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银行一家特殊的“网点”在北京朝阳区佳程广场亮相:1000多平方米的广阔空间里,红木家具、中国字画点缀其中,一个个独立的交易隔间更增添了神秘感—“尊贵”、“专享”、“私密”一直是私人银行向其金字塔顶端客户所承诺的。
到2016年,财富管理工具已经极其丰富,既有侧重进取型的私人银行,也有偏向保护型的家族信托,还可以通过改变控股公司的架构设计来转换法律归属地⋯⋯
“杂乱无章”的财富工具
不同工具的运用会导致不一样的财富管理的效果,以税务问题为例,德勤合伙人王欢就指出,“从个人来讲,创始人的所得税、分红税、遗产税,在不同国籍和工具运用下会有不同的计价;而在很多家族企业公私不分的现状下,这其中又夹杂企业税收方面的变数。”
因此,资产管理应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方案,而非侧重单点需求的“项目”,比如办理美国移民的客户,移民机构可能会出于快速通过审批的目的,刻意低报客户的资产金额,将实际的3000万美元“虚报”为100万美元,但移民完成之后,多出来的2900万美元则可能会被IRS(美国国内税务局)列为拿到绿卡之后的收益而征收全球所得税。作为睿璞家族办公室的创始人,郭升玺经常遇到这样需要“善后”的情况,这些由于缺乏综合规划而做出的决定,有的可以尽量弥补,有些则木已成舟。
磐合家族办公室创办人及总裁颜怀江指出这也是客户所呈现出来的普遍问题,即便是超富人群也会如此,尽管他们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财富管理,但工具运用却毫无章法:觉得境外公司有用,就去设立了;海外的私人银行账户也开了;别人移民也跟着办了。“东一块西一块,不成系统和架构,财富管理的元素已经有了,但是不完整,也不太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约有1/3的高净值人士已经开始考虑财富传承,而这一比例在可投资资产超过1亿人民币的超高净值人士中更高,接近1/2。在汉家族办公室创始人杨辉看来,这是一道摆在家族企业面前的“专业必考题”,但经由企业家传统经验做出的回答却并不能过关。“中国企业家在创富时代创造了一个奇迹,但是在传承的理念和做法上还缺乏历练。”
“哪怕只有1000万美元,还是要考虑传承,选择的工具不一定是家族办公室,但肯定不是家族企业自己闭门造车就能实现的。”杨辉强调。
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未来财富管理的竞争必将回归提供专业化投资理财和综合金融服务的本质。但是受限于外部制度以及内部资管能力,目前很多金融机构的这种专业化能力差强人意。在《中国超高净值人群需求调研报告》中,接受访谈的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指出,“我更倾向于国外的金融机构。我使用欧洲一家银行的服务有十几年了,新加坡的一家也有六年的时间。”
令那些财富人群左右为难的一点恐怕是,从国内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甄别和筛选家族财富管理工具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以家族办公室为例,很多家族办公室出身不一,有的根植于银行和信托公司内部,有的脱胎于第三方理财机构;一些家族企业内部也会有财富管理的萌芽和雏形;而在国内形态最多的,是由私人银行家、律师、会计师、保险等专业人士“自立门户”而组建的。一位从业人士就指出,“这其中有很多名不副实的机构,有些可能就是一个P2P。”另一方面监管层面的缺位也让这个行业还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即使对欧美国家来说,家族办公室的监管也是非常新的话题。
财富管理的乱中之“序”
在那个号称中国本土化私人银行的“诞生元年”,许多人甚至将私人银行混淆为私营银行;而后,各家私人银行的数字和规模伴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崛起而快速刷新,从表面上来看,各家私行的门槛相差不大,比如招行私行定位的是日均总资产为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士,而管理资产超过600万元的客户在中信银行就被列为私行客户,真正的差距实际上在于客户的贡献量,以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例,招行私行管理的总资产在中资行中最高—10836亿元,其客户规模为44039人,那么户均管理资产则为2461万元,而中信银行的这个数字为1502万元。
眼下,除了少有的几家银行能够固定住优势地位之外,许多银行的私行规模还处于“流动”状态—短期内快速缩水或者膨胀,这也显示出目前私行客户的忠诚度依然不够,原因在于国内私行亦步亦趋的同质化,比如从服务范围上,所有的私行都承诺为客户个人、家庭及其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资产配置基本上集中在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而从增值服务上来看,法律、税收、子女留学、移民、高尔夫、红酒品鉴等都成为各家的“免费”甜点—除非涉及到专业的第三方平台需要客户额外付费。
与外资私行经历了数十年甚至百年积淀的专业性及其资产全球配置能力相比,虽然国内财富管理工具的产品、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等原因,在专业服务仍然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在很多金融机构中项目运营居多,鲜有能够规划先行,进行持续而全面个性化设计的。
另一方面受限于外部制度以及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资产的全球配置仍存在很大的风险,一位私行人士就指出,“国内很多私人银行对境外的资产配置、信托设立等都很谨慎,因为对这些境外机构的甄别需要很高的专业性,所以不敢轻易向客户推荐。”
因此,私人银行一般提供的是国内的家族信托服务,招商银行此前就与外贸信托合作推出了财富传承系列家族信托基金产品,主要针对家庭总资产5亿元以上的客户设计,其资产门槛为5000万元,期限为30〜50年。
从2012年末开始,中信信托、平安信托、外贸信托、上海信托、中融信托、长安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均已开始布局家族信托业务,其中有些已经系统推进,有些依然小试牛刀,根据2014年末的数据,中信信托的信托资产规模达到9021亿元, 自2013年布局家族信托业务以来,到2016年已经有200多单业务落地,管理资产规模达到数十亿元。
最初,国内家族信托门槛多为3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但随着家族信托的理念普及,门槛也更加“亲民”:长安信托推出的“长安家风”系列家族信托的两大系列产品最低标准降至300万元人民币;而中融信托推出的标准化家族信托产品也将门槛降至1000万元人民币。
另一个类似的财富管理工具是家族基金会,在京都律师事务所金融总监韩良看来,一般情况下,大陆法系国家的财产委托人通常会选择私人基金会,而普通法系国家的委托人通常选择信托。
当财富工具以多种形式呈现的时候,那么相应的帮助富豪来管理这些财富工具的机构也就应运而生—除了家族信托、税务筹划、资产管理等财富管理的范畴以及家族企业管理、上市咨询、法律服务等定制化服务内容外,后代教育、遗产规划、慈善基金等管家式服务也是家族办公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家族办公室在美国约有4000家,在欧洲约有1500家,2011年,美国证监会正式颁布了《家族办公室条例》(Family Office Rules),对这个在19世纪中后期就出现的事务设立了新的监管方式,中国香港也对此有相应的要求,作为新兴事物,在中国内地青岛是目前唯一可以注册家族办公室的金融试验区,但同时国内尚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和监管要求可依—蜂拥而至的家族办公室在一定程度上反倒成为国内富豪财富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在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许多企业家从一往无前的创富激情中慢慢冷却或者反思,关注焦点开始转向财富的“安全”。应财富的安全与增值需求,财富管理机构和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度专业性的财富工具常常被当作守住家族财富的“最后一道防线”。
财富有价,传承无价。你会把家族的命运交给谁?
文/梁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