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早一批进入中国房地产领域的港商,王琳达耕耘中国内地市场迄今已经二十多年。她是1989年来到内地进入房地产行业的,从广州的世界贸易中心项目开始做起,先后进入深圳、广西、南宁、海南、山东潍坊等地,最后到了北京、上海。
事实上,比起她的怡海房地产帝国,王琳达的慈善事业可能并不比她的商业成就低,甚至可以说,对于教育慈善的执着,已经成为王琳达个人身上最为人熟知的标签。2013年,第十届中国慈善榜发布盛典在国家游泳中心举行,怡海集团董事长王琳达再次荣获“中国十大慈善家”称号。其实,从2010年开始,王琳达已经连续四次获此殊荣。中国慈善排行榜是每一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情况的一次总结,可以说是与各种财富排行榜相对应的中国财富集团和先富阶层的爱心清单。如今,王琳达所率领的怡海集团在教育、慈善事业上已经累积投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
王琳达一直说:“中国不缺爱心人士,缺的是组织者”,所以,她一边做经营一边身体力行地做这样的一个“组织者”。而如果从商业的角度看,将地产、教育、慈善融为一体,缔造出一个难以追摹复制的“非典型性”案例,怡海的确可以成为一本生动的中国房地产教科书。
从三个大沙坑,到怡海花园
1992年,还在香港的王琳达参加了北京第一届香港招商会,北京各大区县主管商业的部门出席并介绍了北京潜在的投资商机,这是王琳达第一次间接感受到中国地产市场,尤其是老百姓住房市场的巨大潜力。
这一年年底,王琳达与一批香港的投资者满怀热情,来到北京丰台区的西南角进行考察。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三个约27米深、100多米宽的大沙坑。沙坑的底部地貌当时是一层沙子,一层鹅卵石,水土极易流失,而沙坑外面则是一片草莽蛮生的郊野,荒原几十里人烟寥寥。看到这一切,当时的三位合伙人第一时间提出撤股回到香港。不过,王琳达没有动摇,她选择留了下来。
怡海花园这个巨大的社区工程被王琳达称为自己的“十年一梦”。当年年底,她裁撤了在东南亚、台湾等地的资金,代表怡海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土地开发协议。面对没水没电没煤气的大片河道、沙坑、垃圾场,王琳达看到的却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她心中已经谋划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综合大社区。
此后,她花了三年时间征地、拆迁,从购买材料到施工建设,从联系公交线路到设立电话线,事必躬亲。从1995年12月北京怡海花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到1997年8月怡海花园第一批业主入住,王琳达用了最快的时间,把一个没有任何地质参照物的旧垃圾场打造成了一个花团锦簇、可容纳4.5万人安居乐业的大型社区。而那三个大沙坑,一个是如今怡海花园的人工湖,第二个位于社区内中学操场的位置,第三个则变成了今日的游泳馆。
走入怡海花园,记者震惊于一应俱全的生活和学习配套设施,这里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在生态上自给自足的天地。事实上,怡海花园是北京首家真正实现开发、销售、物业管理、社区教育、商业管理、住宅装饰装修、社区文化建设一条龙服务的住宅小区,并因此被政府授予“金牌居住区”、“最佳人居生态楼盘”、“综合社区开发模式奖”、“最佳人居住生态奖”、“北京配套最齐全的社区”。
独一份的治业思路:以教育反哺地产
从三个大沙坑,到平地起高楼,怡海花园做起来了,不过这不是结束。在彼时,中国房地产行业尚未引爆之际,销售上的课题仍然需要费心考量。动用金钱策略,减免物业费,送停车位,或在房价上大做文章这样的常规打法,这不是王琳达想要的。
这位生性有些执拗的香港女商人不大热衷于短期效益,而是心心念念于她所设想的远景前途。她的观念是,要引得凤凰来,就要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化社区。而文化的核心力量正是教育。
王琳达深知这其中房地产与教育之间的连锁效应。由于北京实行就近入学,业主买房首先考虑的就是在所选的小区内,孩子入托、就学是否方便。如果自主选择学校,就要付2万至6万不等的赞助费,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念下来,仅赞助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在优质学校附近买一套房子,既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难题,又改善了居住环境,经济划算,一举两得。
更何况,建立一个具备一流教育水准的社区是王琳达本人的强烈愿望,做民办教育始终是她个人心中的一个情节。
1998年,经北京市教委批准,怡海幼儿园、北京实验二小怡海分校、北京八中怡海分校分别建立,2000年又建立了怡海老年培训中心,2007年社区内再次建成了北京八中怡海分校国际部,由此怡海逐渐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再到老年大学的一个完整教育系统。
