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选婿:有德、有才、有家世

编辑:崔志光日期:2016-03-07

古人选婿,除了身体好以外,最重品行和才华。

中华文化重视道德,所以品行自然是择婿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两汉魏晋时期,人们尤其重视品行。如汉末平定黄巾起义的皇甫嵩,官居太尉,位高权重,他为女儿择婿时知道扶风人射援“少有名行”,即射援少年时期就以品行出众著名,所以皇甫嵩对其青睐有加,“贤其才而以女妻之”。皇甫嵩没有看走眼,其亲自选定的女婿射援终成蜀汉重臣。

有品行的人即使不是“高富帅”,甚至家境贫寒也能被独具慧眼的人选中。如《晋书·张华传》记载晋代著名大臣张华少年时替人牧羊,孤贫清寒,但是他很注意修养身心,言行谨慎,举止合乎礼度。不仅能够周济危难、见义勇为,而且勤奋好学、才识过人。同乡人刘放十分看好他,便将女儿嫁给他。后来,张华成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和大博物学家。

德行为首

在品行中,真诚是第一美德,“不诚无物”,一个虚伪小人什么品行都免谈了。率真,才能坦坦荡荡,才是君子之行。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就因率真而收获了美满婚姻。郗鉴因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及苏峻之乱,立了大功,官居太尉。太尉是最高军事首长,与丞相及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古代官宦人家,很容易因亲属犯错而被株连,所以在“择婿”方面更是慎重,深怕一时不慎,贻害女儿终身。所以郗鉴先向同为三公的宰相王导表示想在王家众子弟中选婿。王丞相说:“那太好啦!我们王家达到适婚年龄而尚未成家的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您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详见3月刊杂志......)

如何考察一个人的真正品行呢?不光要看别人的口碑如何,还可以验之以事。有一年除夕,林则徐的手下工作人员都回家过年去了,外面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声入耳。衙署中只有一间屋里有人还在伏案疾书,原来是年轻的书记员沈葆桢在抄写公文,这是林则徐准备入奏的一份长篇奏折,沈葆桢工工整整地誊写,秉烛夜书直至深夜。谁知林则徐看了以后故意说:“字太草,必须重抄。”沈葆桢没有丝毫不耐烦,又更加认真地抄写一遍,抄完已是次日上午。林则徐见沈葆桢重抄万言奏章毫无怨言,可见其为人踏实、忍耐、担当,这样肯吃苦耐劳的年轻人确实难得,后来便招他做了女婿。古人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有所忍才能有所成。选这样一个有品德的人当女婿,虽不知未来的命运与前途,但至少可以推断德性好的人是有责任心的,而遇事能忍,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夫妻之间也会比较和睦相处。后来沈葆桢果然不凡,官至江西巡抚、两江总督。

崇尚才华

古人择婿重德之外尤尚才华。才子,始终是择婿的优选对象,中国人自古讲究“郎才女貌”。才干分政才、文才、武才等,官宦之家择婿重政才。如东汉末年公孙瓒做小吏时由于“性辩慧”,即智慧善辩,而且博闻强记,每次汇报公事“常兼数曹,无有忘误”,即他一人身兼几个部门的工作,都没有遗忘和差失。因才干突出著称于辽西郡府衙门之中,刘姓太守“奇其才”,将女儿嫁给他。刘太守没有看错,后刘太守因犯法被发配时,公孙瓒乔装成士兵沿途护送,途中刘太守获赦释放。公孙瓒归来后因此德行被举孝廉,后因军功封侯。

(详见3月刊杂志......)

大体说来,国家安定时期人们欣赏政才和文才,而在战乱年代,能安邦定国、勇猛过人的武才则受重视。北周时窦毅有一个视若掌上明珠的女儿,窦毅对其妻说“此女有奇相,何可妄嫁与人”。于是便在屏上画两只孔雀,凡来求婚者以箭射孔雀,能射中孔雀眼睛者便将女儿许嫁。求婚者先后历数十人,都未能射中。李渊来求婚时,搭弓引箭连发两矢,中孔雀二目,窦毅便将女儿许嫁给他。后来李渊起兵灭隋当了唐代开国皇帝,立窦毅女为皇后。

随着科举考试的盛行,特别是在宋代,重文轻武,而择婿也多重其文章词赋方面的才能。科举考试汇聚天下英才,而达官贵人也多在新科进士中选择佳婿。每逢礼部放榜日,高官显要、各地富绅们甚至全家出动,一大早就到位于开封城外的金明池观看张榜唱名。新科进士尤其是状元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成了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王安石就有诗作写道:“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就是描写当时的盛况。

宋朝的宰相们也不例外,争相把女儿嫁给当科进士宋真宗时河北人范令孙登甲科,宰相王旦就把他招为女婿而宰相寇准也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一位叫高清的新科进士,没多久寇准侄女却死了,另一位宰相李沆依然把女儿嫁给他续弦。这位当了两个宰相女婿的进士,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宋仁宗当政时,扩大科举的范围,择婿择进士之风更加兴盛。进士虽然是科举时代的佼佼者,但能名垂青史的进士又有几人,其实大部分人是默默无闻的,因此选婿的实质是尊重文化、崇尚才华的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总结古人选婿之道,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就是:身体健康、有德、有才、有家世。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