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父子关系中的“冤家型悖论”

编辑:周永亮日期:2016-06-17

尽管我们痛恨透了清王朝的专制、愚昧、落后,但是当我们看到小小的溥仪让军阀毫不客气地逼出宫来,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时候,内心充斥的并不仅仅是皇帝没了的快感,终究还是能感受到他的凄凉和无助。如果溥仪这样的小皇帝要是出生在康熙或雍正那个时代,还会这样窝囊地被兵卒和文臣欺负吗?有人说:这是因果报应,当年清兵逼着明朝小皇帝跳海的时候,他们可曾想到会有今天的结局?

《甄嬛传》之类的宫廷戏尽管吸引眼球,但所吸引更多的还是女士;对于男人来说,更来劲的还是《康熙大帝》、《汉武大帝》这类的帝王戏。而帝王戏中最抓人眼球的无疑是老皇帝与小皇帝的关系了—皇帝和太子或者可能成为太子的皇子间那些事儿。这一对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不仅仅是传宗接代,更重要的是还要传承江山社稷,因为老皇帝在心中都隐藏了一种前一个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成为亡国奴的恐惧具象。

如此说来,老皇帝应该喜欢有能力、镇得住文武大臣的继承人吧?理性的回答:肯定是。历史中给出的结果却是令人惊诧的:越是有能力的老皇帝选出来的继承人越是无能的,说不定还是很坏的。

秦始皇选择了秦二世,结果三世即亡。有人说,不对,秦始皇选择的是扶苏,秦二世几乎是靠李斯、赵高等人的阴谋而篡权上来的。好,即使秦始皇亲选的太子扶苏成了继承人,之后又会如何?当然,这是我们无法预测的,但是从一点我们就能看出,扶苏根本不具有做皇帝的素质或者他就没有这个意识和心理准备。当秦二世假传圣旨到边关让他自杀的时候,许多部下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心里清楚是胡亥在捣鬼,但是扶苏宁可自杀也不愿意面对。这么一个窝囊的人有何德何能成为领袖呢?最多是比胡亥好一点的好人而已。

其他的几个勇武皇帝,如汉武大帝的太子造反被杀,最后是几岁的小儿子即位;唐太宗的太子同样走上造反道路被杀,也是无能的小儿子李治登基,最后把江山给了自己的媳妇;宋太祖的小儿子则不明不白的死了,其位置被叔叔占了;朱元璋的长子早死,寄希望于孙子建文帝,还为其杀了无数功臣,最后还是被小皇帝的四叔替代了。

我把这类现象称之为老皇帝和小皇帝关系的“冤家型悖论”:越是强力的皇帝越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勇武如自己,结果越会选中(主观和客观)无能的小皇帝。

原因何在?源自开国帝王或强力皇帝心中对敌人的恐惧和权力安全。因为开国帝王或者强力帝王都是经历了残酷的斗争才登上了宝座,心中的不安全感很强烈,最担心强大对手的出现。而能力强的儿子往往表现出了自己的意志和能力,甚至常常与父皇较劲,也不排除身边人吹风的可能性,这往往让老皇帝不安。汉武帝、唐太宗都面临这样的难题。当眼前出现小皇帝的时候,乖巧而伶俐的个性,往往受到老皇帝的喜爱,可是这种乖巧听话,恰恰不是当皇帝的素质,如扶苏;即使如崇祯般似乎有能力,但缺乏实战经验的能力往往更可怕。能力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如果缺少有经验的磨练和使用,宝剑说不定会伤及使用者。这就是崇祯的结局。

康熙大帝似乎有点悟透了这点,不仅自己经常出宫,对那些皇子也没有管得那么死,九个皇子,尤其是可能成为继承人的都打过仗、带过兵、走南闯北,理过政,对于社会的观察力和政治的理解明显不同。而且他担心一旦明确继承人会引起公然的斗争而采取了密诏的方式,也就是说,九个皇子在理论上都可以正大光明地成为下一任皇帝,那就要看谁的业绩更好了。尽管九龙夺嫡的结局是很血腥残酷的,但是脱颖而出的新君相对来说是最有能力的,至少是最能驾驭局面的。

残酷,是康熙肯定不愿意看到的,一个有能力、镇得住各方势力的新君肯定是康熙愿意看到的。

这种悖论,其实恰恰符合了一个宇宙规律:生存竞争中,强者才能留下来,适者生存。无论是动物界,还是更广阔的生物界,这是几乎一致的传承规律。凡是温室中养成的后代都是软绵绵而缺乏活力的,凡是野地里成长出来的,往往生命力都更旺盛。

所以,皇宫中真正的继承者一定是经过历练的,如果缺乏实战的长期历练,即使合法继承了老爸的位置,不是软弱无能毁了王朝就是刚愎自用砸了老爸的场子。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