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撕标签运动 共建命运共同体

编辑:日期:2016-06-29

继任者因为优越的条件、鲜明的个性被贴上“富二代”的标签,他们成长的烦恼不仅源自父辈的阴影,更有社会和舆论的压力。但现实中的他们是多元化的,基于抱团成长诉求,二代组织应运而生。陈雪频、郎赢旻、王钊就是最早一批二代组织的创始人。

2008年 上海 接力中国

撕掉“富二代”标签

2007年,在《第一财经日报》任职管理周刊主编的陈雪频,偶然听到部门的一名实习生聊起他的一位富二代朋友的困扰:由于面临接班,经常失眠,与家族企业的元老们相处得很不好,感觉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来。这引起了陈雪频的兴趣,他让那个富二代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并文章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位富二代一夜成名,先后被央视、凤凰卫视请去做嘉宾,向人们诉说他的成长烦恼,富二代这个群体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这之后,陈雪频结识了很多二代群体,经过深入探访,陈雪频发现这群人与社会普遍认为的富二代就是“泡妞、玩跑车、败家”的形象有很大出入,他们的实际状况更加多元化,其中一部分更是精英。而他们很苦闷外界给他们贴的“富二代”标签,希望能抱团,大家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这就是中国第一个二代组织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的由来。2008年1月,接力中国青年精英协会(以下简称“接力中国”)正式成立,陈雪频作为联合创办人之一当选首任秘书长。陈雪频告诉《家族企业》杂志记者,在当时,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问题并不紧迫,一切都是刚刚开始。而接力中国小心翼翼地自称是“二代企业家组织”,也是希望称为富二代组织,有意识地在避免“富二代”这个标签,但在后来的媒体报道中,接力中国还是被贴上了“富二代组织”的标签。

如今,接力中国的会员已发展至近300名。会员入会门槛也越来越高。在“二代企业家、有家族企业、需要得到两个会员的联合保荐”基础上,对会员拥有企业的规模也有了硬性要求:每年纳税金额不得低于五千万人民币。接力中国还和会员企业合作出版了一本叫做《接力》的杂志。

协会理事最多任职4年的制度,也使陈雪频引以为豪,这是在他的主张下确立的规则。陈雪频介绍说,每位理事就像是跑接力赛选手一样,以保证新鲜血液能源源不断地加入进来。同时,协会管理采用的是集体领导制,各有各的分工,只有做出更多贡献、扛起更多责任才能成为一名理事长。

在陈雪频看来,接力中国满足了会员的三个基本诉求:第一,找到身份的认同感,能和一群自己身份相近的人在一起交流学习;第二,通过一些学习项目,帮助会员更好地发展自己,对接管理、咨询和培训的资源,对企业的成长很有帮助安排;第三,会员能够在这里找到商业伙伴和人生伴侣。陈雪频介绍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通过接力中国这个平台,已经成就了好几段美好姻缘。

作为接力中国的联合创始人,陈雪频在2012年就主动辞去了理事和秘书长的角色,只作为协会会员和顾问参与活动,一同退下来的还有第一届的所有理事。

近年来,随着中国民营企业交接班浪潮的到来,全国各地的二代组织相继成立。陈雪频认为,这说明现在二代普遍出现了想要抱团成长的需求,但这些二代组织良莠不齐,它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是否真正满足了会员的诉求,在组织建设方面是否可持续。

距离陈雪频创办接力中国已有8年了,在他看来,如今中国家族企业的传承形势与8年前相比有相同,但更多的是不同。相同的是,二代的困惑依然存在,也将长期存在。

2010年 浙江杭州 少帅会

形成命运共同体

2008年以来,在一代企业家的口中越来越多地提到自己的孩子留学归国了,准备参与家族企业的事务,而这些将要接手家族事业的二代常常被父辈带去参加各种活动。当时在《浙商》杂志工作的郎赢旻发现,与父辈一起参加活动的这群二代,在一代企业家当中显得格格不入,很难融入一代企业家的圈子,刚回国处于茫然的他们渴望有一个与自己相同背景的群体。

