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银行控股权多番争夺战

编辑:郑宏泰,高皓日期:2016-01-27

对香港金融市场和家族发展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东亚银行是大约一个世纪之前,由一班新崛起的华商家族,参考香港首家由洋人商业精英家族创立的现代银行汇丰银行的模式,而创立的华资银行,它标榜西式组织、经营和管理。由于银行是由一大班实力相当,财富与社会地位不相伯仲的商业精英家族共同合股创立,控股权其实颇为分散,各股东的持股量相差无几,严格而言并不日后的大多数华资银行如恒生银行、廖创兴银行和永隆银行等,属于单一家族掌控的银行。

说来令人唏嘘,不少华资家族银行日后均落入外人之手,走向“非家族化”。例如恒生银行于1965年遭遇挤提,后来控股权落入汇丰银行手中,来的大股东林炳炎家族失去了控股权,银行从此脱去了家族色彩。至于廖宝珊家族的廖创兴银行和伍宜孙家族的永隆银行,则在近年卖盘:前者先是易名为创兴银行,将“廖”的姓氏除掉,实行“去家族化”,然后高价而沽,卖盘给越秀集团,家族则退出银行业;后者同样最终决定高价而沽,将家族控股权悉数卖走,退出银行业,令永隆银行变成了招商银行的一员。换言之,创兴银行和永隆银行自此亦脱去了家族色彩,香港的家族银行越来越少了。

弱股权强渗透

对于东亚银行,正因银行创立时的股权分布相对分散,有意争取“话语权”的各家掌控东亚银行的股东,就需要各出奇谋,而网络资本(即人脉关系、社会名声和社会地位等人际关系网络)积累,则一直被视为远较金钱财富还要更具威力的东西,是掌控东亚银行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元素,而无论是银行创立之初由庞伟廷(年资辈份最高)出任主席,或是日后由周寿臣、简东浦、简悦强、李福和或李国宝等相继在位之时,均属举足轻重、不容小觑之士。至于出任行政总裁一职者,同样须展示出深厚的人脉关系网络,可见网络资本在争取掌握东亚银行过程中具有不容低估的力量。

 事实上,如果我们再看看东亚银行的股权结构,应该会好奇地问:(一)李国宝家族只拥有东亚银行不足3%的股权,东亚银行可称为家族银行吗?(二)撇除机构投资者不谈,拥有13.00%的郭令灿家族为何不能掌控东亚银行,而只持有2.97%股权的李国宝家族,为何能紧紧地掌控银行呢?

(详见1+2月合刊杂志......)

正因如此,在东亚银行的年报上,在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的个人介绍后面,带有这样一段声明:“李爵士是李国章教授之胞兄、李福全先生之堂侄、李国星先生及李国仕先生之堂兄、李民桥先生及李民斌先生之父亲。”至于在其他李氏家族董事局成员中,当然有与其他家族成员关系之间的声明。例如在李民桥及李民斌的个人介绍中,则有李国宝爵士是李民桥先生和李民斌先生的父亲李福全先生是李民桥先生和李民斌先生的堂叔公李国章教授是李民桥先生和李民斌先生的叔父李国星先生和李国仕先生是李民桥先生和李民斌先生的堂叔父的声明(《东亚银行年报2014》,2014:35及50-51)。这些声明,其实正是家族掌控上市企业的最大特色。

(详见1+2月合刊杂志......)

过江猛龙VS幕后支持

但是,从不同资料中我们会发现,郭令灿家族其实来头不,起码不会只是单纯地为了赚取股息,对行政管理没有兴趣者。综合各种资料,郭令灿家族其实一直被传媒形容为“过江猛龙”,因为这个家族发迹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名下的道享银行和隆丰投资,更是曾在香港上市,所以其家族精通金融财技。进一步的数据则披露,进入千禧世纪之后,郭令灿明显已察觉到李国宝家族以小控大,从而掌握东亚银行的核心问题,并因觊觎其控股而暗中在股票市场中不断吸纳东亚银行的股票,然后在2008年那个环球及香港金融市场出现滔天巨浪之时,突然公开宣布,家族旗舰公司国浩集团已经持有东亚银行近一成股份,消息不但轰动社会和市场,亦相信令李国宝家族震惊不已。

金融市场的投资总是带点神秘,既有莫测高深,亦祸福难料。2008年9月23日,对大部企业而言,是一个平无奇的营业日,但对东亚银行来说,却非同寻常。因为当日有传言东亚银行财政不稳,数以千计的存户蜂拥至东亚银行的各个分行,轮候排提取存款。引发事情的导火索,是由于东亚银行在庆祝“90岁诞辰”之时,竟然流传出“李国宝因投资衍生工具蒙受巨额损失”的极负面传闻。加上在此之前,银行的股价受到连串不利消息所拖累,已由2007年12月7日的高位每股港币61元,拾级而下,跌至2008年9月中的22元。政府为避免事态蔓延,重演上世纪六十年代银行挤兑的历史,采取果断措施稳定民心,而坊间对东亚银行的流言蜚语才渐渐消散。

(详见1+2月合刊杂志......)

对此,总部设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明显颇为认同李国宝家族人脉网络极为深厚的特点,指出由于李国宝“家族掌握庞大政商网络”,所以应该“可以阻挡郭令灿”的狙击,并颇为精辟地提到,要抵抗这次来势汹汹的股权挑战,“绝非庞大的收购资金,而是李国宝家族经营多年的政商界网络”。在结论中,该报还出了如下的概括:“香港商圈的老朋友,像是长江集团的‘超人’李嘉诚、恒基主席‘香港股神’的李兆基、新鸿基地产副主席郭炳江,甚至迁居香港多年的大马首富郭鹤年,也不会在李国宝要求援手时袖手旁观。”

在一般人的角度来看,李国宝与郭令灿两家的东亚银行股权争夺战,犹如资本主义社会一出现实版的电视肥皂剧。然而,《星洲日报》的扼要分析,却又让我们想到社会学中有关人脉及社会网络的理论,而此点尤其可让我们跳出普罗大众的思维,思考企业和家族发展时不可不察的建立人脉、声誉及社会关系问题。尤其值得参考的是,这家银行的控股权,过去其实亦有在明在暗间的争夺,而决定管治大权花落谁家的最重要元素,同样不是金钱财富,而是人脉及社会关系,可见后者长期以来成为股权争夺战的制高点,乃兵家必争之地。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