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来看,德国制造业的成功主要基于下面几个因素:
一是工程师文化与工匠精神:德国的家长和孩子一般会把学习工科,特别是科学和工程作为首选,而不是把商科作为首选,工程被认为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在与商学院教授的交流中探讨了什么是工程师文化。工程师文化的特征是追求卓越品质、关注长期发展、诚实守信、用数据说话、相信事实、注重精准。对事实和真相的追求促使德国文化中充满了思辨和交锋,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进行激烈的辩论都被视为具有建设性意义,认为冲突能够帮助人成长。正是工程师文化特质培育了像SAP这样的世界级软件企业,后者正是用数字展现了企业的整体结构和运营绩效。工匠精神代表了专注、慢工出细活、不急不躁、耐心、低调与精工。德国的工匠精神是工业的基础和关键要素,只有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我们在博世和Festo的车间看到了正在参加讨论会的员工,贴在车间里的企业战略和对工作细节持续改善的流程—正是工程师文化和工匠精神打造了脚踏实地做实事的员工群体。而欧洲管理技术学院普勒特纳教授对工匠精神给出的答案是精准,他回忆说有一次到西门子开会,9点35是开会时间,早一分钟和晚一分钟都不算精准。
二是德国的教育体系重视外语,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员工、国际化人才。此次我们学习的欧洲管理技术学院就是于2002年10月由25家全球领导企业和机构组建。
三是连接企业和大学的研究机构。德国的应用技术开发做得很好,除了企业重视研发投入外,还得益于遍布全国的66个研究所和独立研究机构,与大学的定位不同,研究所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目前德国有2.4万名有资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每年国家投入220亿欧元,与企业合约的研究投入170亿欧元,这些研究所成为搭建企业需求与大学基础研究的中间桥梁。他们更理解企业需求,很多研究针对此展开。欧洲最大的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与大学比邻而居,地理位置面对面,一个重视基础研究,一个重视应用研究,两者互通非常方便。弗劳恩霍夫研究协会的研究课题面向制造业的全流程,贯穿公司管理到品质保证的全环节。同时,也涉及工业信息技术、加工工具和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工业4.0的国家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品质铸就成功。在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期,由于德国小公国林立、宗教等原因,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发展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才辗转从法国逐渐传播到德国,德国进入工业时代大大晚于英国。因此,在工业化早期,德国也采用各种仿造的方式学习英法技术,产品品质低下。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商标法》,要求进入英国本土和其殖民地的产品必须突出“德国制造”的标签,以区分其品质低劣。但是,经过德国产业界多年的努力,在1900年之后,德国制造终于脱胎换骨,在机械、汽车、电器、光学、环保和厨房用具乃至包厢领域,都成为全球高品质的代名词。德国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有着核心区别,前者是对结果的检测和筛选,后者是建立从设计到交付的稳定高效系统,端到端的链条中包含所有环节和人。德国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使德国制造的国际领先地位很难在短期内被撼动。笔者在与教授交流中,问到如何应对美国工业制造的回归、特斯拉进入汽车行业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等问题时,后者的回答是渐进式创新。
五是自省克制的政治和社会文化。二战后,德国社会不断地对战争中的政治行为进行反思、检讨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克制的政治和社会文化,通过回避、沉默、质疑、批判、谦虚、低调和简朴的社会文化特质推进民族的自省与反思,包括此次默克尔政府积极安置难民也是向历史谢罪的一种诚意表达。笔者在德国议会大厦采访一位老人时,他坦诚支持政府做这件事情,因为德国在二战中做过恶事,这也是对过去的一种救赎。教授也特别谈到,在德国,人们对奢华、张扬、炫富通常采取鄙视态度。