2010年,郎赢旻和《浙商》杂志社萌生了创立二代企业家组织的念头,“要有一个组织,可以让二代发出自己的声音”。经过半年左右的筹备,浙商少帅会于当年12月28日正式成立。“希望通过这个组织,搭建个人与家族、事业与财富的传承和交流平台。”少帅会创始秘书长郎赢旻说,“树立一个有社会责任感、锐意进取、出类拔萃的‘少帅’群体形象。”

在少帅会初期的发展中,令郎赢旻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是,2011年3月份,少帅会举办的第一次活动邀请了巴菲特之子彼得·巴菲特来作交流访问,就传承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彼得是一名音乐家,从小对父亲的事业毫无兴趣,一心只想创作音乐,曾获得美国格莱美奖。他在论坛上说:“我觉得企业、财富是非常难以传承的,对于我来说我传承的是父亲告诉我:你要去做你最爱的事情。”在传承话题并不炙热的2011年,这个观点震撼了当时现场的所有人。

据资料显示,少帅会对于会员的入会要求是:年龄18~35周岁,家族企业资产规模1亿以上,自主创业5000万以上,个人和企业没有重大的违纪、违规。经过5年多的发展,目前,少帅会拥有会员近200人,加上三个战略合作分会:余杭新生代协会,永康创业青年会,海盐青年企业家协会,总共约500人。

郎赢旻表示,希望将少帅会这样一个二代社交平台,在学习成长、产业合作、投资共赢、家族传承、社会责任等方面,打造成一个全生态系列化的服务平台。二代们能通过这个平台,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中坚力量。

对此,少帅会每年都会举办拜访名企、考察游学、高端对话、品质休闲和时尚社交等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帮助二代们拓展视野、提升修养、学习新知、积累人脉,探求家族企业基业长青之路,分享传承接班的体悟和经验,接力中国民企的永续发展。“少帅会的活动应该是二代组织中最多的,基本上每个礼拜都会有。”郎赢旻表示

近年来,二代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作为中国最早一批二代组织的创办者,在郎赢旻看来,一个二代组织的发展主要分为四步:一是满足群体的社交诉求;二是随着组织的发展,会员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希望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通过更加多的活动和课程提升自我;三是组织是否在产业上、业务上、人才上、战略上给会员的家族企业带来帮助,组织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升级;四是组织的各成员之间真正的凝聚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单纯的友谊和合作关系,这需要组织有非常强的精神引领价值,让会员们有认同感。现在国内的二代组织都基本处于2.0版本的初级阶段,最迫切需要的是深化服务。

2012年 长春 吉业长青 2015年 北京 北青会

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成长

作为家族财富传承中心创始人、吉业长青俱乐部创始人、北京青年企业家商会创始秘书长,王钊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企业继承人打交道。2014年年底,王钊辞去了政府的工作,他告诉《家族企业》杂志记者:“中国经济浪潮迭起,我想真正地切实参与其中,所以就辞掉了所谓的‘铁饭碗’。”

谈及为什么会关注二代这个群体,在王钊看来是很顺其自然的事。2011年,在他进入吉林省政府工作的第二年,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结识了很多江浙沪地区年轻的二代,随着了解的深入,王钊开始萌生在吉林也创立吉林省二代组织的想法。“我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让吉林省的二代们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成长,未来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商业领袖。”在这样的构想下,2012年,王钊找到吉林省修正药业集团副总裁修远,和他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很快,吉业长青正式成立了。但在初创的过程中,王钊坦言这其中也有波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何况是这么有个性的一群人。”王钊说,“刚开始创立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案例,在组织制度建设、发起会员的选择上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方向,很多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挺困难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二代组织陆续在全国各地涌现,王钊了解的就已经超过50家。作为国内知名的二代社群创办者,王钊的心得是:想做好一个二代组织,一定选择好发起人,要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人,因为志向相同,才能一起走得很远。与大量二代组织、家族企业一起成长的过程中,2014年底,王钊和浙商少帅会创始人郎赢旻以及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立家族财富传承中心,目前深度联络了50余个国内外传承人组织,覆盖2000多个家族企业,旨在与家族企业同行,共同探寻财富的精神,传承精神的财富。

