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强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至于近两年来,在中国掀起了第四次创业大潮。2016年两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一次作为两会热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重点提及,引发全民热议。但我在全国各地与创业者们交流,以及从众多媒体的报道来看,我们很多人对创业存在普遍的误读,这里整理出十个方面,与大家探讨、反思。
为什么创业变得如此受中国政府重视?笔者多次访问美国发现,作为一个综合实力在全球排名第一的超级大国,创业精神和创业气氛是其繁荣昌盛的关键因素。美国自1776年独立至今,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从整个国家到企业、家庭以及个人都是一个“从零到一”的过程,今天我们熟知的杜邦、苹果、福特、微软等企业的创始人都是白手起家。
在中国,虽然拥有5000年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一直处于农耕文明时代,直到最近几十年才进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之路,“互联网+”也带来了一种新的经济创新模式。如今,中国已进入创时代,创新、创业成为未来发展的驱动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创业?创业是创业者寻找商业机会,整合创业资源,打造组织能力,开发商业机会,实现业绩持续增长的过程。目前,大家的误读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1.“大众创业”就是人人创业。
事实上,从零到一地创办一家企业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可能就是1%~3%的人的事。因此,“大众创业”更多指的是人人都应具备创业精神,企业中的员工应具备勇于担当、发现机会、敢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例如,拥有65万员工的中国电信,几年前就在企业内部开办了创业家训练营,希望培养干部、员工的创业精神。
2.“大众创业”就是让每个人办一个企业,自己当老板。
创业并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能够拥有很多的财富,只需在公司里指挥员工,每天坐着豪华汽车,出入高档社交场所等等,这说明对创业的本质、艰辛和责任认识不够。创业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每天都要思考如何带领企业,为客户提供高标准的产品,创造社会价值,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
3.创业就是挣大钱。
很多创业者的创业初衷就是挣大钱,这非常正常、合理,但事实上创业之初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不容易赚到钱,挣大钱就更难了。创业与环境息息相关,在过去的30年中,由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环境,相较于今天创业的第一桶金更容易获得。如今,在中国,各大行业基本上处于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挣大钱的机会变得愈来愈少。因此,创业之初要有亏损的准备,在创业的头三、五年是一个开发产品、客户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是一个付出期,企业很可能面临亏损。只有把产品做好,赢得客户的喜爱,企业才有可能获得发展的机会。
4.创业就是找商业机会。
创业确实是首先需要找到商业机会,所谓商业机会是指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比如说滴滴打车和Uber可以很便捷地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需求,这是一个商业机会,在消费升级的今天,这样的机会在各个领域都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找到商业机会后更重要的是深耕细作,就像盖楼一样,在拿到地皮后,楼的外观、品质、服务对象以及物业管理都是开发商需要认真考虑的。因此,创业并不只是找到商业机会,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满足需求更为重要。
5.创业很容易。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通过各种途径看到许多成功企业家的演讲,如马云、雷军等,这很容易让人产生创业很容易的想法。其实从总体而言,创业是九死一生的过程,马云和雷军的真实创业经历也是历经艰险。
第一,需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机会,而机会源自行业,必须对行业进行深度了解,发现还未被满足的需求;第二,找到资源,如滴滴打车、Uber,人们出行不方便的问题很容易被发现,只是缺乏技术解决方案以及足够的资金投入;第三,据相关数据统计,第一次的创业成功率可能只有5%~10%。同时,创业是极其艰辛的。被誉为美国硅谷最牛的50个天使投资人之一的本·霍洛维茨,在其著作的《创业维艰》一书中写道,在他创业的八年中,只有三天左右的时间是风平浪静的,其他的时间都是度日如年。
6.创业就是要把企业做大。
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做企业是基于行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定的规模,如果行业规模小,企业想要做大是很困难的。因此,每个行业就像一棵树,有一批主干企业,同时还会有如枝桠、叶子一般的小企业。所以,做企业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做大,在德国、日本等国家,有许多规模不大的百年老店,这些企业把某个零部件或关键的技术努力做到极致,与一个大企业长期共存,这才是未来大部分企业的生存方式。
7.创业就是要快速发展。
很多人创办公司都希望在三年、五年内能上市,就像当下很流行的“新三板”,但这违背了企业的发展规律,像是拔苗助长。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如果在短短几年就走完十年的路,必然会给企业遗留下欠缺,难以走得长远。如在短时间内成为中国国产手机第一品牌的小米,在去年手机销售量被晚于小米进入手机行业的华为超越。原因在于华为公司拥有29年的组织能力的积淀,当它要做一项新的业务时,能很快占据优势,而小米只有5年的发展时间,组织能力还不够强大。
8.创业就是不能失败。
创业是一个探索新事物的过程,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失败的概率达90%以上,我们熟知的成功企业家,如乔布斯、马云也曾在创业中失败过很多次。失败是创业者成长的必经历程,创业者应把失败看成一种常态,它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当中总结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9.创业就是要尽快盈利。
创业就像培养一个孩子,最初需要学习成长,而一家创办不久的公司的产品必然不成熟,公司实现盈利必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创业者要有公司一至三年不盈利的心理准备,在创业前期更多的是对学习成本的投入。据报道,虽然京东估值已达400多亿美元,但迄今为止并不盈利,仍处建设期。
10.创业要越早越好。
大学生在读期间或者一毕业就该去创业,这是一个误导,从以往成功的创业例子统计,大学生在一毕业后就创业的占极少数,大概在1%左右,最发达的浙江省大约在4%。对大多数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一毕业应该先进入大公司学习,了解行业和管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未来创业的成功率才会大幅提升。从阿里巴巴离职的员工数万人,很多人选择创业,赢得了风险投资和各方面的支持,是因为他们的成功率比较高。
或许人们对创业的误解不仅仅这十个,还有更多,这值得注意。只有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意义,才能真正让这股浪潮转化成国家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认为,从零到一的创业是少数人的事,创业精神是每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