓意海派文化的创新变革和多彩多姿。两件旗袍衣领款式有较大突破,改善了传统旗袍元宝领紧扣颈脖的问题,增强了穿着的舒适性,略微敞开的领口和曲直有度的轮廓还为项链、项坠等首饰的佩戴留出了展现空间。旗袍的袖子、开衩和下摆的处理还融入了西式女装晚礼服的元素,凸显出海派旗袍的典雅。

      海派旗袍制作技艺与中式男装制作技艺是“非遗客厅”的常客。然而,过去几年,这两门手艺多以成衣的方式呈现,今年则以立体裁剪的方式一步步向观众还原一件旗袍的诞生过程。“海派旗袍注重绣工,技艺性非常强,比较难与观众产生互动,今年希望通过不用缝纫线的方式让大家感受中式服装之美。”雍飞说。

      竹雕、麦秆画、金山农民画、大红酸枝制都承盒、铜鎏金掐丝珐琅八宝梅花牡丹纹三足熏炉……在传承人身后,各类传统工艺的代表作品被一一展示,让人不禁感叹匠人的精湛手艺。据介绍,选择敞开式陈列方式,为了让非遗离人们近些、再近些。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里处处可见创新元素。以蛋雕作品“阅读上海之五角场”为例,创作者巧妙地将蛋壳造型与杨浦区五角场环岛立交相结合,用0.4毫米厚度的蛋壳雕刻了960个小方块和1200个小孔,再把0.4毫米厚度的小方块雕刻成0.2毫米厚度,然后打孔,并采用LED灯光展现出魔幻的建筑奇景。

      来源:文汇客户端;作者:王筱丽,照片由叶辰亮摄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