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编辑:崔志光日期:2015-09-11

勤俭,作为传统美德,几乎是历代家训中强调最多的治家法宝。

远在先秦时期,中国最早的家训中就已经强调勤俭的重要性,如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有一篇诫子的家训,孔子十分欣赏,对其评价甚高,并将其推荐给学生们学习。作者敬姜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母,而这篇家训也成为家训中的名篇。

敬姜作这篇家训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缘由是这样的:

因为儿子是高官,侄孙是当政的鲁国正卿季康子,敬姜在当时应该算是贵族妇女了。有一天,敬姜在家里织麻,其子公父文伯朝见完鲁君后回到家,看到母亲这样辛勤工作,劝母亲罢织。敬姜认为儿子不懂治家治国的道理,训诫儿子“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意思是说人能辛勤劳作则会思考人生道理,从而生出善心;而贪图安逸则会过度追求肉体欲望,从而忘善而生恶念。敬姜更进一步指出,上至天子、三公九卿以至诸侯百官都须敬业本职,勤勉其事。老百姓须天亮就起床劳作,天黑才能歇息,没有一天敢懈怠。甚至王后、公侯夫人都要亲织,而平民妻子更要做衣服给丈夫穿,男女各尽其力,这是自古相沿的制度。从上到下,谁敢好逸恶劳

对于儿子的想法“为什么不自求安逸?”敬姜满怀敬畏地告诫:即使我们朝夕辛苦勤奋,犹恐误了先人的事业,要是惰怠淫逸,怎能逃脱罪责呢?敬姜希望儿子早晚都要用“一定不要废弃先祖的功业”这句话来自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祀也?(如果你凭着懈怠之心去做官,我恐怕你父就要绝后了),意思是儿子你如果以惰怠之心去奉君任职,就难以避免犯错,必会被诛绝。

从这篇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到敬姜之贤,作为高官之母,虽然条件优越,并不敢有丝毫骄奢淫逸之心,而且把能否勤俭上升到会否绝嗣的高度。可谓高屋建瓴,家族中有这样的贤妻良母又怎会出贪腐之子呢?

贵族治家要勤俭,书香门第也强调勤俭。汉代大儒郑玄一生勤奋经历,为了求学而游走四方,就教于高士大儒,终成经学的集大成者。其家训也告诫儿子务须勤俭。在《戒子益恩书》里郑玄嘱咐儿子说:“勤力务时,无恤饥寒,菲饮食,薄衣服,节夫二者,尚令我寡恨。”大意是说:你要勤勉努力抓紧时间,不要怕饥寒,饮食要简单,衣服要单薄,如果你衣食这两方面都能节俭,也就能让我少些遗憾了。

勤俭则家治国治

古人推重勤俭,是因为用以治国则国治,用于治家则家治。正如李商隐在《咏史》诗中写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所以古代明君贤相,无不崇尚勤俭。汉文帝想修露台,经计算需要耗费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因嫌浪费而罢休。文帝以皇帝之尊,身穿黑绨,率先垂范,使得国家殷富,开创“文景之治”而成千古美谈。唐代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他把崇俭作为帝范之一,认为“圣世之君,存乎节俭”,意思是说政治清明的朝代,其君主必然保持节俭的美德。这并不是说君主讨厌荣华,厌恶美味,而是要倡导节俭之风,君王如此,所以才能风俗淳朴,百姓崇德。在《帝范》中,李世民强调节俭和骄奢,是荣与辱的开端。耳目口鼻身这五欲收敛,则健康长寿;反之肆情纵欲,则必有凶灾。例如桀纣放纵自己终酿大祸,尧舜约束自己而福寿绵长,所以,能不极力崇尚节俭吗?