根据王琳达的讲述,彼时与怡海花园同时办学,敢把大量资金“砸”在社区教育上的香港开发商共有四家,八年后,当年同时起步的先行者,只剩下她一人。为了做好教育,王琳达在怡海投资了数亿,用以打造最为优质的教学配套设施。仅举一例,怡海中学里的游泳馆中的水都经过了臭氧过滤,而这样的游泳馆在中国目前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除此之外,怡海中学拥有室内篮球馆、天文观测台及可容纳1000 人同时就餐的学生食堂,教学楼里均采用了中央空调设施。而学校极高的教学质量,也让怡海收获了极高的教育口碑。1998年入学的第一批初中生,在怡海学校初高中六年的培育,在2004年全国统一高考中重点大学上线率为94%,本科上线率为100%。
如今,怡海学校已经成为独立发展、自负盈亏的教育产业,成为集团旗下最重要的业务分支之一,不再单单是开发商的配套附属品。
怡海花园总面积130万平方米,现在住了四万五千人。与周围社区相比,这里的出租和二手房转手率要低得多,谈及怡海的成功,王琳达轻描淡写但也毫不谦虚地说道:“原因很简单,我们在满足社区居民生活诉求方面做到了极致。”而论及过去最让她满意的成就,王琳达毫不犹豫地说,是教育。“早期的时候,怡海是用房地产养教育,如今教育做成品牌以后,是教育在带动地产。所以,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切以教育为核心,房地产为教育服务,物业管理为教育服务,商业也要为教育服务,一切就是教育,教育也成就了一切。”
慈善与商业互相提携
为了真正把社区教育做到实处,王琳达舍得投入,这既包括她所在的怡海集团,也包括她个人。迄今为止,怡海为教育事业(包括社会性教育事业和怡海教育)共投入资金超过5亿元。2001年5月,王琳达个人出资1000万元成立“怡海奖学金”,用以奖励怡海优秀的高中学生。2004年,她建立了“怡海华夏精英奖”,用于奖励从怡海中学毕业,已经考上大学的学生,激励他们完成大学学业。2007年12月,王琳达个人又发起并出资1000万元,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下成立“怡海教育专项基金”,对怡海在校学生、优秀教师、中国中西部优秀教师提供帮助。在怡海花园,为让教师安心教学,社区有一栋住宅楼从不出售,专门开辟教师宿舍,此外,每年投入巨资,用作教师的高工资补贴。
在王琳达的众多头衔中,有一个是令她自己颇为引以自豪的,那就是“北川中学永久荣誉校长”。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时,王琳达正在哈佛大学上课,同班同学都是来自中国的企业家。得知地震消息后,王琳达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捐建一所永不倒塌的学校,随后她个人便展开了倡议活动,这一提议得到了院长的支持,随后,麻省理工、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也陆续加入了设计团队,王琳达还动员了北京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总共有6家单位参与其间。
有了实力雄厚的国际设计团队,加之自己20年的房地产开发经验,王琳达具备了底气,便竭力向中国侨联争取到了国务院授予的参与援建新北川中学的任务。此后,怡海集团先后捐助1700余万元,用于援建新北川中学工程。在两年的重建时间里,王琳达本人则亲往现场20余次,最终,一所现代化、抗震性极强的学校终于在废墟之上拔地而起。
在中国市场运筹帷幄的二十年间,对于王琳达,这样的事例实在是举不胜举。
事实上,如果仅为商业的考虑,王琳达本不必如此。包括在怡海社区的教育投入上,怡海完全可以设计出一个更具投入产出比的预算。“慈善对我,实际上早已是一种习惯。只是这种习惯给我带来了种种回馈,对此我很感恩,也激励自己对社会、对教育更多地付出。”
的确,这个性格中透露倔強果敢的商界女强人,用超越于常人的做事风格,为自身赢得了至高商誉和社会影响力,从她身上投射出的人性光华,让你会由衷地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同时,你也不得不承认,王琳达的商业之路,赢就赢在了慈善。用她的话说:“慈善具有付出和回报的双重属性——它让我获得了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高认可度。现在,只要怡海想去投资,没有哪个地方政府会拒绝,并且会给怡海最优惠的条件。”甚至在海外,过去的经历都能给她的经营活动带来诸多便利——无论在哈佛大学,还是在沃顿商学院,只要她以慈善家的身份发表演讲,获得的掌声总比作为纯粹的商人时来得多。“我能清晰感受到他人对我的敬意和信心。我出去谈判,几乎是百发百中。”王琳达说,“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这种来自全社会的信任无疑是最宝贵的个人资产。”
而未来,不出意外,王琳达本人和她一手打造的怡海帝国,恐怕会一直带着慈善的习惯,继续在中国的地产市场开疆拓土。
“慈善具有付出和回报的双重属性——它让我获得了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高认可度。现在,只要怡海想去投资,没有哪个地方政府会拒绝,并且会给怡海最优惠的条件。”——王琳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