在王钊看来,家族财富传承不仅仅是一个家族或一笔财富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词:“家国”,从家庭,到家族,家国,这是中国社会构建的脉络所在,也是传承的深刻意义所在。目前,中国家族财富传承中心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创建大承学院,采用师承方式助力年一代,从全国家族企业的传承人中选取优秀的年轻才俊,通过精英化、实战式的学习助力其传承家族事业发展和升级;二是做家族企业的研究;三是青年组织服务中心,做二代组织的孵化、服务、支持、顾问。

北京青年企业家商会是家族财富传承中心深度支持的一个二代组织,采用秘书处托管的形式来运营北京青年企业家商会,在王钊看来,这都是机缘巧合。2014年,北京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在做完几期青年企业家培训班之后,迎来了全国各地二代组织来北京联谊。当时刚创立家族财富传承中心不久的王钊,在联谊会上认识了准备创立北京官方二代组织的李萌北京三替城市管理集团总裁。在李萌开始筹备北京青年企业家商会的过程中,王钊不遗余力地支持。2015年5月31日,北京青年企业家商会(以下简称“北青会”)正式成立。在王钊看来,北青会的成立是顺势而为,是2015年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讲话后,第一个成立的二代组织,但在创立的过程中也遇到困难。北青会作为一个正式的官方组织,正式注册手续,就是一个大工程,但在市委统战部、工商联的关心支持下,还是顺利完成,并邀请到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安民先生题写了会名,这对年的北青会也是很大的鼓舞。

传承观点

陈雪频:家族企业不转型,传承就是空话

二代几乎都有留学背景,由于在价值观念上与父辈有很大差异、与“老臣”们不和,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家族企业中。同时,有许多人看不上父辈的企业,没有接班的意愿。不同的是,如今,中国的经济形势与2008年大不相同,经济长期处于下行趋势,企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加大。家族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转型、创新、升级,企业不创新和转型,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确定,谈家族企业传承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的家族企业和国外家族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家族环境都有很大不同,不能按照西方家族企业的那套体系来传承。中国家族企业想要传承下去,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让二代在家族企业里从基层做起,按部就班地去接班,而是想办法他们在企业内部或外部开创一个新的事业,而这个事业是能够承载企业未来命运的,让二代以创业者的身份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在企业内部发展新的事业。这种传承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完成企业内部升级转型的尝试,相当于企业的二次创业。二是努力推进二代的成长因为创业过程对二代的历练要远好于在企业内部按部就班。”陈雪频说。

郎赢旻:二代,从心有迷惘到肩有担当

与6年前相比,二代们的状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郎赢旻看来“二代们渐渐从单纯的一腔热血走向了历练后的理性。刚回国时,大家都带着更多自我的追求,热血激昂地想要国际视野和专业才运用到家族企业的管理上,让企业升级。在接班的过程中,通过一步步地了解,他们发现企业有着它自己成长起来的基因,他们的想法慢慢转变成更多地去考虑怎样调整自己,从把企业改革的想法转变为改良的想法。而如今,在中国整个经济形势不大好的环境下,很多传统制造业的家族企业原有的竞争力在逐渐丧失,走向瓶颈。二代们更多面临的,是把家族企业以新科技进行自我革新,并利用资本和金融步入更高的发展平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二代的担子并不比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的父辈们轻。” 

王钊:二代不该盲目跟风,应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

王钊发现朋友圈中都在谈论风口、机会。在王钊看来,二代企业家不该盲目跟风,不应该偏离主业,而应该深入思考产业的趋势、企业的未来、自我价值和家族传承的实现,这才是家族企业永续发展,实现顺利交接班的关键所在。

文/曾强

新刊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