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眼中的苏格拉底

编辑:傅佩荣日期:2016-06-17

苏格拉底所树立的典范及传统,在他死亡之时诞生了。他的惨死事件萦怀在其朋友心中,使他们不断谈论着他,以他的好恶去检证一切,以他的精神去延展哲学思维。苏格拉底式的文学风格由此奠立,柏拉图是其中最伟大的代表人

随之而来的,苏格拉底的预言应验了,他的朋友让整个雅典都不得安宁。他不曾留下任何著作、学说或稍具规模的体系,但是却给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针,激起了无比汹涌的风潮,余波荡漾,绵延至今。

未曾统合的传承

奇怪的是,门下弟子所体认了解的苏格拉底互有出入结果产生的不是一个学派,而是各立门户。每一个人都自命继承了苏格拉底,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连苏格拉底的容貌也有多种说法。只有一点是大家共同承认的:每一个人都因为亲炙(亲身受到教育)苏格拉底而经历了心灵的提升及超越。苏格拉底所塑成的传统随着他的死亡而开始分裂,此后一直未曾统合这说明了何以有关苏格拉底的一切至今仍有歧说。

苏格拉底门下各派的会集点是他的思想。他们都受了苏氏思想的冲击才卓然自立。透过苏氏,思想挟着至高命令展现出来,其中也隐含着最大的危险。他们的共同体验是:苏氏总是启发别人去思考。结果苏氏死后,分裂立见各人以不同方式去思考。大家都以为自己得到真传,拥有了老师的思想其实谁都没有得到。或许这就是永无止境的动力之源,在历史的行程中不时激起无以名状的强劲力量,而迄今仍未达到其终点。

苏格拉底学派究竟有哪些?赞诺芬只记载了表面事迹,而他们的思想模式才是各自分立的特色:美加拉学派(School of Megara),以欧克里得(Euclid)为代表,发展了逻辑及辩论术,指出重要的逻辑谬说,此派学者之一克罗努斯(Diodorus Cronus)发现了概然性观念的变格;爱利斯学派(the Elian School),以费多(Phaedo)为代表,专务于辩证方法的研究;犬儒学派(the Cynics),以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为代表,主张无待于外的内在独立,否定教育及文化的重要性,西诺卑的迪奥真尼(Diogenes of Sinope)出于此派;施勒尼学派(the Cyrenaic School)则从本性与快乐的观念发展出一套伦理学说(“享乐主义”)。以上各家所论皆有所偏,不足以表述苏格拉底的思想,真正能够承其余绪并传诸后世的当推柏拉图,这要归因于他出身望族,又有深刻的见识与开放的胸襟。此外各家皆不能代表苏格拉底的哲学,只是反映了他的思想中许多可能意图的某一侧面而已。

但是自此以后,苏格拉底的真相逐渐为这些表相所掩,并且只能透过这些表相来放射光芒。结果造成柏拉图以后的哲学家,不管彼此是否针锋相对,都把苏格拉底看成理想哲学家的化身。年深代久之后,他的形象成为独一无二的典范。

被时代装扮的面貌

罗马时代初期,基督教兴起,在早期教父眼中,苏格拉底是一位伟人,是基督殉道烈士的先驱。因为他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死,并且也被控以不敬传统宗教的罪名。他甚至被人与基督相提并论达安其(Datian)这么说;奥利真(Origen)找出苏格拉底与耶稣有许多共通之处;苏格拉底对“无知”之觉悟,预备了信仰的道路,此为狄奥多雷(Theodoret)之说;苏格拉底的自我认识是认识上帝的途径,苏格拉底知道:唯有不受世俗情欲所污染的纯洁心灵才能接近神明,他坦承自己无知,由于他的探究并不能给“至善”带来任何阐明,由于他在每一次交谈中都只是唤起我们的兴趣,并且设下论证之后又随即推翻,所以尽管让所有的人都到他那儿去各取所需吧,此为奥古斯丁(Augustine)之说。

