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的研究数据显示,第一代到第二代之间的传承比第二代到第三代的传承更难,也就是说对家族企业长远发展来说第一代到第二代是成长的危险期和瓶颈期,一旦过了,这个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到了一定的时候,它的积累使得这样的企业可以往下传。”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企业家学院院长陈凌在“首届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主题论坛”上如此强调。
中国有很多百年家族,很多人的家谱族谱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夫子和孔夫子的学生们,但是我们并没有百年企业,我们的企业产生发展,很多又消失了,所以我们有一句话叫“富不过三代”。如何能够让企业在家族这个传承千百年的肌体上建立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需要把家族的长寿基因注入到企业当中去。
修剪家族树,打铁还要自身硬
现代企业制度的四个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要求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适当分离,尤其是由非家族职业经理人全部或部分行使经营权和管理权。一方面,可以保证所有股东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民主,防止企业家个人好恶影响重大决策;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创造性,可以保证有效经营与管理科学。但实践中,很多传统企业走不出经营的泥潭,主要是源于很多家族人才进入高层,在经营决策中经常掣肘。所以,修剪家族树是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前提条件,规范家族所有权,转变成社团法人,集体所有。家族内部是否能够积极接受挑战,增强自身的经营能力、治理能力和管理能力,依然是顺利完成转型的关键。而这种大刀阔斧地改革,最好借助于第一代的权威,才能解决不同想法。经营权上要修剪家族树,绝对不是手起刀落那么简单。
专注,中国家族企业缺失的一环
从传统家族企业向现代家族转变,算是一种制度上的转型。而现今最普遍的转型是指商业模式或行业的转变,令很多家族企业心生浮躁,忧心忡忡。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家族企业来说,做好发展比转型更重要。
最近一次在日本进行了一次五天考察,在考察日本企业时,最大的感触是日本做企业的人主要谈他的产品,在中国调研时企业家喜欢讲数字,而日本企业家讲的都是产品,谈他过去怎么做、现在怎么做,可以说津津乐道、投入其中,他们讲“微生物里有神灵、微生物里有生命,我们每天在跟微生物打交道、我们每天跟神灵打交道”。
现代日本人的制造产业,电子、科技产业实力不俗,似乎许多方面的产品虽没有做到完美,但都做到了极致。而这种对于极致的追求,蕴涵在日本的企业文化中。在幕府时代,日本人就对拥有特殊技能的人特别推崇,尊称为“匠人”。他们具备一流的手艺和技术,这股力量在日本民间很强大,老百姓以此为荣,也对拥有的手艺忠贞不二,随时可以拿生命来守护。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农工商末的“末”指的就是手艺、技能,手艺人在社会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传统手艺不断失传,中国企业对产品看似重视实则忽视的现状。
不够专注、不够极致是中国企业的通病。这几年风靡一时的小米模式,从根本看,核心也是产品,把产品做到极致。经历了盲目扩张的凡客也开始从“最简单”的白衬衫开始修炼专注和极致。从自身基因看,家族企业其实容易专注,没有了股东的制约和资本方的压力,家族企业更容易按照企业家的想法和设想去做,而且家族的领导层相对比较稳定,领导力也比较强。另外,家族企业本身能够产生非常强的凝聚力。有条件将专注优势转变为企业文化,聚焦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的打磨。对于多数中小家族企业而言,不应该盲目追求如何变大最好,在匆匆忙忙不断发展,同时又不断放弃、不断转型,而是应该更多思考如何专注于自身核心技术,专注将产品做到极致,做到小而强的行业内隐性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