另一位明君清世宗雍正帝也很重视家教,其在位13年,勤俭自律,励精图治。亲编《圣谕广训》颁行全国,要官民贯彻,并要求皇族子弟带头执行。该训文不仅是帝王家训,也是全国民众的帝训。《圣谕广训》中说:“生人不能一日无用,即不可一日无财,然必留有余之财而后可供不时之用,故节俭尚焉。夫财犹水也,节俭犹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则一泄无余而水立涸矣,财之流不节,则用之无度而财立匮矣。我圣祖仁皇帝(康熙)躬行节俭为天下先,休养生息,海内殷富,犹兢兢以惜财用示训。”这篇帝训语言朴素,内涵深远,用通俗的例子教育子孙和臣下。 

节俭以修德

节俭还是修德的重要手段。司马光在教育儿子司马康的家训《训俭示康》中说得很明白:“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俭则欲望少,君子欲望少则不会被物欲奴役,可以循道而行。小人欲望少则能谨慎节约,远离罪祸,丰裕其家。所以说,俭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行。奢侈则欲望多,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违道取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费,败家丧身。故做官吏必贪贿,做百姓必盗窃,所以说,奢侈是大恶。司马光更举宋仁宗宰相张知白(死后谥文节)为例,张做宰相后,生活水平仍然保持在河阳当书记官时那样。亲朋中有人劝他说:“公贵为宰相,俸禄不少而生活如此俭省,您虽自以为是清廉俭约,外人总不免讥笑您象汉代宰相公孙弘那样是盖布被子装穷啊。您宜顺应众俗。”文节公叹道:“我现在的俸禄就是全家锦衣玉食也不是不能。但想想人之常情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今天的俸禄岂能常有?我又岂能不死?一旦有变,家人过惯了奢侈生活,不能立刻勤俭度日,必然流离失所。因此,哪如我无论在位不在位,活着还是死了,生活总能保持同一水平好呢?”司马光由此感叹:这些圣贤之人是多么深谋远虑啊,他们的远见卓识哪里是庸人们所能比的呢?

有德者必俭,失俭即失德。俭不仅仅是为了省钱而节约,而是一种操守和品行,不但可以避祸养福,也可以养生健身。明代官员史桂芳,廉洁清正,以道德感化百姓。他教育子孙尤重勤劳,在家训中说:“陶侃运甓,自谓习劳,盖有难以直语人者。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妄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这里举陶侃每天在室内外来回搬砖为例,说明勤劳则善心生,既可以养德又可以养生。安逸则妄念生,既丧德又害身,所以史桂芳谆谆告诫儿孙的不外乎“勤劳”一事。

晚清重臣曾国藩尤其提倡勤俭家风。他在家书中训谕儿子曾纪鸿:“勤俭自持,习苦习劳,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并以自己亲身生活经历示范其寒素家风:“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对于年幼的儿子,恐其生于贵官之家而忘记勤俭,有坠家风。殷切嘱咐:“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由于曾国藩的提倡,曾家后代子弟都能守其勤俭家风。 

俭的核心在于惜福

时至今日,世风奢靡。据统计,2013年中国奢侈品本土消费为280亿美元,境外消费为740亿美元,中国富人买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户”。2014年,中国奢侈品本土消费为250亿美元,境外消费为810亿美元,中国富人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继续稳坐“奢侈品消费第一大户”之位。而且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普遍年轻化,奢侈品消费异化成了“炫耀性消费”和“报复性消费”,这反映了当代的价值追求。现代提倡勤俭家风往往被人误解,甚至耻笑为“吝啬”、“小气”。其实,俭和吝并不是单纯的消费概念。孔子曾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可见,孔子既提倡俭又反对吝,如何正确对待?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说:“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意思是说,可以节俭但不可吝啬。俭是俭约而合乎礼法,吝啬是指不怜恤别人的穷急苦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能施舍而不奢侈浪费,自奉节俭而不吝啬帮助别人,才是中道的行为。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出生富家,父亲是天津著名的银行家,但家风崇俭。他曾开示道:“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 弘一法师提到的刘文定公对联的下联是“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意思是人在世间求名求利无可厚非,但不要懒惰求人施舍,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自我奋斗。

其实,俭的核心在于惜福,勤的核心在于培福。能勤俭,则能吃苦,能吃亏,如此则千祥骈集,家道又何愁不兴呢?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