公元前后的人们仍生活在古代的庇荫之下,因而苏格拉底的思想也伴随着他们。到了中世纪,他的声光终于黯然。他的名字偶尔还被提及:贺勒维(Yahuda Helevi)认同苏格拉底代表最完满的人类智慧,但是却认为无法抵达神明。到了文艺复兴时代,独立的哲学重见天日,苏格拉底也随之复。在蒙田(Montaigne,1533年1592年)看来,苏格拉底的思考表现了怀疑主义以及人的本来面貌,他主要是在强调如何从容赴死。到了启蒙时代,苏格拉底成为独立的思想家,是保障伦理自由的大护法。在孟德尔松(Mendelssohn,1729年〜1786)看来,他的道德高尚无比,已经体认出上帝及灵魂不死之存在证据。但这些都只是序幕而已。直到齐克果(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才首次发现了通往苏格拉底的原始途径,并且他也是所有近代哲学家中对苏格拉底解释得最深刻的人,他阐明了苏氏的反讽与无知,主张苏氏的哲学探索不是为了传述真理,而是为了驱使别人寻求真理。尼采(Nietzsche,1844年1900年)则苛责苏格拉底是希腊悲剧精神之大对头,宣称他是主知论者及科学奠基者,但却破坏了希腊的世界观。尼采的一生都在与苏格拉底搏斗:“苏格拉底与我的关系太密切了,使我几乎一直都在与他缠斗不休之中。”哲学的未来命运必将反映在它对待苏格拉底的态度上。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简直变成了某种容器,后代的人各自以其理想注入这容器中,他们都认识但同时都不了解苏格拉底的真面目。苏格拉底被装扮成各种面貌:一位谦逊而敬畏上帝的基督徒;一位充满自信的理性论者;一位富有魔力的天才;一位预言人性的先知;有时甚至被当做政治阴谋家,打着哲学家的招牌从事夺权的计划。但这些都不是他。

综合构建的形象

事实上,矛盾互见的各种形象却在提醒我们: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合乎历史的苏格拉底的形象。任何截长补短的重建努力都属徒劳无功。这些“重建者”甚至对于柏拉图、赞诺芬、阿里斯托芬、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等人所提供的资料,都不一定完全赞同。最偏激的说法莫过于纪巩(Gigon)所云:既然没有任何苏格拉底的历史记载,而只有诗歌传诵;既然苏格拉底本人从未写下任何著作,所以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建苏氏的哲学。因此一切尝试解决苏格拉底之谜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但是纪巩又无法否认以下事实,就是:阿里斯托芬拿苏格拉底来代表一种混合了自然科学、启蒙思潮与辩士学派的有害哲学,这不可能是完全偶然的事,在公元前399年被判处死刑的应该是苏格拉底而不是别的辩士,并且在文学作品中历历指证的道德人格及出身背景,都只有苏格拉底才适合这位真哲学家的形象。这些是怎么发生的呢?纪巩认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须说:一位历史上的苏格拉底没有就算了,不必再作任何追究。

在这种事情上,我们若要求科学达到普遍而精确的程度,那是不会有结果的。它只有两种可能,或是从不同来源把所有论证及轶事统统集合在一起划归苏格拉底;或是放弃合乎科学的美誉,要求更多的资料以超过批判法所能检订的程度,因而造成许多无法相容的形象。

于是苏格拉底成为:柏拉图哲学的先驱,他发现了形成概念之道(前有亚里士多德,后有蔡勒Zeller主张此说);他根本不是哲学家,而是伦理革命家、先知,首倡自我主宰、自我成全以及人类自我解放的思潮(迈尔Heinrich Maier的主张);他是一切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他发明了理型论、柏拉图的灵魂不死论与理想国,凡是柏拉图所述及的有关事实都是历史事实(柏内特Burnet与泰勒Taylor的主张)。耶格(Werner Jaeger)的看法则与以上诸说不同,他根据合理的步骤探讨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是以上诸说的统合,但须加上某些限制(特别是:后期柏拉图对话录,就是从理型论开始的哲学理论不应该归属于苏格拉底);在苏格拉底本人身上,必有使这一切关于他的思想及著作得以成立的原因。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苏格拉底不凡的影响,而那是我们直接印证的。耶格之说颇为可取,但是这已超出语言学为严格科学的范围了。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